被历史遗忘的它山堰

标签:
它山堰古迹旅游景点 |
分类: 风景无限 |
“秦皇神将有王鄞,驱山塞海溺其身;葬于水底不填筑,号作鄞江今见存。”这首诗描写了一座历史悠久的浙东著名重镇——鄞江镇。这次我们寻访了“宁波之根”的鄞江镇,鄞江镇历史悠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共有它山堰、它山庙、南北宕、古树群、断坑岩等34处旅游资源点,其中它山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被列入鄞州区十佳旅游景区(点)之一。
它山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建筑工程,始建于唐太和七年(即公元833年),与四川都江堰、山西郑国渠、广西灵渠齐名,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古水利工程。它作为鄞西地区的水利枢纽,历千余年而不衰,至今仍发挥着阻咸、蓄淡、排洪、引灌的重要作用。
我们顺着樟溪河漂流而下,满怀期待之情寻访它山堰古迹,终于走近了它...当历史书上铅印的名词化为了眼前真实的景色,千年岁月,仿佛只是一个瞬间。但是,如果仅从旅游观光、景点建设的角度看,实在有些简单,让人有所失望。在低矮的它山旁,那一块块条石组成的堰坝,孤立地横亘溪流,好像只是供行人过溪的跳板。其配套工程官池堰,拱桥建造精美,颇具江南特色,远看似长虹卧波,令人赞叹。然而桥的两端却遭到了人为破坏。很难想象,这就是和郑国渠、灵渠、都江堰合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的它山堰?
看到它山堰的现状,我们不由感到忧虑。历史文化遗产是先人留给我们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而文物的保护不仅仅是要保护其本身,更应该注重保护文保单位的周边环境。它山堰的现状不得不令人担忧。
它山堰既然与都江堰齐名,那为何明州后人却不认识?它山堰的发展之路又在何方?我们认为,它山堰的发展应该秉承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适宜保护性地开发为名胜,但不宜大兴土木。它山堰堰址山青水绿,如果像其他史迹一样,大肆修建娱乐场所、大型酒店、主题乐园等,将会对它山堰自身及其一带的生态造成破坏,可以说得不偿失,并不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我们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保护性开发,不仅能让后人看到较原始的它山堰,更重要的是可以让更多的游客了解它山堰及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