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遇见青天河摩崖石刻

(2014-07-30 10:54:26)
标签:

旅游

文化

分类: 风景无限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孟浩然

走在青天河充满禅意的山水之间,看峡谷两岸山中有佛,佛中有山。身在此处真有远离尘世,难得的清静之感。与山川草木融合,在溪流之畔,树荫之下,回归山水田园,享受这令人迷醉的休憩。

胸中无尘滓,山水才可以传精神。

行到山路尽头,豁然开阔,对岸一整面的山体,外形酷似一尊惟妙惟肖的天然大佛。佛相庄严、雍容大度、形象逼真,未经过任何人工雕琢。这座大佛形成于7000万年前、高180米、宽100米,矗立于青天碧水之间,气势宏伟,浑然天成。

据说,秦赵长平之战后,秦军在此坑杀赵卒四十万,而将青天河尽染成丹。无数冤魂在山谷间久聚不散,惊动了佛祖,佛祖便化作一僧,在此做了七七四十九天功德,将这些冤魂悉数渡化,从此这方山水才又重新归于平静。

人有佛念、心有佛境、心中有佛便能看见眼前大佛。

听闻北魏摩崖石刻就在大佛旁,四处寻觅,只看见奇岩林列,山岚漫漫,经人提点向半山腰望去,原来“红布处即是”。它被嵌在一个天然的石龛里,中间线刻一尊中国最早的男面观音菩萨像,左右两侧石刻文字428个。

 

 

遇见青天河摩崖石刻

 

所刻内容,因距离太远,仍无法景仰。所幸的是,在天然大佛脚下,有仿刻作品供人观赏。石刻上讲述了在大魏永平元年十一月由两位将军统领四千兵丁修建丹道的情况,在通治丹道时,从南至北,共遭遇大小三十一处险要,工程造作进展至最北端,即将完工之时,会遇第三十二处险要工程。将军苏建发现此处有一天然大佛,佛身上有一块天然形成的石龛,可以凿造菩萨的仙灵之容。遂发微心,刊造观世音像一区,并注观世音经序首一启,一则欲令路人憩息之暇,因生礼诵,敬拜赞读,靡不感悟;二来祈愿菩萨庇佑,使得工程早日完工,并愿斯道坚固,永无亏损,使行士驰途坦然无碍。永平二年(509年)春二月,历时九个月的古丹道通治功成。

这条北通山西上党,东接华北平原,南经孟津渡口进入伊洛平原到达都城洛阳,自战国起就为兵家推重的战略要道,到了北魏时期,其重要地位更加凸显。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迁都洛阳后,大量的人员、物资、粮草经由此道在旧都平城与新都洛阳间频繁流动。也许是考虑到古丹道久无修治,艰险难行,朝廷遂于迁都后15年,大兴造作之役,通治丹道。

 

遇见青天河摩崖石刻

镌刻在石崖上的菩萨造像及文字承载了历史的厚重与沧桑,是研究北魏历史的一个窗口,也是研究中国书法的珍贵历史资料。

1500年后的今天,站在经历了千年风雨侵蚀的古老丹道上,仰望青天河摩崖石刻,耳畔犹闻当年筑路大军吹响的劳动号角;犹见四千筑路大军形成的滚滚人流;犹见修筑时铁锨、铁镐撞击巨石迸出的火花。这号子,这人流,这火花,如今只有安静的丹河流水潺潺的声响和来往人群戏水游玩的欢笑声。

 

遇见青天河摩崖石刻

天然大佛旁的观音广场上,有一尊观音像,观音金身由对面摩崖画像模拟而来,高9.19米(寓意观音出家日农历919)。这尊中国最早的男面观音菩萨像,戴古冠穿古袍,足踏莲花,侧首注目,凝视前方,关注人间冷暖。

观音金身面朝天然大佛,形成“人拜观音,观音礼佛”的格局,山水禅意尽显于此。晴空万里祥云浮现,金身熠熠发光,实在壮观

 

青天河古老的丹道、天然的大佛、千年的石刻、慈目的观音,在千百年的光阴流转里,那段历史虽早已泯灭无声,却给后人留下幽幽怀古之情。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

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曹操《苦寒行》

景区地址:河南省焦作市西北部博爱县

自驾线路:从北京出发,走京珠高速,途经石家庄、安阳、 新乡,走长济高速,到焦作西下高速到青天河景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