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定中原,此魂何甘归故土;
永怀西蜀,饮恨遗命葬定军。
——勉县武侯祠楹联
诸葛亮抱病而亡,宣告蜀汉北伐的彻底结束。虽然大将姜维欲承诸葛亮未尽之业,但终究讨不到兵多将广的曹魏半点便宜。从此,蜀汉后主刘禅,只能带着一帮庸臣弱将,如同案上鱼肉,等待着曹魏来收拾。
诸葛亮死后,尸体被将士运回今勉县定军山下安葬。
诸葛亮成为蜀汉政权的“摄政王”
勉县古称“沔阳”,位于陕西省南部,汉中盆地西端,北依秦岭,南垣巴山,居川、陕、甘要冲,以阳平关为据守,成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
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曹操亲率十万大军西征汉中,张鲁派亲弟弟张卫,以数万人马据阳平关坚守,为曹操所破,张鲁避走巴中,不久降操。
曹操平汉中后,派大将夏侯渊、张郃等留守,驻兵定军山和天荡山各隘口。刘备趁曹操立足未定,率将进兵汉中。但被张郃阻挡在阳平关外汉江上流的深山峡谷之中,彼此相互对峙一年有余,刘备未能进入汉中盆地。

古阳平关,位于勉县武侯镇莲水村,雄踞于西通巴蜀的金牛道口和北抵秦陇的陈仓道口
“死诸葛走生仲达”典故的由来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刘备用法正之计,一面派兵攻打张郃驻守的走马岭营堡,一面命大将黄忠南渡汉江,夜袭定军山。黄忠腰斩夏侯渊。张郃闻夏侯渊败死,即退守阳平关。
随后,曹操增兵阳平关与刘备决战,但刘备坚守不出,曹军终因军粮不济,将士伤亡过大,而败退关中。自此,汉中归刘备管辖,成为诸葛亮北上伐魏的大本营。
公元222年,被痛失荆州,痛丧关张二弟的悲愤冲昏头脑的刘备,亲帅主军东征不守盟约趁虚而入,背后插刀的东吴,不想却被陆逊打败,几十年积攒起来的家底儿主力尽失。
败走永安的刘备一病不起,公元223年2月,刘备自知将不久于人世,看不到灭魏兴汉的那一天了,于是在白帝城召诸葛亮托孤。善于痛哭煽情的刘备,拉着诸葛亮的手,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言外之意是,诸葛亮你非池中物,你要是辅佐我儿,便可成托孤重臣;若不从,趁我还有口气在,就先灭了你,以绝后患。
诸葛亮诚惶诚恐,感激涕泣地说:“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刘备还不放心,于是,要刘禅拜诸葛亮为干爹。如此,诸葛亮即便心存不轨,即便摄政,为一世名节,也万不会做出干爹抢儿子饭碗的事来。
刘备逝世,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不久,再领益州牧,诸葛亮成为蜀汉政权事实上的“摄政王”。
至此,以前凡事都要向刘备汇报,等候审批的诸葛亮,如今只要一纸文书递于刘禅,走个程序,便可开干。

勉县定军山下武侯墓的大门
诸葛亮摒弃前嫌,与东吴重修友好,开始筹划北伐曹魏。在北伐曹魏之前,他先率军南征,深入不毛之地,取参军马谡的建议,以攻心为主,招安了雍闿、孟获,稳定后方。
公元228年春,诸葛亮效仿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制造从斜谷道北上取宝鸡眉县的社会舆论,并派跟樊哙一样勇猛的赵云在斜谷道佯攻,引曹真重兵防守。自己跟韩信般亲率大军,沿嘉陵江绕行陇南山区故道,入祁山道,攻取祁山(今甘肃西和县西北),一举夺取陇右。但因魏将张郃大破马谡于街亭,结束了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
同年冬,诸葛亮从大散关围攻陈仓,久攻不下,因粮草供给不足,退还汉中。
公元229春,诸葛亮派兵沿故道攻取陇南武都(甘肃省成县周边)、阴平(今甘肃省文县周边)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抵抗,后议和,武都、阴平二郡归蜀汉。
公元230秋,魏军兵分三路,司马懿走西城(今陕西省安康市西北),张郃走子午道,曹真走斜谷道,大举进攻汉中。欲从底抽薪,断掉诸葛亮的北伐后援。诸葛亮回军救援,驻守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东)、赤坂(陕西省洋县东二十里)。
魏军兴师动众,势在必得的战略,最终却破灭于一场连绵大雨,不得不撤回关中。
公元231年春,诸葛亮率大军再攻祁山,发明“木牛流马”运输粮草辎重。并在天水与司马懿大战,司马懿败走。但是,因粮草征集不济,李严喊诸葛亮回家省粮,北伐再次以失败告终。
这是诸葛亮六出祁山,五次北伐,唯一大获全胜的一次,撤退时,还顺手带走了魏军大将张郃——射杀。
公元234春,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道,据五丈原屯田于渭滨。司马懿据守不出,诸葛亮送给他女人的衣服,他都笑纳了,却就是不跟诸葛亮正面交锋。如此耍赖,活活地把诸葛亮拖死了。
蜀将杨仪等率军护送诸葛亮遗体,撤回汉中。谨慎的司马懿明知对手诸葛亮已亡,却不敢派兵追杀,这便有了“死诸葛走生仲达”的典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