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梅兰芳——德艺双馨,余音环绕!

(2008-11-23 14:38:57)
标签:

杂谈

纪录片

全纪实

文化

京剧

梅兰芳

大师

   

    上世纪初创造的京剧舞蹈,改变了中国人只听戏不看戏的习惯,同时也改变了外国人对中国人的认识。这种纯粹的中国之美和上世纪初中国连年不断的战争、灾难一样让世人动容。它形成了一种流派、一种审美,流传到了今天,甚至成了国宝。

    梅兰芳——德艺双馨,余音环绕!在近百年以前,京剧所产生的号召力,迄今无人能超越,创造这种神话的人就是梅兰芳。

    “再漂亮的女人站在他旁边都不再漂亮”,为什么一个男人到了60岁还能出神入化地演绎一个女人?为什么梅派京剧过了半个多世纪还能让人津津乐道,梅兰芳在那个时代究竟创造了什么?那个时代又用什么造就了梅兰芳?

 

 梅兰芳——童年:

    1904年的七夕节,10岁的梅兰芳第一次在北京查家茶楼登上舞台。他扮演的是昆曲《长生殿密誓》中的织女,他的第一次亮相并没有引起观众的注意,但梅兰芳一生都记得这个时刻,因为两年前,他被人断定是不能演戏的。这两年的时间,一个不能演戏的孩子经历了一些什么事情,最终站在了舞台上了呢?

    紫禁城,100多年前,当时掌握中国朝政的慈禧太后和往常一样在宫里听戏,这时候,戏中扮演萧太后的演员吸引了慈禧,他的演技让慈禧赞不绝口,这个演员叫作梅巧玲,因为体态偏胖,后来被慈禧戏称为了胖巧玲,他就是梅兰芳的祖父,梨园里面都叫他活萧太后,后来成为著名的四大徽班之一的四喜班班主。皇宫里喜欢看戏,在民间也会成为一种时尚,京剧在大清国国运不济的时候好戏连台、粉墨登场了。

    因此梅兰芳的父亲梅竹芬在父亲的光环下也开始唱起了戏,被称为再生的梅巧玲。梅家两代人都是冠绝一时的应工花旦。梅兰芳出生的时候,爷爷已经去世了,父亲梅竹芬为了家计疲于梅兰芳——德艺双馨,余音环绕!奔命地赶场演出,但是家道还是逐渐中落。

 

    对于梅家而言,一个男婴的到来给他们带来的欢笑和希望,因为这是梅竹芬和梅雨田兄弟唯一的男孩。有了这个男婴,意味着这个梨园世家的手艺可以传承下去了。然而这种喜悦并没有维持多久,在梅兰芳四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因为劳累过度去世了,养活一家老小都落在伯父梅雨田身上,梅兰芳成了振兴梅家唯一的希望。那个时候的梨园行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群落,大家相互之间或多或少都有那么一点关系,要么师徒关系,要么亲戚关系,所以伯父梅雨田给他找一个老师并不难。

    梅兰芳的第一个老师就是朱小霞,祖父梅巧玲的弟子,从那以后,梅兰芳开始了学戏生涯,那一年,他八岁。虽然出生于梨园世家,但梅兰芳的学戏之路并不顺利,他总是记不住师傅教授的技艺,最后朱小霞说了一句:“您另请高明吧,祖师爷没赏饭!”他的话让梅家上下失望不已。

 

    伯父梅雨田对待梅兰芳就像自己的亲身儿子一样,他必须把梅家唯一的男孩培养成人,让他继承梅家的事业,对于梨园的孩子来说,这是唯一的选择了。后来梅雨田终于找到可以托付梅兰芳的人,他就是吴菱仙,和前一位老师不同的是,吴菱仙很有耐心,一遍教不会教两遍,三遍,直到教会为止。

    为什么吴菱仙这么尽心尽力教这个被人认为没天分的孩子呢?有一次,吴菱仙家里有急事,梅巧玲知道后,远远地扔过去一个小纸团,说:“给你个槟榔吃!”等吴菱仙打开一看,原来是张银票,有这样一个尽心尽力的老师原来得益于祖父的人品。

   

梅兰芳——走红:

    1930年8月,当时的《戏剧月刊》举行了一次活动,名为“现代四大名旦之比较”,此活动历时数月,结果梅兰芳以总分1230分位居第一(下图为当时的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梅兰芳成为继谭鑫培之后的新一任伶界大王。 

梅兰芳——德艺双馨,余音环绕!

    在梅兰芳开始学习的时候,正是老生、武生行当的天下,当时京城的民谣唱到“国自兴亡谁管得,满城争说叫天儿”,这里的“叫天儿”说的就是谭鑫培(京剧老生,谭派宗师,开“韵味派”之先河),他在梨园称霸几十年,是戏迷们心中不可动摇的霸主。准确来说,京剧真正形成了戏,形成了表演,是从谭鑫培和王瑶卿开始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梅兰芳拜投的老师之中,王瑶卿(京剧界的“通天教主”,四大名旦都曾向他学戏)创造性地将青衣、花旦、刀马旦融为一体,初创花衫行当,梅兰芳得到了王瑶卿所传的精髓,后来将青衣唱腔革新出新的版式,将花旦的身段创编出新颖的花样,又将刀马旦的武打设计出很有新意的套路,这样便真正创立了梅派花衫行当。

    1915年到1916年间,梅兰芳的事业可谓硕果连连,物质生活也改善不少。他花了2000多量银子在芦草园买了一所房子,在那间大书房里,梅兰芳每天吊嗓、读书、画画,和朋友们切磋排戏,而此时不幸的是梅兰芳的两个儿女先后夭折。

    在梅兰芳功成名就的背后,创新意识是关键所在。

    茹莱卿(京剧武生,著名琴师)首先教梅兰芳就是小五套,后来他又学了快枪和对枪,这些功夫后来在他演的《穆柯寨》中都用上了,并轰动了上海;他又向路三宝(京剧花旦,四大名旦中的三位都曾跟随他学戏)学习刀马旦的诸多演技,路三宝教他的《贵妃醉酒》后来经他修改创新后,成了梅派最重要的剧目之一;他经常观摩梨园之王谭鑫培、梨园汤武王瑶卿以及杨小楼等名角的演出。

    这时,梅兰芳进入了自己人生的一个重要时期——融会百家。

 

梅兰芳——创新:

    1913年10月,还不满20岁的梅兰芳已是北京城里数得着的名角之一了,他接受许少卿邀请首次赴上海演出,这也是梅兰芳第一次离开北京。来到上海演出的梅兰芳在这座开放的城市中得到了启发,并开始了持续一生的京剧改良。梅兰芳——德艺双馨,余音环绕!

   

    1915年,梅兰芳主演的时装新戏《一缕麻》上演,故事讲述的是一个青年女子由于被父母指腹为婚嫁给一官宦人家的傻子,结果双双身亡。这部戏剧情感人至深,首演便获得巨大成功。同年,一部完全由梅兰芳自编自演的时装新戏《邓霞姑》又出现在人们面前。时装新戏轰动一时。

    在新剧《天女散花》中梅兰芳首次加入了绸子舞,此举不仅轰动了北京城,也为旦角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天地。此前,京剧里有用刀的,用枪的,用锏的,用鞭的,就是没有用绸子的。梅兰芳此举可谓开天辟地第一人了!

   

    1922年2月15日,梅兰芳与杨小楼(京剧武生,杨月楼之子,杨派艺术的创始人,与梅兰芳、余叔岩并称为“三贤”,享有“武生宗师”的盛誉)在北京第一舞台出演,这是一出新戏,因为这出《霸王别姬》与早先杨小楼、尚小云曾合演的那一出有着极大的不同。此前的《霸王别姬》是以杨小楼的霸王为主,而这次则是以梅兰芳扮演的虞姬为主。

    对于这出新戏,梅兰芳做了大量的修改工作,他把原先的二十几场剧情,观众需要看满两天的大剧,删减至十几场,甚至把最后“霸王乌江自刎”的重头戏也删除了!以至连杨小楼也说道:“这哪里是霸王别姬,倒像是姬别霸王了!”

    在剧中,为了处理虞姬的复杂情绪,梅兰芳精心编排了剑舞,而他对京剧中舞蹈创编的欲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泄。通过梅兰芳的改良创新,使这出《霸王别姬》成为中国京剧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作品。或许,当我们面对新的文化挑战,再次回视自己的传统的时候,梅兰芳和梅派艺术的意义已经超出了戏剧本身。

 

 SiTV全纪实频道11月24日—27日晚23:00《“你懂我的爱”——梅兰芳》特辑,敬请关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