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商业银行还能酣睡到几时?

(2012-08-13 09:33:50)
标签:

杂谈

       商业银行还能酣睡到几时?

 

                            张庭宾

 

    中国投资者一直呼唤的周五黄金夜盘依然难产,这一次是因为影响了商业银行安眠?

    每当周五下午3:30分,上海黄金交易所和上海期货交易所停盘过周末后,至次日凌晨,是中国国内黄金投资者的噩梦时刻,因为这是欧美盘最活跃的交易时段,欧美各国政府和央行常常在此时发布重大政策和信息,市场做多或做空激情常常在此刻被点燃,然而,此时中国投资者已经被封死在交易所内无法动弹,用一位资深交易员的话就是:被按在哪里被人(国外投资者)强奸,却根本无法还手。

    就此中国投资者输在交易起跑线上的悲剧,今年6月4日,笔者在本专栏撰文《中国黄金市场再曝重大缺陷》强调:如果中国黄金市场这一根本制度缺陷不纠正。中国黄金市场在客观上是一种向国际投资者利益输送的机制。

    该文在金融业界产生了较大的反响。7月份的一次会议上,某交易所的一位领导回应说:对于周五夜盘交易,我们已基本准备好了,但交易和结算要通过银行,一些银行不积极。在会后私下交流的时候,他给笔者透露了一个信息:主管部门的一位领导,在你这篇文章上已经做了批示,要求尽快开出周五夜盘。所以,现在不存在我们拖延周五夜盘的问题。

    那么,一些银行为什么对周五夜盘不积极呢?原因很简单,周五要开夜盘,银行的结算部门和贵金属部(或金融市场部)就要有人值夜班,就不能酣然享受周末的睡眠了。

    这真是非常有中国银行业特色的思维方式了。要知道,除中国以外,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国家中,外汇和黄金交易都是自北京时间周一早上6:00到周六凌晨近4点,几乎是5*24小时的连续交易市场。各国不同的交易所虽然开盘时间有先后,但交易商和商业银行均是提供24小时的交易和结算服务的。

    外汇黄金市场之所以必须提供24小时的交易服务,根本原因在于确定全球交易的最基准价格:一是各国纸币间的交易价格;二是纸币的一般等价物——美元和商品的一般等价物——黄金的交易价格。全球所有其它的商品和金融交易全部都建立在这两个价格的基础上的,可以说,没有提供5*24小时的外汇黄金市场,就是重大残缺的市场。

    换言之,商业银行和金融业要为客户提供公平的交易起跑线,必须先行提供24小时的外汇和黄金交易和结算服务,人们并不奢望国内商业银行一步到位,但是至少在被投资者强烈呼唤的周五夜盘应提供服务。

    是提供周五夜盘的服务,还是确保周末酣然入睡?这对中国的商业银行是一个严肃的问题,就如同哈姆雷特的“生存”还是“毁灭”一样。但目前显然他们还没有做好准备,由一个高高在上的贷款发放者、一个中间业务的联合垄断者向一个真正的金融投资服务者角色的转换。

    中国商业银行提供的黄金交易更致命的是其交易佣金之高,令人咋舌。现在上海黄金交易所给商业银行的交易佣金是万分之3,而商业银行给个人客户的普遍在万分之10以上,甚至高达万分之18,而且是双向收费!交易一手就要高达400-600元,占到一手保证金的近1%!而国外主流交易都是24小时连续的,主流佣金为点差0.1-0.2美元,即0.1—0.2/1619(黄金8月10日收盘价),即万分之0.616至1.232,是中国商业银行的十分乃至几十分之一。这才是为什么地下炒金虽无法律保障,却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

    如此高的交易佣金,再加上周五夜盘不交易,如害怕被“强暴”平仓出局,除非是天才(而且做长期趋势投资,尽可能降低交易频率),否则个人投资者想在T+D上赚钱,那比登天还难。这也是为什么曾经一度非常火红的商业银行T+D业务近来清淡不少的主因——水在两个碗之间来回倒,每倒一次就少了近1%,能赚钱哪才是怪了!

    这就是中国很多商业银行的现状,它们更擅长的是从客户哪里分一杯羹,而不是帮助客户赚钱后来分享财富。在这种既有商业模式中,一种是全世界最高的存贷款差——利差,在6月7日的首次非对称降息之前,存贷款利差为3.06%;第二种是名目繁多五花八门的中间业务收费,比如某大银行,本行的跨地ATM机取款都要被收费0.25%。

    正是这种以垄断优势,切分客户既得利益蛋糕的商业模式,使得2011年银行业的暴利高达1.04万亿元,令某银行行长自己对此暴利都感到不好意思。银行业被媒体评价为“一条慵懒的蓝鲸”,作为地球上生存过的体型最大的动物(中国银行业的利润占全球银行业总利润的20%以上),靠吃食物链底层的中小工商企业磷虾(银行利润70%以上来源于利差)维持自身一百多吨的身体(2011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总资产达到113.28万亿元)。与此同时,中国工商业生存更加困难,2011年10月温州企业出现大规模破产潮,老板纷纷跑路,引起总理的高度重视。

    如此暴利的商业银行可以永远安枕无忧吗?非也!6月7日和7月5日的两次央行非对称降息,标志着银行业美梦已快做到头了。

    两次降息后,银行业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可以上浮至1.1倍;贷款利率6.0%,可以下浮到0.7倍,即银行理论上的最小利差已由原来的3.06%一下子降到0.9%。

    银行业利率市场化从来都是残酷的洗牌。香港1995年利率市场化后,至2011年,银行总数由185家减少到145家;美国自1980年开始存款利率市场化,6年中导致了1000多家,资产总值超过5000亿美元的存贷机构倒闭,政府和国民损失1500亿美元。商业银行总数由1980年的约1.44万家减少到1998年的8697家。

    各国利率市场化后的经验都表明,在利差收入锐减之后,银行业必须从切分客户原有蛋糕模式,向为客户创造更多财富并分享的模式转变。即开拓自营业务和私人理财业务,而这两个业务的本质都是要从国际竞争对手中争得更多的蛋糕,即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能赢过对手。

    要想完成这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挑战,银行业必须完成几个转变:1,在经营思路上要从钱柜老爷变成真心诚意的金融服务者;2,必须建立国际一流,甚至领先的国际金融市场研究预测能力。若在短期内不可能实现,必须要有开放虚心的心态,借助智库外脑;3,变从客户口袋里拿(难听点是抢)钱,为替客户赚钱。为了让客户睡的安稳,自己必然寝食难安。

    在这个中国商业银行是会生存还是毁灭的真正大挑战面前,商业银行少数人能不能为黄金T+D客户牺牲大半晚睡眠,就成了第一道最简单的测试题,如果商业银行连这点改变都不愿做出,未来三年内,中国商业银行必将遭遇全面危机,并将出现大规模的失业情况。

    中国的银行家们,你们还能睡的安然吗?(作者为中华元国际金融智库创办人,联系邮箱ztb6006@sina.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