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塔:碧湖往事
(2020-06-17 10:13:19)
标签:
文化历史 |
分类: 老纪历史文化专题 |
一
宋塔位于碧湖下街,是莲都区建造时间最早的佛塔。有关塔的建筑形貌,金志超在《浙江碧湖宋塔出土文物》(载《文物》1963年3期)一文有详细的描述:
“塔身为六面七层青砖筑成,下有石砌塔座,座下有基,第一层东面开一门,其他各面无门。自第二层以上,每面四柱作三间式,当中两柱较短,短柱上端有枋,与角柱连接,当心间有壶门一,门上补间铺作一朵,为一斗三升,角柱上端有转角铺作一朵,均为青砖砌成。木构腰檐上铺青瓦,顶上有铁刹。塔心中空,有楼板痕迹,每面门均与塔中通。”
有关宋塔,碧湖坊间一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碧湖镇区像一条船,停泊在大溪畔。宋塔就像插篙,将碧湖这条船永远固定在大溪畔,任凭大溪水涨水落,屹立不动。自宋塔建成后,碧湖镇区士农工商各业齐头并进,逐渐发展成为西乡的重镇。
传说并非空穴来风,历史的发展印证了这一点。自南朝萧梁天监年间(502-519)通济堰坝建成及堰渠开通,隋开皇九年(589)设处州置括苍县,西乡的农耕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中心点却不在碧湖镇。据北宋元丰三年(1080)编纂的《元丰九域志》记载,丽水县有九龙一镇。所谓镇,古代指州、郡屯兵之地。唐代以后,虽远离州、郡之城,但民居聚集地也称镇。南宋后期至元代,西乡中心逐渐向碧湖镇区迁移。叶姓、汤姓、梅姓等姓氏陆续迁至镇区,人口集聚,加上便捷的陆路和水路交通,催生了碧湖集市商贸的兴盛。至清中后期,碧湖镇区成为丽水、宣平、松阳、云和、青田边境一带的贸易中心,通济古道人影憧憧,鸥江码头船舶往来如织,镇内南北货、酱染坊、丝绸、钱庄等店铺林立,竹木、牲畜、粮食等市场人流摩肩接踵,成为“邑西一都会”。
可惜的是,因规划鸥江水库工程,加之砖塔年久失修,1960年春,经浙江省人民委员会批准,由碧湖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与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联系拆除。拆除工作于当年6月11日开始。拆除过程中,在塔基地宫、塔身砖缝和塔刹发现刻经、写经、铜镜、铜造像、碑刻、琉璃珠、钱币、牙齿等一批珍贵文物(见文后附录)。1961年,这些文物运送到浙江文管会。
二
清光绪三年(1876)版《处州府志》、民国15年版(1926)《丽水县志》等地方史料有关宋塔的记载,惜墨如金且语焉不详。
《处州府志/寺观》收入佛头岩塔(今称厦河塔)、巾子山塔,未提到碧湖宋塔。《丽水县志/山水》的“佛头岩”“巾子山”两个词条提到了上述两座塔。碧湖宋塔作为附带说明在《处州府志》和《丽水县志》的“祠祀”里出现,内容一字不差:“胡公庙,在县西四十里碧湖下堡。祀宋永康胡则。庙有古浮屠,故亦名塔院。”
《处州府志》和《丽水县志》对宋塔建造时间只字未提。1994年版的《丽水市志/文化/馆藏文物》载:“碧湖宋塔藏雕版印刷佛经,碧湖砖塔建于南宋绍熙四年(1193),1960年(因规划瓯江水电站工程)拆除……”
《丽水市志》之所以标注了建塔时间,是因为1960年拆塔时,打开了塔基下的地宫,出土了“建塔发愿文”碑刻和卷尾墨书愿文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前者落款时间为“宋绍熙癸丑季冬甲子”,后者为“宋绍熙癸丑岁仲冬月”。
宋绍熙癸丑岁,即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丽水市志/大事记》和2018年版的《莲都区志/大事记》,在南宋绍熙四年(1193)的条目上,收入“建碧湖砖塔”内容,且唯此一条。
三
事实上,在地宫打开的时候,建塔人也从尘封的历史深处浮现了出来。
“建塔发愿文”碑刻历经760余年淤土侵蚀,碑面剥落较多,112个字,有20个字漫漶不可辨,但建塔发愿人的落款却清晰可辨:“皇宋绍熙癸丑季冬甲子纪邹卿等谨。”
相比之下,《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后的墨书愿文,则保存完好,全文162个字,只5个字漫漶不可辨。书愿人的落款清楚无比:“时宋绍熙癸丑岁仲冬月进士叶能定开题。谨愿。”
从“建塔发愿文”落款和墨书愿文落款可看出,纪邹卿是主要建塔者,叶能定是参与者。
纪邹卿其人,《丽水县志/卷三/水利》记载:“清明桥,在碧湖广福寺后。宋绍熙间,进士纪邹卿以清明扫墓病涉,造桥墓前,遂以为名。”
但府、县《选举志/进士》却没有纪邹卿其人,也没有叶能定其人。笔者遍查史料无果后,转而从家谱寻找线索,从碧湖上阁和九龙村借到《高阳郡纪氏宗谱》。
根据《高阳郡纪氏宗谱》记载,纪氏始祖纪亨僴,于吴天纪二年(278)任临海郡签判。吴国由孙权于公元222年建立,史称孙吴或东吴,定都建业(今南京市)。临海郡是吴少帝孙亮太平二年(257),分会稽郡东部境域设立的,其管辖范围相当于现在的台州、温州、丽水及福建北部、宁波南部、金华东南部的一部分。“签判”这一官职最早出现在宋朝,各州、府选派京官充当判官时称签书判官厅公事,简称“签判”,掌诸案文移事务。东吴的地方官职设置并没有“签判”。郡设太守、都尉,所属有功曹掾、门下书佐、门下循行等。上阁《高阳郡纪氏宗谱》始修于元延佑二年(1315),当时以今推古,纪亨僴担任的应该是门下书佐的职务,即主办文书的佐官。
晋太康元年(280),司马炎灭吴,纪亨僴“见栝之山水清秀,灵地毓人”,于是卜居丽水义靖乡宝合里。纪亨僴娶林氏,生五子,五子又生七子。纪亨僴为丽水纪氏始迁祖。至第十七世纪中昭,于后晋天福五年(940)迁居碧湖;纪中新于开运二年(945)迁居温州永嘉。第十八世纪德名于开运二年(945)迁居松阳十五里。第二十世纪规曙于宋建隆二年(961)迁居九龙。
纪规曙之所以迁居九龙,是得到了堪舆学家王伋的指点。九龙《高阳郡纪氏宗谱》记载:“公讳规曙,字公明,于宋建隆二年遇地师王伋仙,指以龙溪驴眠之地,可以卜居发族。遂迁居之。是即龙溪之始祖也。”
《处州府志/人物志/流寓》记载:“王伋,宇肇卿,一字孔彰,汴人。其祖父讷因论王朴金鸡历有差,众排之,贬居江西赣州。伋因乡举不第,遂精地理学,弃家浪游。见龙泉山水秀丽,遂家焉。伋为人卜兆,获福者甚多,人以地仙称之。卒后,门人叶叔亮传其所著《心经篇》《问答语录》,范公纯仁跋之曰:先生通经博物,无愧古人,异乎太史公所谓阴阳之家者矣。”相传,王伋为龙泉何氏、鲍氏、季氏、管氏先祖卜兆(相墓地),后来四姓子弟果然进士摩肩接踵,何执中(1044-1118)官至丞相,管师仁(1045—1109)、何澹(1146-1219)为副丞相。这是题外话。
纪中昭为碧湖纪氏始迁祖,娶任氏,生二子,仁淋、仁浚。纪仁浚娶张氏,生二子,仪悦、仪怦。纪仪怦娶朱氏,生一子规忠。纪规忠娶白氏,生二子,庆滨、庆池。纪庆滨娶白氏,生一子邹卿;纪庆池娶叶氏,生一子邹辅。纪邹卿娶叶氏,生二子,愈贤、愈德。纪邹辅娶熊氏,生二子愈孝、愈和。纪愈孝娶金氏,生三子,百敬、百钦、百爱。纪邹卿的长子纪愈贤娶梁氏,无出,过继百钦为嗣;次子纪愈德娶何氏,无出,过继百爱为嗣。
纪规忠为碧湖纪氏第四世。九龙《高阳郡纪氏宗谱》记载:“纪规忠,字公烈。于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任江西南康府推官,绍兴三十年(1160)任满给由(候升或候选)。至鄱阳湖,遇水寇劫杀,长子庆滨尸无所归,次子庆池收丧归里,于隆兴二年(1164)十二月二十二日同宜人白氏合葬碧湖广福寺后,用石结砌。滨妻唐氏,卒绍熙五年,择葬城塘之西。”
此条记载,对应了上文《丽水县志》的“清明桥”词条。清明时节,纪邹卿到广福寺后,给爷爷纪规忠和奶奶白氏扫墓。清明雨水连绵,水流暴涨,难以跨越。纪邹卿于是出钱造了一座桥,既便于自己祭祀先祖,也方便人们去广福寺进香。
上阁《高阳郡纪氏宗谱/行第》记载:“庆滨公之子,讳邹卿,字世宰。绍熙五年进士,崇修善事,庆元四年(1198)造塔,白桥、张桥二处津梁。卒于开禧二年(1206)。葬十八都梁大傅庙后。娶叶氏,生二子,愈贤、愈德。”
这条记载有两处值得商榷。
一是“绍熙五年进士”,绍熙(1190-1194)是南宋皇帝宋光宗赵惇的唯一一个年号。赵惇于乾道七年(1171)立为皇太子。淳熙十六年(1189),宋孝宗禅位,赵惇登基为帝,改元绍熙。绍熙五年(1194)禅位于次子赵扩,成为太上皇,史称“绍熙内禅”或“光宗内禅”。绍熙年间为头尾五年,共举行过两次科举考试。绍熙元年(1190)一次,绍熙四年(1193)一次。
因此,宗谱记载的纪邹卿“绍熙五年进士”为讹误。笔者分析,在古代,进士是一个无尚荣耀的身份,关乎一个人乃至一个家族的荣誉和命运。家族修纂,虽多有溢美之词,但决不会虚构“进士”的头衔去褒奖一个人。纪邹卿进士身份不容置疑。在造塔建地宫时,与纪邹卿一同倡建的叶能定,在《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后的墨书愿文里这样写道:
“大宋国处州丽水县义靖乡政和里碧湖街道侧居住奉佛进士叶能定,同妻潘氏三娘,男浩孙等,谨抽净财一贯省,收赎此经一卷,仍以看读此经三百卷,惣用投镇塔藏中……”
宋代,县以乡统里。科举进士考生填写地址时,称某乡某里。叶能定的愿文为科考时规范书写,同时也说明,他在此前已登科为进士。
而纪邹卿在建塔愿文里未署进士,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自谦,不愿张扬,《丽水县志》称其为“绍熙间进士”,并非空穴来风。一种是此时纪邹卿还未登科,绍熙四年(1193)科举发榜时间为夏六月,纪邹卿造塔在是年冬,肯定不是这一科。纪邹卿卒于开禧二年(1206),此间进行过四次科考,庆元二年(1196)、庆元五年(1199)、嘉泰二年(1202)和开禧元年(1205)。笔者认为,前一种可能性大于后一种。叶能定和纪邹卿的科考榜次时间,只能留待以后考证。
二是造塔时间,地宫出土造塔愿文碑刻显示,纪邹卿造塔起始时间为绍熙四年(1193),距离宗谱记载的造塔时间庆元四年(1198)相差整整五年,难道是宗谱记载有误?
笔者查阅九龙《高阳郡纪氏宗谱》,在“寺产”词条里发现一则单列的人物记载:
“纪公讳邹卿,字世宰。宋朝绍熙五年登进士第。生二男,乏孙。不愿荣显,崇修善事。于庆元四年造碧湖浮屠七级,建塔院,布白桥、张桥二处津梁。乐助雾岭根寿山堂、河坑头福山堂、本里广善堂、善应堂、坑头埠义渡等处。”
这则记载提供给我们两条信息,值得琢磨。
一是“不愿荣显”,荣显,荣华显贵的意思。在传统乡土社会里,“贫贱”总是和“富贵”连在一起。贫困就没有社会地位,由贫及富,集几代人的胼手胝足、集腋成裘,或许有十之二三的概率。而富者不一定就贵,也就是有社会地位。由富及贵,必须经由科举入仕。也因此,诸多富裕人家延师课读子孙,黄卷青灯,悬梁刺股,以期青云直上,由富而贵。祖父纪规忠贵为江西南康府推官,任满即将擢升,途中父子惨遭不测,父亲纪庆滨更是尸骨无踪。祖父和父亲的不幸遭遇,给纪邹卿心理投下了巨大的阴影。所以,虽然中了进士,纪邹卿也不愿入仕为宦。考进士,是为了证明自己;考中进士不去当官,是个人的意愿。这一点也对应了前面纪邹卿在建塔愿文里未署进士身份的缘由。
二是“建塔院”。在宋塔地宫挖掘以前,因年长日久,民间流传和官方记载,都不知造塔人是谁。地宫文物出土后,方知砖塔的始作俑者。时至今日,公元2019年5月,笔者仔细阅读上阁、九龙《高阳郡纪氏宗谱》,才知道,纪邹卿在造完砖塔后,又造了塔下院,即前文提到的“胡公庙”。这也对应了上阁《高阳郡纪氏宗谱》记载的庆元四年(1198)造塔时间。纪邹卿用了整整五年时间,建造了砖塔和塔院。塔院供奉胡则,民间称“胡公大帝”。
胡则(963-1039),初名厕,字子正,永康胡库人。胡则于宋太宗端拱二年(989)登陈尧叟榜进士。及第时,宋太宗赐名为则。在他浮沉宦海的四十七年中,先后出知浔州、睦州、温州、信州、福州、杭州、池州、陈州等十个州郡,按察江淮、京西、广西、陕西等六路使节,并曾担任权三司使吏部流内铨、工部侍郎、兵部侍郎等朝廷重臣。胡则在政治上力主宽刑薄赋,兴革使民,勤政廉政,做了许多功国利民的好事。所到之处,政绩斐然。清正廉明,颇有政绩,尤其于明道元年(1032),直言极谏,要求皇上免除衢、婺两州百姓身丁钱,百姓感恩,遂于方岩山顶(少时念书之地)立庙以纪念他。公元1162年,宋高宗赵构应百姓之请求,用“赫灵”两字作为胡公的庙额。从此,胡公被百姓敬若神灵,成了“有求必应”的活菩萨,并于每年家历八月十三日胡则生日前后,举办各种民俗风情活动,以祭拜胡公大帝。
四
其实,九龙《高阳郡纪氏宗谱/寺产》里,还有一条记载值得我们解读,那就是纪邹卿造塔建塔院的动机。
纪邹卿一生除了造砖塔塔建院外,还造桥、资渡、建堂,可谓广施善行。九龙纪氏宗谱记载:纪邹卿“生二男,乏孙”,“崇修善事”。指出纪邹卿做一应善举,是因为这个原因。
果真如此吗?
我们先看一下地宫出土的两卷经书后的愿文。上文说过,纪邹卿是主要建塔人,但参与其中的,有叶能定等人。他们将自己收藏的经卷书写上愿文,置入地宫中。
其一:南宋乾道八年(1172)的《佛顶心陀罗尼经》刻本一卷,十七页,框高16.5厘米。单线版框,无栏。楷书。卷首刊刻扉画,内容是持诵抄造《佛顶心陀罗尼经》的诸种感应故事。经文为《佛顶心观世音菩萨大陀罗尼经上卷》。经文后刊印能救产难的秘字印。卷尾刊印经题记,文为:
“处州丽水县奉三宝弟子叶岳同妻王氏十/五娘,昨为日前虽有男女类皆夭丧,窃恐前/生造诸恶业,有此事难。谨发诚心印造/佛顶心陀罗尼经一卷,遍施受持/早遂愿心,及乞追荐亡男竹僧托生净土,伏乞/印知/乾道八年壬辰二月奉佛弟子叶岳。”
叶岳和妻子生的儿子、女儿,皆不幸夭折。因此捐经于宋塔地宫,祈愿再生儿女健康成长。
其二:《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刻本一卷,七十二页。绢面,首尾全。单线版框。楷书,大字,字径2.3—2.4厘米。无栏。卷前为发愿文。经文为《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卷尾墨书经名和南宋绍熙癸丑年(1193)叶能定施经题记。题记存8行,文为:
“大宋国处州丽水县义靖乡政和里碧湖街道侧居住/奉佛进士叶能定,同妻潘氏三娘,男浩孙等,谨抽净财/壹贯省,收赎此经一卷,仍以看读此经三百卷,惣用投镇/塔藏中。万世之下,永作佛事,普为法界,躬身开/明道眼,入佛知见。乞愿现生之内,夫妻保守,眷属团圆,福寿/重增,常逢吉庆。来世之中,不堕恶道,得前,在在处处,兴隆三宝,建立法幢,乘此般若船,速达菩提岸。时宋绍熙癸丑岁仲冬月,进士叶能定开题,谨愿。”
叶能定和妻子、儿子捐经宋塔,是祈愿夫妻白头相守,家庭和睦,诸事吉利。
我们再来看一下纪邹卿的建塔发愿文:
“一愿:佛教流通,法门精进。
二愿:两圣寿,无疆。
家国康宁,永皇£。
三愿:风调雨顺,时和岁丰。
一切有,永极乐。
四愿:,形势宜。
相资,永兴斯土。
五愿:士日进,挂籍联名。
冠仕路,永光闾里。
六愿:灾不作,疫疠潜消。
水火无虞,永臻安靖。
七愿:岁岁逢休,时时协吉。
福禄日来,永膺昌盛。”
叶岳祈愿儿女健康成长,叶能定是为家庭祈愿。而纪邹卿呢,从耕者风调雨顺,到读者青云得路;从社会祥和,到国家安宁,他是为整个丽水县乃至处州和国家祈福。
五
碧湖平原旧称丽水西乡,是处州三大平原(松古平原、壶镇平原)之一,东北至西南长约20.5公里,东南至西北宽约5公里,面积约80.3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55000余亩。
“月光光,照四方,照到西乡碧湖大地方”。清道光二十六(1846)《丽水县志》记载,丽水县有七个乡,西乡涵盖整个义靖乡,及孝行乡、耒仪乡、元和乡一部分。
西乡有人类活动的痕迹,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1977年在白桥村“新治河”工地上,挖掘出新石器时代的磨制石镞。而有史料记载的,就是上阁村《高阳郡纪氏宗谱》,纪氏始祖纪亨僴于晋太康元年(280)迁居上阁村,距今1739年。
南朝萧梁天监年间(502-519)通济堰坝建成。通济堰主渠及支渠、毛渠何时建成,无史料记载。北宋元祐八年(1093)处州太守关景晖撰《丽水县通济堰詹南二司马庙记》记载:“……有堰曰通济,障松阳、遂昌两溪之水,引入圳渠,分为四十八派,析流畎浍(田间水沟),注溉民田两千顷。又以余水潴而为湖,以备溪水之不至。自是,岁虽凶而田常丰……按近世叶温叟为邑令,独能悉力经画,疏辟楗蓄(拥堵)……”
这篇碑记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条信息,叶温叟是北宋明道年间(1032-1033)丽水县令,他在任期间,疏浚过通济堰渠,说明在这以前的唐代,通济堰灌溉系统已经完善。水利兴,则农耕兴,西乡成了人口迁徙的“洼地”。唐宋时期,沿通济堰主渠、支渠流经的地方,开始出现聚族而居的村庄。
保定村,旧称宝溪、宝定,吕明伦于元大德庚子年(1300)自金华迁居此地。《东平郡保定吕氏宗谱·忠四公传》记载:“忠四公,字德言……先是,住是里者,有陈洪二族,皆竞积金资。公尝语人曰,积金何如积德。”吕忠四是吕明伦的儿子,曾任缙云美化书院山长。吕忠四晚年回乡居住,因学识渊博,礼义持身,成为保定吕氏的中心人物,他十分重视以德治家,以德治族。宗谱记载,在吕氏迁居时,此地已有陈、洪二族居住了。《周礼》:“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古代称百家为族,陈、洪二姓聚居保定,结族成村落,时间应当在十数代几百年以上。
魏村。魏氏始迁祖魏致,字仲翁,号西江,江西南昌铁树观人(今江西新建县石头津)。北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进士,北宋崇宁元年(1102),任处州同知。同知官职始置于宋朝,与通判一样,是知府、知州的佐官,前者掌财政,后者掌刑法、治安等。魏致在处州同知任上达二十余年。北宋靖康元年(1126)告老,退养卜居城西通济里,名其地曰魏塘,即今魏村。《丽水市地名志》记载:“此村历史上系潘姓始居,先称潘村。后魏氏迁入,人丁兴旺;且潘姓外迁,故改名魏村。”
高溪村。据《壶天叶氏宗谱》记载:“碧水上街叶氏,实俭公之裔。至备公五世孙讳瀼者,徙居丽邑义靖乡高溪里。瀼公五世孙讳宏,字梦符,号壶天,莳公之子也,父子皆赐进士。宏始迁碧水,后人以其号系姓,咸曰壶天叶。”俭公,即叶俭(296-361),曾仕“晋为折冲将军、迁散骑常侍”。晋建武元年(317)举家卜居松阳县古市。备公,即叶备,生活在晚唐。叶莳,宋绍兴二年(1132)进士。叶宏,宋乾道八年(1172)进士。叶宏(1133-1197)是高溪始迁祖叶瀼的五世孙,按一世20年记,叶瀼于北宋早期迁至高溪。
唐宋之交,不断有姓氏迁入西乡。宋室南渡后,迁入西乡的氏族更多。于此同时,原居住于西乡村落的姓氏,其中的士绅人家往碧湖镇区迁徙。他们沿着通济古道两侧建宅,凿井而居,此段通济古道,因两边屋舍鳞次栉比,逐渐形成了上文叶能定所说的“碧湖街道”。
在传统的乡土社会里,人们聚族而居,形成宗族村落。比如堰头叶氏、保定吕氏、魏村魏氏、九龙纪氏等等。碧湖与这些村落不同,因通济古道、瓯江水运和通济堰水灌溉充沛的广袤平原,形成多姓氏比邻而居的“街道”,情况比一姓聚居的村落要复杂得多:镇区的建筑的规划、生活的秩序、公共设施建设、教育等等……古代皇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依乡绅。
对于“碧湖街道”这个新兴的乡村而言,南宋绍熙年(1190-1194)间是一个发展节点。这个时期的“碧湖街道”,相比于耕读传家的村落,显得鱼龙混杂,渔樵耕读者有之,行商坐贾者有之,贩夫走卒者有之,游手好闲者有之,偷鸡摸狗者有之。在这个节点上,时代呼唤着乡绅,社会需要乡绅。
于是,纪邹卿、叶能定等乡绅出现在历史的潮头上。他们上令下达下情上传,既拥护官方的政令,又保护乡民的利益;他们拥有土地和房产,把持着乡村经济生产要素,又带头捐资从事堰渠、道路、桥梁等公共设施建设;他们崇尚儒学,礼义持身,道德垂范,又制定谨严的家训族规乡约,扬善惩恶,绝不姑息。
从通济堰坝及堰渠建成,到绍熙年间(1190-1194)碧湖街道形成,近700年时间;宋塔及塔下院的建成,标志着碧湖由“街道”向“镇”转变,自南宋末至元、明、清,一代又一代的乡绅接力,碧湖镇以“三汤六叶一支梅”为主要氏族,乡村宗族自治,街衢繁荣,市井有序,士农工商各守其业,游手好闲者归务本业,鸡鸣狗盗者改邪归正。至清后期,沈氏在碧湖崛起,以“一只烟刨”创造商贸传奇,占据碧湖半个商业,碧湖镇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
历史证明,得西乡者,得丽水。
附录一:宋塔发掘经卷及文物
一、刻本经七卷:
《佛说观世音经》一卷十六页,卷尾附刻有政和六年(1116)二月杭州钱塘县张衍的施经愿文一篇;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一卷三十七页,卷尾附刻有绍兴二十二年(1152)郑若璿的施经愿文一篇;
四卷本《金光明经》一卷。纸高24厘米,框高16厘米,横17厘米。《金光明经》刻本经折装。首尾残。单线版框,无栏。楷书。每分卷均有黑漆板面。经文为《金光明经》。首尾霉损,未发现年款或愿文。总4册208页。每半页5行,行12-15字不等。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一卷,四十八页;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一卷,七十二页,卷尾有宋绍熙癸丑年(1193)墨书愿文一篇,落款为丽水县义靖乡政和里碧湖街道侧居住、进士叶能定。
《金刚经颂》一卷,八十六页,卷尾有跋,时间为绍兴辛巳(1161)八月;
《佛顶心陀罗尼经》一卷,十七页,卷尾有乾道八年(1172)二月处州丽水县叶岳的施经愿文一篇。
二、写经两卷: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一卷,五十五页,卷面有乙亥七月募经题记,时间当在宁宗嘉定八年(1215),建塔后藏于第五层砖缝中;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一卷,三十页,系光绪二年(1876)钱塘人王光祖在丽水县做县幕时所献,藏于塔刹下。
三、铜镜:一件,出在塔基中。环钮,钮中另置一大环。环与钮都有镶嵌花纹,惜已全部脱落,只留下槽痕。镜背纹饰分内外两区,内区环绕着一龙一虎,各配以云纹和水纹;其下饰波浪纹,波浪中饰一龟,龟首高昂。外区饰飞狮、飞马、飞凤、飞鱼各二,在对称位置上作同一方向飞腾状。外边平缘。径21.5厘米。
四、铜造像:三尊,均出在塔基内。下为长方形四级素面须弥座,座上有莲花座,佛像形态大致相同,凝神静坐在莲花座中,佛光仅一椭圆形圈,造型简朴,通高43厘米。其中两尊背部有阴刻文字,一为“南山资圣僧净止造模绍熙癸丑记祝兴铸”,一为“资圣僧净止造绍熙癸丑”等字。
五、建塔发愿文碑刻:碑高38厘米,宽44厘米。碑面文字多有剥落,一共有七愿,其中第七愿文文字清晰,岁岁逢休,时时协吉;福禄日来,永膺昌盛。落款为“皇宋绍熙癸丑季冬甲子纪邹卿等谨”。
六、其他:牙齿一对,长7.5厘米;青瓷残器一件;钱币十余斤;砖刻、琉璃珠等。
附录二:纪氏科举仕宦名录
晋朝:48世纪贞錥,晋元帝大兴四年(321)任汉阳府(今甘肃天水)通判;50世纪丁顼,孝武帝太元十三年(388)任真定(今河北正定)府同知。
南朝:50世纪丁施,梁武帝大同十一年(545)任和州(今安徽和县)知州。
唐朝:56世纪光连,唐显庆四年(659)任绩溪(今安徽省)知县,后升谭州(今长沙)刺史;56世纪光遐,唐开元二十三年(735)任鲁山(今河南省)县令,天宝元年(742)任剑南(今四川)节度使;58世纪利广,仕山东节度使;58世纪利殷,元和年间封赠太师;58世纪利尧,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任太尉(专掌武事,位等丞相);59世纪正垵,唐穆宗长庆三年(823)任蒲田(今福建省)县令;59世纪正春,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任昌邑县令,后升云南大理太守;59世纪正器,唐肃宗至德二年(757)任南昌刺史;60世纪大兴,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前后,历任宝鸡县令、邓州节度使、尚书,其父纪正显父以子贵,获赠太师英国公。
宋朝:65世纪规中,任南康府(今江西省)推官(郡佐)。66世纪庆港,宋高宗绍兴进士,为杭州教授;67世纪邹卿,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进士;67世纪邹喜,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任海州(今江苏省)高桥巡检。68世纪愈升,宋度宗咸淳九年(1273)任扬州宝应(今江苏省)主簿。
附记:
九龙纪氏宗谱始修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距离纪邹卿去世近200年。从宗谱行第记载来看,纪邹卿的长子纪愈贤,过继百钦为嗣,百钦娶苏氏,无出;次子纪愈德过继百爱为嗣,百爱娶林氏,生五女,无子嗣。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