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需要你的爱——这是真的吗?第五章人格不会爱
(2010-05-18 21:50:50)
标签:
身心灵成长兩性關係情感愛拜倫凱蒂杂谈 |
分类: 愛與不愛 |
我需要你的爱——这是真的吗?第五章人格不会爱(精采节录)
很多伴侣在放下面具之后,尽管产生了失望和怨恨的情绪,他们仍然待在一起,他们仍然想从对方那里得到些什么,并且认为他们能够得到。舒适和安全感是他们常要的两样东西。他们看着对方心想:“你不是我们刚认识时假装的那个人了,但是如果你满足我的愿望,我会和你在一起,并且继续把这叫做爱。”他们以为,舒适和安全感足以弥补他们的失望;他们说服自己接受这不可避免的现实安排;他们的思想里,充满“爱不可能长久”,“我只配有这样的关系”,“和一个不爱的人在一起,总比一个人好”这些令人痛苦的信念。
安顿下来到底有多舒适呢?在温馨布置的小家里,那对情侣想,他们为了舒适而放弃激情,是因为舒适也一样很好。他们期待对方提供巨大的可靠的安全感,来弥补那失去的激情。如果他们的伴侣不能满足他们对安全感和舒适的要求——通常那是一张长长的清单,他们就会感到不可遏制的愤怒。
假设她一直在努力地满足他的愿望,常常假装他的愿望就是自己的愿望,可有时她很清楚自己并不真的想那样做。她想,我牺牲自己的快乐,委屈自己去讨好他、让他高兴,是为了拥有他的爱。可是一件事没做好,他就会发火。她越想越生气,终于爆发了一场对他振振有词的谴责。原来,在表面的温馨之下,隐藏着很多愤怒,那些愤怒的“我”之木偶又登台表演了,原本就有的那些怨恨又浮现出来:“你从一开始就在骗我。你变了,你不是和我结婚的那个男人(女人)了。你不爱我了。”
当它立刻就变成愤怒,这是爱吗?
你觉得你理应生气,毕竟你付出那么多,向对方敞开了自己的心,你对他(她)毫无防备,你觉得你有权利要求伴侣和你的愿望一致。可现实是,他并不认可你想要的那些,他只是继续要他想要的,他不能改变他的愿望来适应你。你会为了适应他人而改变你的愿望吗?你能使自己要你不想要的东西吗?他和你是一样的。
爱吃燕麦粥的男人
有位年轻的小伙子,第一次在女朋友家过夜,她第二天早上为他准备了她最喜欢的早餐——燕麦粥。他没有提过他讨厌燕麦粥,因为他不希望他们之间有任何不和,尤其是在他们做爱之后。他没有质疑过“告诉她真相会让她不高兴”这个念头。
结婚后,她经常给他做燕麦粥,他也继续吃着。他想,如果现在承认自己讨厌燕麦粥,肯定会让她更不高兴,因为那会暴露他长期以来的不诚实。他宁愿继续吃“燕麦粥”,也不愿意面对他认为的妻子知道真相后会对他产生的看法。所以,二十三年后,燕麦粥仍是他常吃的早餐。
你的生活中有这样的“燕麦粥”吗?为了得到爱,你会做哪些平时你不愿做的事呢?我向一些朋友问了这个问题,其中的一位为我列出了下面的这些:
我为他熨衬衫。
我为他做美味的晚餐,并且假装我喜欢做。
我假装无论他说什么都不会让我难受。
我假装他说的那些让我比实际感觉到的更难受。
我假装任何时候我都很在乎他说的话。
我喜欢晚睡,但是我强迫自己成为早睡早起的人。
有一次,我把自己的头发剪得很短很短。
为了证明他是我最重要的人,我有意和家人疏远。
我努力不让自己为我母亲的去世而悲痛。
我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工作。
我穿不舒服的内衣。
列出那些为了得到爱,你根本就不愿意做的事情,然后,想象把它们一句一句地读给你的爱人听,读一句,问一句:“这有用吗?这是你喜欢的吗?”
“如果你爱我,你就会按我的愿望去做”——这是真的吗?
如果你不回报会发生什么呢?我会收回我对你的爱和认可,我会怨恨你。为了避免产生怨恨,每段关系中所包含的规则,将决定哪些事你必须做、哪些事你不能做。这些规则并没被书写下来,甚至从未被提起。你是因为触犯了它们,才知道它们的存在。当你看见我生气,你就知道,你一定是违反了某个规则,做了你不该做的事情。比如,你回家太晚,或者太早;你忘了做你该做的事情,或者你忘了说你该做说的话。也许你该问问,自己哪里没有做对。但是小心点,因为其中的一条规则,也许就是——“你应该不用问就知道的。”
当然,用同样的方式,你可以发现你对我行为上的要求。你怎么知道我违反了你的规则呢?——当你生我气的时侯。
不管怎样,就算你竭尽全力发现了所有的规则,并严格遵守它们,你就能得到我的爱了吗?不,你还是不能。为了让这段关系能维持下去,在我面前,你还是得小心翼翼,尽量不惹我生气,让关系继续下去。爱似乎消失了,它去了哪里?通过质疑“如果你爱我,你就会按我的愿望去做”这个信念,你将会找到答案。
大部分人,从记事时起就相信了那个念头。小孩认为自己的小伙伴就应该玩他想玩的游戏。如果对方不愿意,他们就会大吵一架,两人都气急败坏地跑去找大人抱怨:“他不是我的朋友了!”“是朋友,就该听我的”——这样的信念,已经完全根植在这小孩的心里,他是从他父母那里学来的。他的父母说,他们爱他;当他顺从时,他们用赞美奖励他;当他不顺从时,他们就惩罚他。既然他的父母们都相信“顺从是爱的表现”这个信念,他怎么可能怀疑这个信念呢?
正是那些未经质疑、有关需求的信念,让我们开始了对爱和认可的追求。难怪我们即使赢得了一个人的爱或认可,那些念头还会再次出现。我们还没有学会质疑我们想从爱里得到什么,我们还没有学会质疑我们相信的那些信念。我们不知道我们可以只是单纯地爱,我们可以直接说出我们想要的,不用瞻前顾后。
我们利用自己的美貌、聪明和魅力来捕获另一个人作为我们的伴侣,好像他是一只动物。而当他想要逃出牢宠的时候,我们便会勃然大怒。在我看来,这其中并没有多少爱意,这也不是自爱。我希望我的丈夫要他想要的,我也注意到我别无选择。这就是自爱。他做他想做的事,我喜欢这样,这就是我想要的,因为当我与现实对抗时,我感到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