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爱是一切的答案 秘密三 Part I

(2008-10-01 23:15:06)
标签:

人生

身心灵成长

身心合一

杂谈

心理與心灵

分类: 愛與不愛

秘密三

          改变是无法避免的。

          所以,别再抗拒,

          顺服于生活之流吧

 

以下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则有关于改变的故事:

   

    吉米的宠物是四条金鱼,这是他的父母在他九岁生日时买给他的。每天晚上睡觉前,他会看着细致、金黄色的鱼儿,在小小的玻璃缸里游来游去。有一天,他发现缸里的水看起来有点混浊,玻璃缸蒙着一层薄雾。吉米的妈妈向他解释说,这是正常现象-金鱼缸需要清理了。  吉米晓得怎么清理鱼缸。他看过朋友荷威洗鱼缸。他把澡缸放满冷水,温柔地把鱼缸放进去,直到四条小鱼从污浊的鱼缸里游出来。接下来的十五分钟,吉米把鱼缸刷得干干净净。最后,鱼缸都清好了。

   

    吉米在澡缸旁跪下,准备把金鱼捞起来时,他看到一幅奇怪的景象:虽然澡缸有四英呎长、三英呎宽,四条鱼仍然留在吉米摆下鱼缸的位置,一条跟着一条,绕着小圈子游。

    「妈,」吉米叫道:「来看金鱼。」吉米的母亲走进浴室,看看发生了什么事。

    「金鱼为什么在澡缸里还是绕小圈子游呢?」吉米问道。

     妈妈微笑地看着儿子:「因为他们不晓得他们在澡缸里,他们以为他们还在家里,还在小小的玻璃缸里。他们已经习惯了那边。」

 

    你我跟吉米的金鱼并没有什么不同-即使我们有机会去改变、去成长,我们仍有可能留在原地,活在原有的界限里,绕着原来的小圈圈过日子。我们选择熟悉,规避不熟悉,我们选择现状,避开新事物。我们留在令我们自在的舒适区(comfort zone)里,不愿意冒风险,跟着改变起起伏伏,让变迁迫使我们面对未知。有时,当生活环境把我们带入变局,像那些金鱼一样,我们会顽固地抓住原有的情境,跟已经来临的变化作对。

 

    大多数人是怎么抗拒变迁的?我们尽量创造稳定、安全,以及掌握全局的感觉。我们努力让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变的井井有条、可以预测,心想:「好吧,首先我要找一份好差事,然后,找个恰当的伴侣,生小孩,希望能买栋漂亮的房子,那么一切就妥当了。往后的岁月里,我会尽力维持他,直到去世。」我们紧紧依附着可以预期的例行事物,借着它们来界定自己的生命价值。「我们要这样过节,要到这些地方度假,要在这个时间吃晚餐。这些是现在流行的,那些不是。还有,拜托-不要给我惊喜。我要保有美好、平静的现况。」

 

◆    你是否拚命留在舒适区里?

 

    是否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都是靠同一边睡?我猜你是。想象一下,今天上床时,你走进卧房,发现你的伴侣睡在「你的」位子上。「你为什么睡到我这边来了?」你愤慨的问。伴侣若说,他决定从此都要睡这一边,你或许会勃然大怒地答道:「但是这一边是我睡的。我没法在另一边睡。」

 

    你有没有想过,你为什么总是睡在同一边呢?是不是因为另一边有什么不对头的地方?不,这只是因为,你惯常睡的这一边属于你,它是你的「舒适区」。要是把它夺走,即使只是移动两英呎。你也会觉得非常不自在。

 

    「舒适区」究竟是什么?简单地说,它是你习惯待在的位置,习惯扮演的角色。它是你所习惯的一切。它是鱼缸里的小圈圈。你的舒适区包含了你所熟悉的一切事物,从日常生活的例行事务,到你习惯相处的某些人。它也涵盖你的情感习性,例如你在亲近关系中,是否惯于表现开放的态度,你对自己和别人是否诚实对待等等。

 

    每一天,你或许都可在小处体会到,你是多么强烈地依附在自己的舒适区里:有人把车停在你办公室的车位上,结果,迫使你把车停在别的地方,这点令你愤怒;有人把你桌上的东西重新整理过,你就会生气;你把巴士、戏院和教堂里某个位置,认定是你的位置,要是有人坐在那里,你就觉得困扰;你在健身房里固定使用某一台机器,有人若加以占用,让你不得不换到另一台机器前运动,你就会很不高兴。

 

    当然,在生活中创造让自己舒服的环境,本身并没有错。问题在于,当必须有所改变时,我们还是会紧依附在舒适区里,抗拒必须采取的新走向。这时,我们往往会有这种反应:「哦,不,一切都是这么顺利。为什么要发生这种事?」

 

秘密三:

改变是无法避免的。

所以,别再抗拒,

顺服活之流吧

 

    秘密三要讲的就是这一点:抗拒改变,就是在抗拒生命的自然运动,抗拒生命追求扩展与开展的自然倾向;抗拒改变,就是要让生活停留在原地。没有任何事比这种作法更违反自然。这就像要和水停止流动,要大海不在汹涌,或是要你的身体停止呼吸一样。这就叫死亡。只有在死亡的状态下,你和你的生活才会毫无改变。让生活顺畅无碍、一成不变,等于选择走上死亡之路,而不是走上生命的大道。

 

    抵抗是没有用的,为什么呢?因为改变是无可避免的事实。无论我们喜不喜欢,它都会降临在我们身上。事实上,我们愈努力抗拒,就会给自己和别人带来更多痛苦。秘密三主张,不要拚命让一切事物保持原状。我们应该停止挣扎,别再跟生活的流动力量作战,学习顺服于它的水流吧。

 

    读到这里,你或许会觉得:「哦,你是对的,芭芭拉。我晓得有些人抗拒生活的韵律,就像你说的那样。但是我没有。我真的在追求成长。我已经努力很长一段时间了。」

 

    我要问的是:你说你在追求成长,但你是真的在做吗?一切的成长都包含了改变,一切的改变都会向我们的稳定感提出挑战。所以,你是在追求稳定吗?

 

    一想,如果你站在悬崖的边缘,看到对面有另一片悬崖,你很想到那边去。你知道再也不想留在原地,知道自己已经浪费太多时间站在这里。你知道跳过去的时机到了。就在你认为,自己已经准备好要跳的时候,你往下看,看见两座悬崖之间宽阔的深渊。这时,你的心中充满恐惧-你害怕坠落;害怕体能不够好,跳不过去;害怕到了那里改变主意,却没法回来;害怕这么一跳,就抛下了心爱的某个人或某件事。

 

    你的心低声说出你的梦想,它提醒你说,无论对面有什么事物在等你,你还是非常渴望到那边去。如果你留在原地,你永远不会快乐的。这件事你已拖得太久。你看着别人从一边成功地跳到另一边,跳到属于他们的悬崖上。他们呼唤你,要你赶快过去。但是,你仍然站在原地,动弹不得,满心恐惧,无法就此一跃而过。

 

    在我们的生命中,我们有许多次站在象征性的悬崖上。我们晓得,自己必须跳到对面的悬崖上,这里的悬崖代表过去的你、过去的生活方式,需要改变的地方-自知必须辞掉的工作,应该结束的爱情,一直想承担的那种风险。

 

    每次你面对这些生命中的「悬崖」,你就有机会成长,成为比昨天的你更好的人。但是为了追求成长,为了一跃而过,你必须体验改变。大多数人就是卡在这个地方,裹足不前,

   

    无论任何时刻,只要我们冒险去作改变,变成跟以前不一样,我们就进入了未知的领域。我说的不只是承担很大的风险,例如创业或结束一段感情。你的「往前一跳」或许不致于让你受不了,但是仍然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从来不对丈夫表示你需要什么,到开始表达自己的感觉;从扮演幕后功臣的雇员,到要求老板让你负起更大的责任;从生性害羞安静到主动交朋友;从一直保留高中时代的发型,到换个发型。

 

    当我们考虑要不要往前跳时,害怕是否是正常的反应?当然是。这边的悬崖代表你的舒适区。即使你在这里很不快乐,例如困在没有发展的工作里,或是在不愉快的爱情里受苦,这里仍然是熟悉的领域,你的心会把熟悉诠释成安全。「不要跳。」它警告你:「你可能会受伤。谁晓得会发生什么事?为什么要冒险呢-留在这里至少比较能掌握状况。」

 

    在阻碍成长的方法中,抗拒变化是最常见、最致命的一种方法。对于成长来说,改变是必要的、无法避免的。在前一章,我们谈到秘密二:生活的目的是成长,成为你最好的模样。秘密三在逻辑上延续秘密二的想法。它主张,成长的机制就是改变的过程。说的再简单一点:如果成长是一条你想走上去的道路,改变就是你必须使用的交通工具。坐在车上虽然有时觉得不舒服,却不表示你应该下车。

 

 当我们走过人生,怀着不自觉得念头,

                     只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成长,

       我们就让自己丧失了许多美好的祝福语契机。

 在恐惧的另一头,它们在等待着我们。

 

    成长与改变有两种方法:

 1.你可以选择去成长、去改变。

 2.你可以被迫去成长、去改变。

                        

                        所有的成长和成就都包括承担风险,所以要-

                      从一片悬崖跳上另一片绝壁,离开你的舒适区,

                      至少是暂时的,一跃而过,投入未知。

 

    秘密二和秘密三告诉我们,生活的目的是成长。因此,改变是无可避免的,如果你不主动选择成长和改变,你猜会发生什么事?宇宙力量会「帮助」你作改变。你必须了解,没有第三个选择-你不能选择不成长、不改变,不成长不是一个选择。你会成长,因为这就是你活着的目的,问题在于如何成长?你会心甘情愿地成长与改变吗?还是一路上大吼大叫、拳打脚踢,痛苦地走完成长与改变的路?

 

你无法阻挡波涛,

但你能学会冲浪。

                     轶名

 

◆    想往前跳,又觉得自己没准备好,这时该怎么办?

 

请看续文 part II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