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电影』万玛才旦和藏族电影(2023.05.08)

标签:
万玛才旦松太加藏族电影文化 |
分类: 我看过的电影 |
在我存储收藏的电影文件中,有很多是以著名导演名字命名的文件夹,其中中国导演中,有两个文件夹比较特殊,因为是按照不同民族导演合列在一起的,一个是蒙古族导演“宁才-德格娜-周子阳”,另一个是藏族导演“万玛才旦-松太加”。这两个文件夹里存储的十余部电影我都看过。
我一度认为以蒙古族导演宁才、德格娜为代表的和以藏族导演万玛才旦、松太加为代表的新一代电影导演,不仅为弘扬本民族文化作出了卓越贡献,而且在宗教、亲情、人性等诸方面的艺术化和生活化展现与思考,为中国电影点燃了一把具有星火燎原气势的火炬。但是,毕竟这火炬光芒还不够亮不够大,要想以此推动中国电影发展和进步,还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就在今日,2023年5月8日,惊闻年仅54岁的藏族导演万玛才旦去世,很遗憾再也看不到他的电影了。或许,“藏地新浪潮”这面大旗,以后就要靠松太加扛起了。
松太加也不小了,快50了,藏族电影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出现,能够坚持民族底蕴的、不被外界干扰、不被利益左右的年轻人。比如蒙古族电影年轻导演德格娜、周子阳、乔思雪一样,只不过周子阳、乔思雪并不是蒙古族。
不是说只有蒙古族人才能拍蒙古电影、藏族人才能拍藏族电影,但不争的事实是,非融入土地溶于血液的本民族人,在透彻的理解与更深的思索上确实还差了一点,尤其如果演员不是民族演员,语言又不是民族语言,就更有跳跃感和疏离感了。比如冯小宁1997年电影《红河谷》,按说表现藏族历史、民族文化、自然风情等已是非常不错了,不过若主演换成藏族人、对白为民族语言,那这部电影很有可能就会成为藏族电影的一个时代标杆了。再比如,田壮壮1986年电影《盗马贼》、张杨2017年电影《冈仁波齐》,包括宁浩2005年蒙古族电影《绿草地》,虽说是汉族导演,但主演、语言都完全民族化,能让观众真正融入进去,从而感动与思考。
万玛才旦导演的电影主要有:《静静的嘛呢石》(2005)、《寻找智美更登》(2007)、《老狗》(2011)、《五彩神箭》(2014)、《塔洛》(2015)、《撞死了一只羊》(2019)、《气球》(2020)等。我只有《五彩神箭》没看过。另外万玛才旦还有两部新电影《祝你旅途愉快》和《陌生人》,不知有没有拍完,或者不知能不能看到。
其他藏族电影还有:松太加的《太阳总在左边》(2011)
、《河》(2015)、《阿拉姜色》(2018)、《拉姆与嘎贝》(2019),拉华加的《旺扎的雨靴》(2018),旦真旺甲的《随风飘散》(2020)等。其中《河》与《随风飘散》我还没看过。
我到外地,喜欢走街头串巷尾,看看当地的质朴民风,坐在小饭馆里听听邻座当地人听不大懂的话,吃点儿当地人吃的小吃,凳子不好坐没关系,环境脏点也无所谓,起码这里没有故作的表演、没有高看或低瞧的眼神。相对而言,我不喜欢在高档饭店吃饭,满满一桌,五花八门各种秀,热血澎湃各种志,酒足饭饱打着嗝儿,一出门就忘了啥滋味。
近期看了两部今年中国大片,票房过多少多少亿的、豆瓣评分多高多高的,《流浪地球2》和《满江红》,比较万玛才旦和松太加的藏族电影,就如同在小馆子吃碗面和在大饭店吃满桌的山珍海味一样,这碗面才是让我心灵触动、陷入思索、永难忘记的,哪怕比较平淡、比较单一。
很多年前觉得中国电影的悲哀是没有好电影,后来觉得中国电影的悲哀是好电影没法拍或拍了没法看,现在觉得中国电影的悲哀是大多数中国观众已不知道什么是好电影了。
村村有菜
2023-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