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植树节忆八零年代的“采种支甘”

标签:
植树节采种支甘树种甘肃1983年 |
分类: 记忆与爱的珍藏 |
(“全民义务植树网”之“尽责参与”页面,2023年3月10日截图)
3月12日是植树节,忆记一段少年往事。
我上小学时,印象中有几次学校组织的集体劳动活动,如冬季的大街扫雪、春季的野外植树、夏季的到敬老院做好事等。上了初、高中,这类活动反而似乎少了。
1983年(也可能是1984年)秋季,我上初一(或初二)的时候,有一天学校要求每位学生捐献一斤或几斤树种,说是支援甘肃植树造林。对遥远甘肃的认知,那时我也就仅局限在沙漠与干旱了,蓦然有了对比,我也就开始有了对自己家乡从平淡无奇到绿水青山的自豪感了。
我家乡周边都是山,我们男孩子从小到大对山的熟悉和对山的依恋就如同对学校的熟悉和对家的依恋一样。有了学校的号召,我和一些男同学就上山采摘树种了,那时山上可采摘的野果有老鸹眼、野葡萄、山里红、榛子等。
老鸹眼,学名火琉璃树,我小时一直以为叫“老虎眼”,它是一种黑色圆球形的果实,外观与那种叫“天天儿”的野果很像,但“天天儿”好吃,“老鸹眼”不好吃。野葡萄、山里红、榛子等都是可食用的野果,不过一是不容易采到(尤其对于不能去深山老林里的孩子而言),二是要求的树种不能是完整的果实,即需要弄(吃)出果实里的种子才行。所以,在山林里采摘野果既费力又不容易出成果,难以完成任务。
(东北山林中常见野果,网络图片)
偶然听其他同学说到“铁道边的丁香树种”,这给了我完成任务的最佳方法。家乡有一条铁道贯穿其中,出镇区的铁道两旁遍植了紫丁香灌木。正是种子成熟的季节,且紫丁香灌木丛不高、沿途道路平坦,易于采摘,尤其是采摘到的树种不用加工、容易出数,可直接交差,既省时又省力。
我印象很深的是约了同桌同学纪会战,他是学校里有名的不好好学习、总打架斗殴的“坏”同学——与他的名字“会战”及外号“老毛子”倒有几分贴切,不过他一般不欺负同班同学,上课不捣蛋,只是睡觉,尤其对同桌的算是好学生的我尊敬有加,偶尔还能为我“撑撑腰”,所以,我们算是关系比较不错的好同学好朋友。初三分班后我俩就不再同班,他初中毕业后没有上高中。再若干年后,从同学处听到他因白血病已去世的消息。
(灌木紫丁香及花、树种,网络图片)
同学们陆续把树种交到班上,我这才知道大家交差的树种五花八门,尤其还有最省事的树种——松籽——买几斤就行了。当然,对于八十年代初的普通人家来说,花钱买几斤松籽捐献出去也不是洒洒水的小事儿,那得是还算殷实的人家,类似的还有蹦爆米花——当大家都端着一碗苞米粒排队蹦爆米花时,有个人端着的是一碗大米,大米花可比爆米花还好吃呢;另外,买松籽捐献的通常也只是不善于山林野地里采摘树种的女同学,若男同学也这么做,可能鄙视的多于羡慕的吧。
我们捐献的树种后来应该都种植到甘肃大地上了吧,不知现如今漫山遍野的花草绿树中,有没有一棵是自己捐献的树种长成的。
忆及此往事,查阅网上资料,才知1983年的采树种支援甘肃的活动叫做——采种支甘。
(“全民义务植树”之“甘肃八步沙六老汉”活动介绍,2023年3月截图)
村村有菜
2023-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