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22】『上篇』.我的2022

标签:
育儿盘点2022年南京情感 |
分类: 年度盘点 |
当2022年过去时,很多人说2022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其实,哪一年又是平凡的呢?对于人类历史长河而言,任一年都可以说是不平凡当然也可以说是平凡的一年,标准不同而已,而这个标准又不可能人人趋同。或许只有对于每个人而言,或生命,或情感,才能是比较清晰的对于平凡或不平凡的认知吧。
年初的汤加火山伴随着俄乌战火点燃了2022年,点燃的还有冬奥会中国人主场的自豪和世界杯虽然没有中国人但中国人一样热血沸腾的激情;中国人对“3.15”的感觉似乎已经免疫了,今年倒下的只是老坛酸菜而已,就如同接二连三倒下的什么什么大老虎,人们的生活及道德水准没有太大改变;东航空难、四川地震、长春火灾也好,韩国首尔踩踏事故、印度吊桥坍塌事故也罢,若非死难者家属,民众的悲情又能持续多久呢?唐shan事件、徐zhou事件也好,小学教cai事件、美国女人访tai事件也罢,群情激愤空前,民众的理性思考又能深入到哪个层次呢?每一年都有无数的人出生,也有无数的人离世,出生的人几乎无人所知,离世的人很多都走进了我们的新闻视线,政治家如伊丽莎白二世、戈尔巴乔夫、海部俊树、安倍晋三、江某某等,文体届名人如秦怡、黄蜀芹、曾江、贝利等,中国的两院院士在2022年离世的就更多了,据统计有62位;离世的这些人都走进了我们的新闻视线,然而在2022年的最后一个月,还有很多很多的人尤其是老年人离世,他们的名字无法也不可能一一尽知,对于广大民众而言,知道的只是冰冷的数字而已,而且可能还是不见得准确的数字。
所以,什么最重要?生命最重要。如今的科技发展可以用不可想象来比喻,如今的生活水平可以用突飞猛进来形容,但冷静客观思量,人类本身的发展进步多少呢?生理上的生老病残死、吃喝拉撒睡在根本上没有多少改变,精神上的七情六欲、思想道德、智力记忆在根本上没有多少进步,人类的家园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还离不开国家、政治、经济、法律、军队、阶级等机器的保护或制约。
说回到我自己,上述所说的,以及诸如神舟十四号十五号发射成功、诸多国家出生率下降全球人口超80亿、大学生入学与就业、油价超9元等等,其实对自己生活的关联度与影响都较小,关联度与影响较大的就是持续三年的新冠疫情。当然,我的所谓影响,就是不能回老家探亲,就是做了90余次核酸(包括出差在安徽浙江时的几次)与到哪儿都离不开的各种码,就是我的数天居家办公与女儿的居家网课,就是年底疫情放开后的很难幸免的“阳”;这与在疫情中失去亲人、亲人不能团聚、收入锐减,医生医护相关职业,以及在这期间结婚、生孩子、上大学、生病、创业等受到极大影响的很多人来说,我的所谓影响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好在三年的疫情在2022年底基本算是画上句号了。期盼2023年是一个平凡——或者是另一个不平凡——的一年。
新冠疫情第三年,人们在疲乏中渐渐习惯,在激抗中渐渐平和,以不变应万变,以少动减麻烦。回东北老家探亲的想法因3月南京与吉林卷土重来的疫情转瞬即逝,自2018年夏回故乡探亲后一晃已四年多了。与去年一样,希望只能再一次寄托于下一年。故乡家人在2022年一切都平安健康,老母亲已85岁,身体状况虽有些不如去年,但在这个年龄来说仍算非常硬朗健康了,无大病无意外,非疫情管控时,母亲每天户外散步,有时跳跳舞扭扭秧歌,星期天有时去基督教堂参加活动。家中继姐姐后,大哥二哥也办理了退休手续。
因疫情,2022年去女儿外婆家宜兴只有元旦、春节和国庆三个假日,前后总共呆了22天,清明、五一、端午、中秋四个假日没能回去;另,女儿暑假时,我开车送妻子女儿回外婆家,第二天我自己返回南京,妻子女儿在外婆家呆了9天。妻子娘家人与众亲戚在2022年也都一切平安健康。女儿的一凡表哥和泽言表姐考上了大学,其中一凡表哥考上的是985高校;小雨表姐在辞去无锡工行工作后,考入了浙江南浔的一家事业单位任职。

2022年有两位大学同学来了南京。5月,烟台同学圣辉因到闽浙公务顺道来南京看看我们老同学;8月,北京同学道伟送考入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的女儿到南京,我们得以见面叙旧并与南京同学几家人欢畅团聚。7月底,应北京同学晓权之邀,我们一家三口与南京同学道静夫妻二人,及北京同学晓权、小青、昆明同学阿勇与三人的儿子,一同到江西庐山休闲旅游了五日。同学叙旧,孩子同乐,共渡美好时光。
南京朋友中,我1月到田大哥家看望他一次,建国大哥一家1月到我家一次,红涛老弟一家1月、8月两次到我家,妻子朋友丽萍带儿子1月到我家一次。与久未谋面的南京朋友小伟、小东通过一次电话,了解一下近期工作与生活情况;与长春和北京的几位大学同学、家乡的几位中学同学通过一次电话,关心一下当地疫情状况。
南京的一位已退休同事也算是我的朋友王大哥因胃癌晚期在2022年3月去世,之前数日我曾到他家看望他,聊聊轻松的话题,鼓励鼓励他增强信心,病愈后再多拍照片多写博客。他为人非常忠厚朴实,有求必应,与世无争,是我非常敬重之人。
我2022年的体育锻炼主要是跑步和骑车两项,跑步72次,骑车9次,另登方山2次,上下楼仍偶尔走走楼梯,但次数比往年少了很多。体重基本能维持在70-74千克之间,仅有一次体重在70以下,这是很久很久没见到的数值了。
2022年我跑步共72次,累计约380公里,这个数据比2017年的67次、累计约308公里稍有增加。其中1、2、8三个月没有跑步;在4月底到5月初有14次跑步单次公里数在8.4左右,不过感觉跑后小腿胫骨有压痛感,后来就没再坚持,仍维持在以往的单次4.5公里左右。第1次跑步是3月3日,第72次跑步也就是最后一次跑步是12月17日。12月17日下午南京的天气非常寒冷,当时室外温度是1,虽有阳光,但阳光的温暖抵不过嗖嗖冷风,将上半身短袖衫套马夹、下半身短裤的我冻得瑟瑟发抖,只跑了3.2公里就赶紧回家了。当晚发烧,第二天早上体温38.6,不过傍晚抗原检测的“阴性”坚定了我“只是受凉感冒、不是中阳”的判断;而这种“坚定”在12月中旬那几天,在北京在南京在全国“阳”声一片的喧嚣下很快瓦解,第三天傍晚再测抗原就“阳性”了。这算是我跑步与疫情相关联的一个有趣小插曲吧。
与2021年骑车次数为零相比,2022年我骑车共9次,有了较大的进步,不过骑行范围都局限在南京市郊区域,我一直憧憬着的皖南骑行却总难成行。除一次与妻家表弟小燕子同骑外,其余八次我都是独行。骑行线路包括江宁黄龙岘石塘人家4次、江宁句容河赤山3次、江心洲2次,每次骑行里程40-60公里左右,总骑行里程约440公里。
2022年我去过的外地有:江苏宜兴、江苏镇江、江苏常州、安徽黄山、浙江杭州、江西庐山。其中宜兴和镇江是探亲,常州、黄山、杭州是出差,庐山是亲子之旅,这也是2022年唯一的一次专程旅游。
在南京区域,由于女儿学习越来越紧张,尤其是下半年,双休日也难能休闲,所以带着女儿一起游玩的南京区域只有高淳老街、汤山阳山碑材、汤山直立人化石博物馆、江宁方山、江宁杨柳村、江宁百家湖1912等几处。另外,携妻自驾休闲散步之处有江宁的杨柳村、观音殿、钱家渡、徐家院、方山,溧水的无想山,以及南京市区的江心洲和莫愁湖公园等地。
2022年我出差4次,含往返共14天,分别是:6月,江苏常州(1天);7月,安徽黄山区(4天);9月,浙江杭州(3天);11月,安徽黄山区(6天)。另外,因公在南京市内办事或参加会议有3次,地点分别是梦都大街50号江苏省科协、北京西路30号同心大厦江苏省科协、龙蟠中路118号山水大酒店。
我2022年画画34幅,纯粹就是休闲消遣,每一次画画短则十来分钟,长也就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要求与追求。看看书、动动笔,怎么也比总捧着手机好,尤其在陪伴女儿、给女儿作出表率方面,宁静以致远,其实无需什么心灵鸡汤或者严厉的、谆谆的教导,身教往往胜于言传。
我的兴趣爱好很多——也无所谓专一不专一、专业不专业了,除了看书看电影、写写画画,除了骑车跑步、旅行摄影、打打篮球羽毛球,今后还想重拾并再学以前有过基础的吉他、口琴、围棋、象棋、台球、轮滑什么的,也想涉猎一下油画、木刻等。当然,时间是最重要的。

我2022年看书13部(18本),包括王火的《战争和人》(3本)、[美]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常江的《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和《虎啸龙吟》、叶兆言的《南京人》
和《南京传》、 [清]褚人获的《隋唐演义》、郭建龙的《汴京之围》、顾诚的《南明史》(2本)、
叶曙明的《李鸿章:潜龙在渊》、唐浩明的《张之洞》(3本),还有中国文史出版社的《老南京/民国趣读》和中国画报出版社的《曾国藩家书》。其中常江的两部书我是第二次看。我2021年看书9部(13本),2020年看书19部(20本)。
我一直以来都看纸质书,从不看电子书,也不喜“听”书,唯一且偶尔在手机“喜马拉雅”上听的是时评栏目《马青时间》。以前乘地铁时,通常会拿本书看,但在人人手捧手机的当下越来越感到在地铁上看书是一种“另类”,为了避免当另类,我也只好把纸质书换成了手机,没于大染缸中。不过,看手机我也是有底限的,几乎不看短视频,多是图文新闻、百度百科、豆瓣影评等。

2022年新增日记4本,约25万字。因长久以来的我的发文阵地新浪博客越来越多越来越厉害的敏感字限制,从繁琐折腾到烦躁愤恨,到最后的无语泄气磨灭了激情,写文渐渐少了——也懒得再用美篇、微信公众号、QQ空间等其它平台。2022年我写的文字与2021年差不多,在新浪博客发文11篇,微信朋友圈发文及图片32篇(含新浪博文转发)。

2022年我看纪录片45部、电影270多部、电视剧7部。电视剧包括:《中国刑侦一号案》(2002中国)、《俗人养成记2》(2021台湾)、《做工的人》(2020台湾)、《机智医生生活》(2020韩国)、《请回答1988》(2015韩国,重看)、《人生删除事务所》(2018日本)、《切尔诺贝利》(2019美国)。另外还有几部电视剧只看了前面几集,没有全看完,如《人世间》、《小姨多鹤》、《光阴的故事》、《请回答1994》等,不算弃剧,只是动辄数十集着实耗时间,以后有充足时间再接着看吧。好的影视剧及纪录片层出不穷,“选看好的”及“有时间看”是关键。当然,中国的电影包括纪录片还任重道远,与伊朗、韩国、印度、日本等相比似乎差得越来越多了。

2021年12月,我到江宁区文鼎广场献血屋献血时带上了女儿,我献血多次,但女儿从未见识过是如何献血的,我期望让女儿看看献血屋,看看献血过程,但我因转氨酶偏高,献血未成。2022年4月某日,我再次到文鼎广场献血,这次成功了,又一次献血300毫升。这样,我自2000年起至今献血共8次,总量2300毫升;另九零年代在长春上大学时也曾献血一次(第一次献血),但那时没有献血证与其它相关记录。
在2022年我还有过3次网络捐款,共捐助130元,包括水滴筹助医20元、朋友义卖助医50元、义务植树60元。至2022年,我及家人从未点过外卖(仅我多年前出差北京、济南时点过两三次外卖);至2022年,我手机从未安装过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小视频类APP(但微信的小视频还是看了不少);2022年,开车无事故,但有过一次误闯红灯违章,2019-2021三年无违章。
村村有菜
2023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