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电影』反映香港社会民生、社会底层的电影(1981-2021,38部)

标签:
香港电影社会民生社会底层文化情感 |
分类: 我看过的电影 |
汇总整理反映香港社会民生、社会底层的电影38部,出品年份自1981年到2021年,以年份顺序排列。
影评摘自互联网,除注明外均来自豆瓣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本片是一向强调社会功能的女导演单慧珠一鸣惊人的代表作,在许多新浪潮男性暴力題材中,本片可谓一枝独秀,探讨了问题家庭对孩子的人生影响,以悲剧的故事和气氛引人深思,叶德娴以本片的精湛表演贏得金马奖最佳女配角,开始了她在影坛的大放异彩之路。

说起香港的女导演,很多影迷第一个想到的应该是许鞍华。对于比较资深的影迷来说,唐书璇和张婉婷也是不可忽略的两位香港女导演。而和许鞍华、张婉婷差不多时间出道的陈安琪,恐怕只有极少数的影迷知道。《花街时代》是关于卑微的人们在卑微的时代挣扎的故事,也是关于遗弃与寻找的故事。

难得的现实主义好电影,关注社工关注智障弱势群体,令人同情和反思。郑文雅,黄金年代众多女神中的一朵另类倔强花,据说金像奖奖杯造型正是源自于她,自编自导自演的“肥猫”郑则仕封神之作,发哥倾情点缀。

30多年前的老电影了,站在现在的角度去评价电影技巧演员演技就不公平了,单从电影情节还是很经典的。她身不由己生了孩子,送去了孤儿院,却一直在默默关心与尽可能关爱着自己的孩子,孩子争气从英国法律系归来。是说苍天有眼么,一身正气的律师不畏世态强权只想替她讨回公道。......被“修女摸着十字架说不是”那一个情节深深打动,修女是一个圣人其实,真正的事实是怎样有关系么,如果一个不想被提及的事情继续掩盖就能给从前往后都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那又何必去深究什么是真相呢!公道自在人心!

影片描写的是一群少年,最大的不过也二十出头,可是他已经在狱中呆了七八年了。最年少的十三岁,还是个孩子,可是却也不得不在纷杂的社会中混生活。除了麦基外,他们都是聋哑人,对于这个社会有着天然的隔膜,同时,也利用着自己的缺陷来获取生活的一切。

在香港能那么有社会责任感的导演非尔冬升莫属。尔冬升是悲观的,所以结尾的悲剧效应才那么震撼人心。能直面社会的最阴暗面,这本身就是不容易的。可惜现在的合拍片只能happy
ending。没有反思,没有批判,何来灵魂。

这个社会,为什么就不能给善良的肥猫多一点耐心呢。看来真正不健康的,真正的弱智儿,是我们这个社会、冷漠自私的社会、缺少一种对弱者起码的尊重和包容的社会。唤起观众对社会的反思,这就是这部电影想要表达的,它做到了。

这部年代久远的港片现在看来依然很不错,情节曲折,节奏快,正邪冲突被集中在方寸法庭中更加激烈。最值得称道的是叶德娴的演出......,即便如此逆来顺受,但如果谁要对儿子不好,她就马上变成母狮子,在手上捆菜刀去砍人。虽然剧情比较凄惨,但叶德娴的对白和表情很多都挺有意思,笑中带泪,个性鲜明,塑造了一个过目难忘的经典形象。

觉得母爱是多么的无私付出,没有理由的爱你。而儿子后来的爱也回馈了母亲。幸福对于这对苦难的母子是多么的短暂与不易啊,他们活的如此的坚信。突然发觉生活中纠结烦恼的事情其实不算什么,其实自己很幸福。

香港导演张之亮导演的《笼民》获得1993年金像奖最佳影片。那一届与他争雄的片子还有:关锦鹏的《阮玲玉》,徐克的《黄飞鸿》,刘镇伟的《九二黑玫瑰对黑玫瑰》等佳片。《笼民》瞄准社会问题,演员均老弱病残,所以票房冷落在意料之中。张之亮在台上激动得热泪盈眶。

喜爱许鞍华,就无法绕过极为经典的两部电影,一部是《千万言语》,一部是《女人四十》。《女人四十》围绕一个四十岁主妇的日常生活展开,娓娓讲述着人生细碎的无奈与亲情的聚合悲欢,没有太过煽情的场面,亦没有大起大落的剧情,却在一言一语,一饭一食的日子里,一点一滴道尽了四十岁女人的隐忍坚强。

而一个区域的青春片,一定带有区域的历史沉淀,不管愿意不愿意,那些历史的空气已经渗透进他们的灵魂中去。台湾人的忧郁显豁而又纠结,因为一切尚在不确定中,面前无数条路怎么走?这种看似选择其实别无选择的无奈,仿佛某个特殊时期的站队,站在哪一边会是对的,谁也不清楚。相比之下,香港虽然有成长的阵痛,但是却明显没有那么多“选择”。即便今天看《香港制造》,审视香港,现在的香港经历了97、金融风暴、非典、禽流感,几经锻炼,他成年了吗?这真是个问题。

本片宝贵之处不仅在于它如实记录了六七十年代香港底层民众的情绪状态,更在于它展现出许鞍华独特的艺术家勇气和慈悲情怀。许鞍华通过电影镜头精准的叙述了在大时代的风云变幻里小人物命运的波谲云诡;一代人爱情幻灭、一代人理想沉沦、一代人家国零落,笼罩在无数人心头的忧伤千言万语也道不尽,这其中有你有我也有他。(知乎网)

这部电影虽然荒诞,却真正把话语权切回到了个体,事件中迷茫的个体、彷徨的个体、愤怒的个体,这才是正常人的感情。艺术这个东西能消解崇高,更能合乎生活。

给电子鸡投食,向柠檬水撒尿,离家出走去看九龙的飞机,与阿芬游走在旺角赚取小费。大人们为了钱吵得面红耳赤,小孩子却为香港属于谁争执不休。大人们在往火里烧去相册,小孩子却能在阿嬷头七看见哥哥。难过时抱住离去的菲佣,呼唤阿嬷转头只剩遗像。童年在追错车的路上结束,夏天在变了道的香港终结。

大家都知道的,虽然香港电影是以娱乐为主的商业电影模式,但是,在娱乐的内核,却散发着社会阅读的模式,而使得香港电影在影像中或多或少的对社会现实获得一点的认识与了解,这部电影也是始终在一条香港老街中展开,剧中的人物,无一不是社会现实中最常见也最底层的民众。

98年的歌,99年的电影。既现实,又童话。......是的,这种平凡却温馨的日常,就叫做幸福啦!虽然家很破败,却有着满墙花花绿绿的画,有着一包包泡面一罐罐罐头以及许多可爱的瓶瓶罐罐。一个简陋的小浴室,却可以让发嫂雨夜吐血跌倒后仍坚强回家,跟老天赌气后洗去一身疲惫,而在自家床上故去。一个小厨房也可以让发嫂,有爱心地教儿子煮上一锅餐蛋面,然后两人共餐同食,其乐融融。一台小电视,也可以叫两个人歪靠在一处,聊着天,让自知命不久矣的妈妈给儿子做最后的交待,告诉他闭上眼,就可以见到她的模样。

这是一部没有美感的电影,因为现实是不需要这么多修饰的,其实正是因为“看起来很美”,才迷惑了我们的双眼。没有炮火也很残酷,—-我们的世界。

棚户区的市井小民在这种压抑中过着柴米油盐的琐碎。幸福似乎离每个人都很远,人们活着只是因为死不了而已。社会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在飞速两极分化,善良使人贫穷,贫穷使人低贱,低贱使人无畏,无畏使人仇恨,仇恨颠覆社会主流价值观。棚户区的居民不会拥有荷里活摩天大楼里看上去很美的生活,他们同时也遗忘了那种看上去的美好。但是这种遗忘会使人们活得忘了为什么活着,不管你住在棚户区,还是荷里活。

Help,人们纷纷在寻找,找到最后发现谁都不可靠,于是悲天悯人的说:这个世界谁都不能相信,《金鸡》没有给我们质疑的时间和机会,但是我们却不是在强制的情况下接受,而是很自然的,很简单的默认了“人在旅途,自有朋友”的人生哲学,你可以不相信,但你却不能不相信那些相信此片精神的人。......一生何求啊?答案每人都有,不过我们不愿开口而已。

我知道阿金其实想表达什么:你们现在受的苦算什么,想当年,那么辛苦,我都熬过来了啊。......然后就看到了2046年的烟花,看到最美丽的香港夜色,再回忆过往的时候,脸上应该是带着欣然的微笑的。电影里有句字幕说得特别好:珍惜今天,因为,那可能成为明日的美好回忆。

很多人是不是也像阿妙这样?为了自己以为的美好,固执的放弃身边出现过的以为总会遇到更好的最好的,于是做出一些选择,一些我们自以为是非做不可的对的选择,等到数年后,再回头看看,再回头选择,是否又有当初的勇气和决然?是否会后悔?......影片看似没有太强烈的起伏和情绪,却因为苍白让人觉得悲凉。生活其实本来就是这样,看似平白淡味却遮不住一丝丝的凉到骨髓的无可奈何。

贵姐对生活没有多余的埋怨,却不是三缄其口的忍耐型。她保持着平凡底层对待生活的坦然顺命,再多苦难也真放得下,默默付出亦是值得。对儿子、对亲人、对阿婆,宽容与善心尤其难能可贵。由贵姐自身所触发的过去记忆,更表明许鞍华的目光从天水围放到了整个香港。明月千里寄相思,人生但求皎月般圆满,如有残缺破损,也是常事。自当迎难而上,寻得豁然达观。

于是我又想到老爸,想到贵姐。我经常暗地里嘲笑一些怨妇似的同学们没有经历过底层的辛苦才会那样顾影自怜,没想到自己竟然也不自觉的以知识分子的高姿态自居起来。其实他们哪里需要我们的同情。同理他们也不哀怨,不纠结,不愤怒,也不那么无力。他们只是这样努力的活着,做该做的事,有生活的智慧,有自己的骄傲和坚持。

让人感动的因素很多,不只是亲情,不只是爱情,不只是生离死别,它还包含着一代人难以重现的成长经验。你再也不会被小伙伴嘲弄,再也不会和邻居一起在露天吃饭,再也不会吃完饭和兄弟姐妹一起写作业,再也不会把那些边边角角的东西当做宝贝。一切美好的旧时光,都毫无顾及地一去不复返了。好在还有大脑来承载记忆,好在还有电影能呈现这一切。

叶德娴演的真好,表情动作都融入角色当中,包括她时刻恪守仆人身份,与主人之间的距离感。那种鳏寡孤独的落寞想必融入了许鞍华自己的颇多生活体会,也更能打动人。有人看到生死,有人看到温情,有人看到孤独及老无所依,一种生活化的体验,五味杂陈。罗杰和同学吃完卤味给桃姐打电话一幕最击中我。

像这样的电影,在获得金像奖之前,无论从去年开始怎样在内地社交网络隐秘流传,我们都不会在朋友圈公开谈论这部电影,直到它获得金像奖13项提名,7项大奖,并首次将最佳男女主角、男女配角以及新演员等共5座表演类奖项全部囊括。

片中无论是精神病医生,家属,还是片尾的话,都在说,家人的支持对精神病患者最重要,可是对于片中余文乐这个家庭来说,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家人并没有在支持中让一切变得更好,余文乐因为留下来照顾母亲,而最终躁郁症,父亲因为回来照顾余文乐,也走投无路。似乎唯一没有被原生家庭拖累的,就是那个白眼狼远走美国的弟弟,但他至少最大程度上,保证了这个家庭,还有一个人,可以正常地生活。

芬姨看亚视只习惯二频道,那是记忆的印记;阿旭的耳后胎记,那是血缘的印记。人与人之间的纪念物,从来都不只是我买来送你的3D电视、你给我煮的没放米的稀粥,甚至也不是我递给你的一盒鸡蛋、你赠予我的全部遗产。人与人最珍贵的纪念物,是你留在我身上的,如同河川留给地形的,那些你对我造成的改变。

整部影片时刻被一种无望的感觉包裹。这种无望基本是影片呈现的生活带给观众的感觉。毛舜筠饰演的家庭主妇黄金花的最大无望来自于自闭症+中度智障的儿子。影片没有选择励志片那样让儿子最终更接近正常人,因此聪明地躲开了庸俗的煽情套路,也更加重了无望的无力感。这种无力感通过黄金花接受采访时一句话,像一把刀子一样直插人心:“人家说白发人送黑发人,对我们来说是幸运。”

在水上是得水的鱼,在陆上是窒息的鸟。她有能盛下木瓜金鱼黄鳝的身体,也有能装下一座神庙的灵魂。

香港无非和其他那些大城市一样,有冷暖阴晴,就像这故事里的四季流转,这座城不只有符号、旗帜、写字楼、巨贾政客与呐喊、棍棒,更多的时候它不过凡尘俗世,日常烟火,就像这个故事中呈现的那一切安静动人又不为外人所知的日与夜,它之所以打动人,就是因为它写就的是一曲香港凡人歌,是每个卑微世人低头谋生之外也有抬头望天的一瞬。

说完一阵沉默,而这种沉默不像金,像箭。......紧接着,打铃哥唱起粤曲,“我本是女娇娥,恨天生作男儿汉”,没两句,就哽咽得说不出话来。

老麦过夜是很棒的题材。这种视角下的世界观本身就很有趣。大冷酷社会环境下,有点滴社会温情,如社区食物银行、长者饭、周三义诊、百家利是。主线故事没有传奇逆转反杀。一切皆是徒劳。平凡人终究无法逆环境成为超级英雄——即便他努力地做着这样的事情。毕竟,现实世界,个人的力量在社会泥石流中极其渺小。主创们的情感是悲伤与叹息的。

微风吹着浮云,细雨漫漫飘落大地,淋着我淋着你,淋得世界充满诗意。微风伴着细雨,像我伴着可爱的你,看着我看着你,看这世界多么美丽。啊,愿我是风你是雨。

HKIFF亚洲首映。荒谬的是,散场结束后不少粉丝在熄灯的剧院外等待导演演员,举着灯牌激动地合影,里三层外三层自拍他拍,连连发出嬉笑惊呼。而午夜时分飘着毛毛雨的尖沙咀,蜷缩在剧院门口黑暗一角的三四个流浪汉似乎是被吵到了,翻了个身继续睡去了。无意指责演员,演员刻苦努力技艺精湛,却只需要饰演短暂一段时间的流浪者,但这对于真正的流浪者却是长达一辈子、宛如片尾永无止境燃烧的木屋般唏嘘日常。明星何以成为明星?流浪者何以成为流浪者?如果你有被这部电影打动到,面对现实,我们值得为之努力的还有更多事情。
村村有菜
2022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