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子起源很早,至少漢代帶小托盤的觴是其濫觴。南北朝時期出土瓷器中也常見類似的器物,作用應該是相似的。南北朝的器物多是平底,不像唐宋是高圈足的,且不論它是用來承托茶盞,還是酒盞,乃至飯碗。專職的茶托,唐中晚期已經極為流行,但在陸羽《茶經》中尚未列入茶器,可見當時並不固定搭配使用。
茶托基本型為圓形,也因此演變出各種花瓣形。材質則金屬、玉石、陶瓷,漆木、琉璃,各種材質兼備。以瓷器和漆木漆最為常見,又以漆木器為貴。
唐宋文献多提到女子崔宁用蜡环碟子之中而发明托的故事,最为无稽,且不说南北朝就有碟子中间起环的托子,又因托子是为防碗盏烫手而发明的,怎么可能用遇热极易溶化扽蜡作环,可见故事的编者生活经验是严重缺乏的。
明方以智《通雅》曰:
承槃即柈也。《説文》本作槃,籀作盤,承盤也。徐按:中山王《文木賦》製為槃杆,《古樂苑》奉藥一玉柈,《南史》劉穆之以金柈盛㯽榔,即盤字也。《集韻》古作槃,漢曰承盤,今曰托盤,宋謂之托子。程泰之謂始于崔寧,名之曰托,因《資暇録》也,又有鬲塞者,乃楪子環蠟遺制也。黃伯思曰北齊畫圖已有之。蓋初止謂酒臺盤為托,而後縁以為茶盤之名。《僉載》酒令連臺拗倒,謂杯置臺中之蒂也。陶穀曰劉張有魚英托鏤,言以魚魫為酒臺盞也。”
唐李匡乂《資暇錄》:茶托子始建中蜀相崔寜之女,以茶盃無襯,病其熨指,取楪子承之,既啜而盃傾,乃以蠟環楪子之央,其盃遂定。即命匠以漆環代蠟,進於蜀相。蜀相竒之,為製名而話於賓親,人人為便,用於代是。後傳者更環其底,愈新其製,以至百狀焉。貞元初,青鄆油繒為荷葉形,以襯茶椀,別為一家之楪。今人多云托子始此,非也。蜀相即今昇平崔家,訊則知矣。
宋程大昌 《演繁露》:
托子
古者彜有冉,爵有玷,即今俗稱臺琖之類也。然臺琖亦始於盞托,托始於唐,前世無有也。崔寧女飲茶,病盞熱熨指,取楪子融蠟象盞足大小而環結其中,寘盞於蠟,無所傾側,因命工髹漆為之。寧喜其,為名之曰托,遂行於世,而托子遂不可廢。今世托子又遂著足,以便揷取,間有隔塞其中,不為通管者,乃初時楪子環蠟遺制也。
宋黃伯思
《東觀餘論》:
《資暇錄》謂茶托始于唐崔寜,今北齊畫圖已有之,則知未必始自唐世,亦猶蕭梁已有紫囊盛笏,而《唐史》始於張九齡者同也,觀者宜審定之。政和丁酉嵗八月五日武陽黃某長孺父于楚州袞華堂觀
宋周密《齊東野語》: 有喪不舉茶托
凡居喪者舉茶不用托,雖曰俗禮,然莫曉其義,或謂昔人托必有朱,故有所嫌,而然要必有所據。宋景文《雜記》云夏侍中薨於京師,子安期他日至館中,同舍謁,見舉茶托如平日,衆頗訝之。又平園《思陵記》載阜陵居髙宗喪,宣坐賜茶,亦不用托。始知此事流傳已久矣。
宋周宻《雲煙過眼録·卷三》:
胡存齋詠所藏
玉托子一隻,尺二三徑足,迺外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