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1日 星期六 农历大年初七 晴 2℃-15℃
小时候,过年的时候,除了收到压岁钱之外喜欢的事情,便是跟在爸爸妈妈的屁股后面,去逛庙会了,我7岁之前,一直都在白龟山水库居住,每到庙会的时候,爸妈就带着我和老妹在人流之中穿梭,买些家用的土产,最欣喜的就是庙会上琳琅满目的小吃从街道这头一直蔓延到街道那头。
这时候我首先会深深的吸几口气,把炸油馍、糊辣汤和羊肉汤的香味统统收集到自己的鼻腔,然后再很陶醉的慢慢回味,不过心里明白家中并不是十分宽裕,只是紧紧地拉着爸妈的手,眼睛盯着各种美食大咽口水,却不好意思让爸妈买给自己解馋,可是每到一个摊子跟前,都会不由自主地握紧爸妈的手,减慢自己的前进速度。
爸妈总是会很善解人意的掏出零钱来,买一碗杂碎汤,或者一根炸地金黄的油条给我和老妹,我也总会吃一口,盯着看一会儿,然后再吃一口,说是回味,不如说是不舍得一下子吃完。
然后我和老妹便跑到旁边的摊子上,看着面人师傅让一块块五彩斑斓的面块,幻化成孙悟空、猪八戒等这种神话人物、有时又趴在货架车旁,看着一锅麦芽糖变成被吹成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小动物,最后忍不住就会拿出偷偷攒下的几分钱,买一个小糖人,看够了玩够了,美滋滋地舔一下,那甜甜的味道就会一下子深入的到了心底。
转眼间几十年过去了,杂碎汤和油条再也不能勾引的我口水横流了,而家长们也只会把小糖人当成玩具买给孩子,不知道是现在的人卫生要求高了,还是糖人的味道不再香甜了。但是庙会上那人声鼎沸,川流不息浓郁的年味儿却深深地刻在心底,让我回味无穷。
我的丫丫慢慢长大了,我们这座小城市里却再也难觅庙会的身影了,年的味道一再的淡化,只剩下不停花钱的记忆了,但我却很怀念那段贫穷却难忘的年的味道。
于是,我决定带着丫丫去郑州,逛一逛庙会,感受一下年的真正滋味,本来今天想去郑州森林公园逛庙会的,可是上网搜索了半天,网友对那里风评不佳,毕竟来一次郑州不是那么容易,也不允许我们浪费时间,于是我选择了相对小一点的郑州城隍庙庙会,让丫丫去见识一下。
之所以会选择这里,是因为城隍庙的面积比较小,而各种活动就显得比较集中,气氛会显得浓烈一点,不至于太空旷无聊,在东太康路坐上52路公交,三站之后便是城隍庙了,下了车之后,丫丫显得比较兴奋,不知道庙会为何物的小丫头早被我的介绍刺激的急不可耐了。
买过门票,进了大门,到处悬红挂绿,配合着喧嚣的锣鼓,以及表演艺人的大声吆喝,还真是有点年的意思了。城隍庙并不是很大,但是跟我预想的差不多,小小的空间里,剪纸、蛋雕、面人、糖人等等传统民间艺术的摊子星罗棋布,让人目不暇接。
小丫立刻松开我的手,兴奋地转来转去,首先吸引她的是院子里那个开火车游戏的雕塑,制作者别出心裁的在中间设置了空位子,小丫坐了上去,优哉游哉地感受了一下和雕塑做游戏的感觉。
另一处吸引丫丫的就是各种手工艺摊子,丫丫流连其中,乐不可支,丫丫则看着看着忍不住想亲自感受一下制作的过程,很遗憾的是,好多摊子只是制作贩卖,并不让孩子参与制作。
不过丫丫锲而不舍的挨个摊子询问,我正在旁边瞎转的时候,只听身后传来丫丫的欢叫,原来有一个剪纸老师傅愿意免费让孩子们感受一下剪纸的乐趣,并热心的做起指导来。
小丫看着一张张红纸在师傅灵活的剪刀下变幻无方,就完全被吸引住了,一边看一边惊叹:“这也太厉害了吧?好难啊?我可能学不会哪”老师傅笑吟吟的安慰着小丫:“不要紧,我也是学了很长时间才会哪!”
因为简直师傅和小丫一老一少的组合,本来冷清的剪纸摊子不久就围了一群人,连河南电视台的记者也被吸引过来了,对着这对临时师徒拍摄起来,记者还对着他们采访起来,平时挺大方的小丫反而腼腆了起来。
等我们要告辞的时候,剪纸师傅很热情的挽留:“急什么啊?让孩子慢慢做着学吧,我这一天都可以教孩子的!”,我的心中也很惋惜,丫丫也恋恋不舍,可是我们毕竟是外地人,今天下午还要返回平顶山,所以虽然不舍也要告辞了。
丫丫对着师傅很真诚的说了声谢谢,我也很高兴,虽然是临时师傅,也算是师傅喽。离开剪纸,丫丫又跑到面人摊子那里,不停地跟师傅交流着什么,我也挤过去,询问能不能让孩子跟着他学学,也试着捏一个面人,师傅抬头看了看旁边很多购买面人的骨科,很为难的摇摇头。
不过我和小丫一会就乐啦,因为这个面人摊子特别的与时俱进,丫丫指着那些面人介绍起来,原来除了传统的名著人物外,还有许多孩子都喜欢的游戏《赛尔号》上的人物,哈哈,这师傅理念很先进哦!
又看了一会儿表演,丫丫跑到大花轿旁边要我拍一张照片,我笑了起来:“丫头,这可是真正的古代女儿出嫁时候的大花轿哦!”,丫丫嗔怪道:“我知道了,快拍吧,别说了!”嘿嘿,小姑娘还不好意思了啊!
离开城隍庙,丫丫拉着我在旁边的市场上买了一个灯笼,不过这次丫丫对一切用电池的灯笼嗤之以鼻,转了半天,买了一个用蜡烛的折叠灯笼,我回想了一下,最近几年,这种传统的灯笼已经基本快绝迹了,没想到竟然在这里发现了,真是意外惊喜。
回去的路上,我回头望着渐行渐远的城隍庙,心中想:“这庙会虽然规模小点,跟我童年的印象颇有差距,但是毕竟也算是一种保留和传承,让孩子们能对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善莫大焉。
今天见到河南电视台的记者在庙会里来回穿梭采访,真的很感谢媒体的朋友们,他们也在不停的努力,希望把这种传统民俗发扬光大,顺利传承。
其实我觉得所谓的年,就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缩影,我真的不希望N年之后,再也见不到这些民族的精华了,不希望以后的孩子们不知道年为何物,很多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品也是靠着庙会这种形式,展示给大家,引起大家的兴趣,也得以保存下来,希望下次来的时候,师傅们也能现场教导孩子们一下,不是为了传道,而是为了传承!真的希望如此!
城隍庙门口,丫丫一脸期盼。
哇,我也来感受一下跟雕塑游戏的感觉。
在剪纸摊子前面,丫丫驻足不前。
我也来跟师傅学剪纸。


河南电视台的记者采访小丫。
丫丫热切的看着架子上的面人。
笑嘻嘻的想跟师傅学习捏面人。
哈哈,就算没法亲手试试,也能跟师傅请教一下。
这颗大白菜捏的出神入化。
白菜、蟋蟀这些东西都是有吉祥寓意的哦,你知道吗?
小丫买的面人,是《赛尔号》上的人物,可我忘了他叫什么名字,汗!
庙会上的杂技表演,小演员的表演一起一阵阵掌声。
哈哈,古代女儿出嫁用的大花轿,嘿嘿,再过一二十年小丫也能用上了!
爸爸,我喜欢这个粉红的灯笼。
急忙掏钱买一个,这可是真正点蜡烛的灯笼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