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别在打于不打孩子之间徘徊

(2008-11-08 20:04:02)
标签:

育儿

分类: 丫丫求学记

2008年11月8日 阴转晴  9℃-14℃

关于打不打孩子,这个话题已经争论很久了,其实作为孩子的家长,各人有各人的想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可以崇尚快乐教育,坚决不打孩子。也可以信奉古老相传的“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信条。但千万不要在打于不打之间无助的徘徊,这样造成的恶果,甚至比打孩子造成的结果更恶劣。

有种家长,完全以自己的心情决定对孩子的态度,心情好的时候,孩子揭了屋顶也一笑而过;自己心情不好,孩子吃饭慢一点上去就是一巴掌,让孩子陷入你喜怒无常的情绪中无所适从,现在的小家伙脑子灵光着哪,时间长了,孩子就学会揣摩你的情绪,做足表面功夫,换来相对温和的对待,这样的话,孩子有限的精力都耗费殆尽,孩子躁动的情绪一直在家里压抑着,到了你不能看到或控制的场合里,怎么能不来次大爆发哪?有的家长被老师告知孩子在学校顽劣不堪,家长往往会一头雾水:“不会吧?我孩子在家好这哪,大声说话都不敢,老师你搞错了吧?”其实这就是喜怒无常的教育方式带来的后果。

还有的家长信奉温情快乐教育,但是有时候也忍耐不了孩子某些问题屡教不改,偶尔会打两下,然后就后悔不迭,因为和自己的教育理念的冲撞,在此后一段时间里,面对孩子总有些愧疚,时不时给点补偿,很多孩子能很快的捕捉你的情绪点,变本加厉的趁着你情绪不稳的时候,提出一些平时不敢提出的要求,而一般这类家长都会满足相对非分的要求,孩子从你打他的事件中获得了不当得利,你的这个打于不打的行为,让孩子尝到了甜头,那么这种教育的结果可想而知了。其实,在咱们中国的特定条件下,家长的尊严还是很重要的,打孩子也算一种教育方式代代相传下去,打也就打了,又不是孩子没犯错。意识到对待孩子的方式错了,可以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慢慢更正,不必要给孩子这样那样所谓的补偿,要不然常此以往,后果很严重。

其实总结下来,还是那几句话,不要情绪化管理孩子,要用自己一贯的方式,让孩子知错还能改错就是目的。不要死守所谓的教育教条,用最合适的自己孩子的方法教育他,谁说温情教育就一定能教育处好孩子?谁说棍棒下面不能出来好孩子?我身边就有许多好的例子,但是在这个开放的进步的社会条件下,用更民主的更开明的方法管理孩子,是个趋势,家长们也要与时俱进了。反正我是不打孩子的,孩子现在也不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