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儿井

从天池出来,我们坐观光车原路返回,到达停车场已快17点30分了。等到我们的同伴全部到齐,时间已到了18时了。我们赶紧乘车赶往乌鲁木齐,在一个叫“亚馨大厦”的酒店住了下来。茶余饭后我们在周围转了转,地段虽不繁华,但还干净整洁,环境也还不错。从一个小点都能看出新疆这些年的发展还是很不错的,到处欣欣向荣,生机盎然,真不比内地差什么。
15日近8时,我们在酒店用了早餐,然后乘车去光顾了一个玉石店,再赶往吐鲁番,在吐鲁番吃了午饭,来不及休息,就来到了坎儿井,我们参观的地方叫邓公井。
坎儿井其实就一种水利工程。说更简单一些就一种水井。闻名遐迩的坎儿井便是吐鲁番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的一种地下水利工程。由于坎儿井灌溉系统构造奇特,作用非凡,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
吐鲁番人民从坎儿井引出了地下水,让沙漠变成了绿洲。坎儿井的主要工作原理是人们将春夏季节渗入地下的大量雨水、冰川及积雪融水,通过利用山体的自然坡度,引出地表进行灌溉,以满足沙漠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不同地区的坎儿井在具体构造上均有其不同的地域特点,但一般而言,一个完整的坎儿井系统包括了竖井、暗渠(地下渠道)、明渠(地面渠道)和错现(小型蓄水池)四个主要组成部分。在该原理下运转的坎儿井流量稳定,且能保证井水自流灌溉。
坎儿井水利系统不仅仅是中华文明体系下一个灿烂的文化成就,更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坎儿井的兴盛是建立在吐鲁番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同时坎儿井也见证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有着多年悠久历史的吐鲁番文明,进一步阐明了自然界尤其是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与干旱地区文明更替之间的密切作用。
吐鲁番自古有“火洲”、“风库”之称,气候极其干旱。吐鲁番植被稀少,因此有植被的地方就会特别受珍惜和重视。有水源,才会有人群;有人群,才会有绿洲;有绿洲,才产生了吐鲁番绿洲文明。吐鲁番古代劳动人民用智慧和双手创造了坎儿井,把融化后渗入吐鲁番盆地下的天山雪水用坎儿井引流出来,大规模应用于生产生活。然而得益于坎儿井的推广使用,吐鲁番地区在很早就产生了较为发达的绿洲灌溉农业文明。吐鲁番人民进而开拓出了一片片绿洲。因此,可以说坎儿井是绿洲文明的源头,孕育了吐鲁番古老的绿洲文明,“没有坎儿井就没有吐鲁番,没有坎儿井就没有吐鲁番的文明”。作为一种水利灌溉系统,坎儿井承载了吐鲁番独特的文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