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酒铺再生稻

(2022-05-13 20:23:20)

酒铺再生稻

眼前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青青稻田,嫩嫩的禾苗还未郁闭。一行行、一列列,迎着初夏的微风,流动的碧光与田间的鳞光交相辉映。如诗行般的清嘉禾苗,让我想起了多年前稚拙的诗行:

农家的忙碌,从这清凉又寂静的晨开始了

偶尔,一两只青蛙被惊起

跃进身边的稻田

小姑娘惊奇的看着,水面上细碎的银光

......

农村长大的孩子,任谁都深藏着一颗不老的田园心。踩着窄小田岸的露水,与小伙伴们一起摘“嫣泡”,捉“蚂蚱”,找“天牛”;有时把家里耕牛牵到割完稻谷的田里吃草,自己却爬上田边地角的大树上睡懒觉。再大一点,顶半个劳力搞“双抢”。酷暑天里,抢割、抢收、抢插、抢种,与季节抢收成的各种“抢”,实在是太累太苦。累的时候,瞅准大人不在身边就偷懒,被大人抓住了,现场接受教育读书的重要性,只有读书才能“跳农门”,摆脱种田的辛苦。

久住水泥森林,陡地见到这绿汪汪、齐整整的稻田,如入清凉境,顿生欢喜心,竟然有那么一刻,幻化出扎着两个朝天辫的我,揉着惺忪的双眼,着一双凉拖鞋,跟着父母走在露水浸湿的田埂上,清晨去稻田里扯秧插秧。

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农村绝大多数农户的收入,都是靠从责任田里辛苦刨出。除去种子、农药、化肥、人工等等,还要祈求风调雨顺,才能确保一年有个好收成,孩子有书读,家人生病有钱医,人情礼物能够扛得住。

而此时此刻我站的地方,当然不是老家曾经那窄小的塝田、垅田,而是位于蕲春县赤东镇酒铺村的“国家农业农村部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蕲春再生稻核心生产基地”的大田大畈,历史上叫做“四十八圩”的地方。

曾几何时,提起“四十八圩”,民间有“四十八圩,水患之乡;天下大雨,一片汪洋;铜锣一响,心里发慌;破了围堤,四处逃荒”之叹。据载,从1975年11月起,蕲春县开始综合治理圩(围)区,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又经国家高效农田项目改造,古围区农业逐步从传统型向“高产、优质、高效”型发展,形成以优质稻、棉花、油菜为主导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而进入新的世纪以来,特别自2011年起,蕲春在赤东八里一带创办标准化再生稻生产示范基地,赤东镇抓住机遇,与华中农业大学开展技术合作,从第一年的1000多亩种植规模,发展到酒铺村全村95%的耕地面积标准化种植再生稻,辐射周边十多个村1万多亩连片标准化种植再生稻,带动全县再生稻种植快速发展,成为全省知名的再生稻种植基地。

什么是再生稻种植?面对一大群疑问的目光,赤东镇镇长顾政解释,“再生稻是种一茬收获两次,头季稻收割后,利用留在田里的稻桩重新发苗长穗,再收一季稻谷。再生稻必须在温、光、水条件适宜地区种植,才能保证稳产高产。和种双季稻相比,种再生稻不存在抢收抢种;和种一季稻相比,它又多收一次。”

明白了,小时候听父辈们讲的禾生谷,就是再生稻。因为害怕搞“双抢”,也因为家里劳力紧张无法搞“双抢”,老家塆下里有些农户曾试行过禾生谷的种植,但终因管理技术没跟上,产量明显低于两季稻,种过一两年就放弃了。可是,禾生谷米饭糯软香甜,记忆中家里如果哪餐有吃禾生米做的饭,大人们总是先让几个孩子吃个饱再添第二碗。

核心区再生稻种植面积这么大,现在农机设备这么先进,秧苗一定是机器栽插的吧!

对我们的好奇,顾镇长笑着说,全都是人工栽插的。华农驻扎酒铺村的教授、大学生,通过样方比较,人工栽插的比机器栽插的产量要高,所以近几年核心区的再生稻苗,全部都是人工栽插的。人工栽插的再生稻,头季实收亩产量可达到669.2公斤,二季可获亩产量403.6公斤,头季加再生季亩产稻谷可达到1072.8公斤。

这些年,包括谢华安院士、邓秀新院士、张启发院士、傅廷栋院士在内的好几位专家,都到我们田里来指导和测产。经过教授、大学生的长期指导和实践,我们村里好多人,都成了种植再生稻的能手。顾镇长自豪地介绍个不停。

“真是难以想象,把田当科技产品来试验来生产,在我们的身边已成为现实。想起父辈辛辛苦苦种了一辈子的田,为的就是能从田里多变卖出一些钱,让上有老下有小的大家庭,能吃饱饭,过上好日子,这些朴素而又原始的想法,如今上升到高科技种粮,收获高产量稻谷的高度上来了。”正当我感慨万千时,田边竖立着的一些小机器吸引了我的目光,低下头细瞧,原来是“太阳能风力式捕虫器”,利用太阳能灯光诱控新技术,大幅度减少农药使用量,提高有害生物防治效果,帮助稻田绿色增收。

而事实上,近几年来,赤东镇大力发展再生稻,既着力提高亩产量,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又着力利用新科技,提高稻谷品质,发展绿色农业,同时更把酒铺再生稻核心区作为稻田公园来打造,发展观光农业、旅游农业,让传统意义上的农耕作为一种文化植入百姓的心间。

作为曾经“四十八圩”区的酒铺村,交通便捷,离县城不到十公里,离省城全程高速,再加上新近通车的高铁蕲春南站在镇境内,发展观光农业、旅游农业,让传统农业蜕变再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力发展再生稻,再生的是思路是观念。

当然,作为农村长大的我,再生不灭的,是深植入于骨髓的田园情结。(2022.5.11写于流眄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吃粽子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