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西南游(14)
清晨起来,宜昌人生地不熟,只得花19元打车去高铁站。赶上G1034深圳开来的车,8:37开车去岳阳,我们毫不犹豫登上去岳阳的车。下了车,花10元寄存了行李。看看附近公交没去岳阳楼景区的,一问打车很便宜起步费仅6元,我们就上车了。小车沿巴陵东路向西行驶,几乎是西面到底一条横马路叫洞庭路,司机告知岳阳楼景区到了。此时已是12:35了,我们来到一家叫“浏阳蒸菜”的饭店,草草吃了午饭,往前走不到10分钟就来到岳阳楼景区。
一边是景区大门,一边有一座写着“汴河街”三个大字的牌坊。我们当然先去了景区。景区门楼由是红柱、飞檐、琉璃瓦组成,上方有一蓝底金边匾额,上面“巴陵胜状”四个字。
岳阳楼门票70元,我们是老人全免。走进景区,迎面是座落在一泓清池中的“五朝楼观”,是以青铜微缩铸造的形式,重现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风格各异的岳阳楼,五楼皆以历代流传下来的岳阳楼图为基础,参照相关朝代建筑上的符号精心设计,极具历史感和艺术感。
继续前行,便是“双公祠”。双公祠是为纪念范仲淹和滕子京两位先贤而建。建筑坐东朝西,建筑面积800平方米,采用湘北祠堂式建筑风格。
大厅内是范仲淹和滕子京的青铜铸像,以“双公叙忧乐”的生活场景替代传统的神龛设置模式,并以宋代画家范宽的“岳阳楼图”为蓝本的大型铜版画作背景,突出了“忧乐”主题。祠内还设有“岳阳天下楼”和“双公忧乐情”两个展厅,分别展示岳阳楼的建置沿革、历代文人咏叹岳阳楼的诗文,和范仲淹与滕子京的生平以及其对岳阳的历史贡献。
往前走去,我们看到了一个“北通巫峡”的牌坊。不用想也知道,另一个方向也一定立着个“南极潇湘”的牌坊。过了牌坊,金碧辉煌的岳阳楼终于映入眼帘。
岳阳楼高度19米,在建筑风格上,前人将其归纳为木制、三层、四柱、飞檐、斗拱、盔顶。岳阳楼是纯木结构,整座建筑没用一钉一铆,仅靠木制构件的彼此勾连。
“四柱”指的是岳阳楼的基本构架,首先承重的主柱是四根楠木,被称为“通天柱”从一楼直抵三楼。除四根通天柱外,其余的柱子都是四的倍数。其中廊柱有12根;檐柱是32根。这些木柱彼此牵制,结为整体,既增加了楼的美感,又使整个建筑更加坚固。
斗拱是中国建筑中特有的结构,由于古代中国建筑中房檐挑出很长,斗拱的基本功能就是对挑出的屋檐进行承托。这种方木块叫做“斗”,托着斗的木条叫做“拱”,二者合称斗拱。岳阳楼的斗拱结构复杂,工艺精美,几非人力所能为,当地人传说是鲁班亲手制造的。斗拱承托的就是岳阳楼的飞檐,岳阳楼三层建筑均有飞檐。
岳阳楼的楼顶为层叠相衬的“如意斗拱”托举而成的盔顶式,这种拱而复翘的古代将军头盔式的顶式结构在古代中国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这顶就是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盔顶结构。据考证,岳阳楼是中国仅存的盔顶结构的古建筑。
岳阳楼虽仅为三层,但因地势高耸,视野辽阔。站在三楼低檐之下,凭栏眺望,波光粼粼的八百里洞庭一齐奔来眼底,正有范仲淹文中那种“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的神韵。湖面上舟楫不绝,芳洲染绿,富有传奇的君山岛也历历在目。李白更是诗道:“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一个“醉”字,道出了所有登楼揽胜人的心情。望着阳光辉洒,一派郁郁青青的洞庭春色,我的思绪亦遐想着范仲淹笔下若遇淫雨连绵,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时登楼的萧然,又沉浸在长烟一空,皓月千里,静影沉壁,渔歌互答的夜晚登临岳阳楼的那种浪漫之情。
进入岳阳楼的一楼,我们可以看到楼堂正中悬有一幅《岳阳楼记》的雕屏,楼柱上挂有历代的诗词楹联。雕屏两侧挂一幅102字的长联极为引人注目。上联为"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沦然涕下!"下联为“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水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长联为晚清著名文学家窦垿所撰写,由清书法家何绍基所书。
二楼堂正面也悬挂着由12块紫檀木组成的《岳阳楼记》雕屏。为什么一屏挂两楼?据说,清道光年间,一个姓吴的知县来岳上任,瞄上了这幅由乾隆时期的大书法家张照所书的《岳阳楼记》真迹雕屏,他用两年的时间精心临摹,并请民间艺雕高手秘密仿制了一幅。在离任之机,他偷梁换柱,携带家眷乘船而逃。不料当夜狂风大作,暴雨倾盆,船被大浪掀翻,一家人命葬鱼复,雕屏因为系名贵檀木所制,遂沉入湖底,后因干旱,湖水浅显,雕屏于第二年被渔民打捞上来。岳阳当地名士吴敏树闻讯后将其从渔民手中买回,其后又花了三年时间精心修补,将被损雕屏恢复原貌。后又经历100余年,岳阳地方官员用100多块大洋从吴敏树后人手中将雕屏赎回并悬于岳阳楼二楼。由于真迹有近300年的历史,临摹品也有近200年的历史了,作为文物都放在岳阳楼上了。一楼的是临摹品,二楼的才是清代著名书法家张照的真迹。
三楼陈列着毛泽东手书杜甫《登岳阳楼》诗的雕屏.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晚年漂泊于湘江洞庭湖一带。大历三年(公元769年)杜甫在病困潦倒之中来到岳阳,写下了被后人评为“登楼第一诗”的具忧国忧民心境,凄凉落漠、宏伟瑰丽的《登岳阳楼》诗:“
从岳阳楼出来继续前行,来到位于岳阳楼北面的小乔墓。墓地环境幽静,花木繁茂,墓冢为圆形封土堆,墓顶植两株女贞。坟前墓碑高约一米,上书“小乔之墓”。传说这里原是周瑜军府花园,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四周建有围墙。
沿江五里城墙,岳阳楼这一段城墙是硕果仅存的古城墙。岳阳楼在城墙之上三层,城墙自身也有三层楼之高,又是建在临湖山丘之上,所以更显巍峨雄伟。城墙之上平台视野开阔,游人可多角度选择最佳角度拍摄岳阳楼雄姿和饱览洞庭湖秀色。
城墙平台中部为一凹口,岳阳门就设在凹口处。岳阳门为岳阳的古城西门,因临近洞庭湖,成为水路进出岳阳城的唯一通道,地理位置险要,战时为兵家必争之地,平时商贾云集,热闹非凡。现存岳阳门由巨型条石砌成,城门洞呈拱形,高四米,为清代遗物,千古名楼 ---- 岳阳楼即雄踞其上。“岳阳门”三字为乾隆十二年( 1747 年)岳州知府黄凝道所书,笔力凝重、刚健、端庄。
穿过“汴河街”牌坊,有一条热闹的汴河街,供应各种小吃和湖南土特产。穿过汴河街,走过以麻石奠基,青砖筑砌,古色古香,雄伟大气的瞻岳门,就是巴陵广场。巴陵广场面对洞庭湖背依巴陵山,占地4.84万平方米,可容纳3800人的集会,广场中央矗立一尊以“后羿斩巴蛇”传说为题材的大型雕像,诠释了岳阳城市“巴陵”称呼的来源,整个广场大气、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