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啸原创】 知 音
(2009-12-02 07:11:12)
标签:
文化文学散文小说诗歌随笔杂谈情感休闲 |
分类: 情感 |
高山流水长,知音最难觅。这是古往今来有识之士的共同感受。
交友乐事,广结善缘,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广交朋友通道多,也是不争的事实。作为在群体生活中的人类个体,交友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很难遇到知己朋友。知己者,必然是志同道合、有共同语言的人,并且在双方的心灵深处能够对事物产生共鸣,做到“心有灵犀一点通”。这个“共鸣”,就是知音。
正因为知音难觅,所以才显得珍贵。我讲一个“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或许对大家有所启发。
喜欢古典音乐的人,大多知道《高山流水》这首百听不厌的名曲。这首曲子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有琴曲和筝曲两种谱本,战国时已有流传。据说,《高山流水》这首古代琴曲就是由俞伯牙创作并流传至今。
春秋战国时代,楚国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老师知道后,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涛声。伯牙只见山高水阔,波涛汹涌,海鸥翔集,云蒸霞蔚,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心景合一,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入琴声,犹如高山流水,惟妙惟肖。但是,无人能听懂他的音乐,他感到十分的沮丧和孤寂。
有一天傍晚,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秀山绿水,他思绪万千,弹起琴来,琴声悠悠扬扬,在山谷中回荡。忽然听到有人高声叫好。伯牙回首四顾,见一樵夫站在岸边,即请樵夫上船。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善哉!巍峨兮若泰山。”当他弹到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美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激动地说:“知音,你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楚国有名的钟子期。从此,伯牙和子期成为知己朋友。后来,伯牙去子期家里探望,得知子期已亡,悔恨交加,在钟子期的坟前弹奏了平生最后的一支曲子,然后碎琴绝弦,发誓终生不再弹琴。众人大惊,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挥笔写道:“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他认为世上再也没有谁能成为自己的知音了。
这高山流水觅知音之曲,品味和追求的是人生高尚的志趣和情操,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真诚沟通的和谐与共鸣。
伯牙子期的动人故事流传千古,高山流水的美妙乐曲至今还萦绕在人们的心底耳边,而那种知音难觅、知己难求的故事却世世代代上演着,没有止境。
看芸芸众生、车水马龙,把这个世界折腾得如此繁华喧嚣。然而,世上如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实在是太少了。孟浩然曾叹曰:“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岳飞在不眠之夜也道:“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贾岛却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丘”的辛酸。而那“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慷慨豪情又是怎样的难得呢?无论天涯海角还是咫尺身边——“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成了人们永远的索求。在中国古代,人们最大的向往是:“久旱逢甘霖,他乡遇知己,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被称为人生“四喜”。这“四喜”又何尝不是现代人的期望呢?
人的一生会有很多朋友,有些是相识已久的,有些是初次认识的,还有从没见过面的,但真正能称得上是知己朋友的,寥寥无几。
无论如何,有朋友就好,有知己朋友更好。朋友是心灵歇脚的驿站,是润泽肺腑的甘露。与朋友同行,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感到温馨。
广交朋友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人们生存的需要。你喜欢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有你喜欢的理由;你爱上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就会有你最爱的朋友。有朋友天地广阔,无朋友一生寂寞。
我们希望结交更多的朋友,得到更多的帮助,从而打开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朋友越多越好。但是,在关键时刻还是“知音”的助力最强。真正能理解你心底想望并帮你分担忧愁的还是知音。
知音是缘分。不分性别年龄,没有地域国界。
知音是默契。知你心路历程,与你心心相印。
知音是理解。相互都能忍让,好呆都会谅解。
知音是信任。向你倾诉心声,与你分担忧愁。
知音是天籁。天涯如同比邻,与你如影随形。
生活在这个繁华似锦又变化多端的人世间,我们有时会感到自己很强大,有时又觉得自己很渺小。很多人和事让人不解,很多欢愉和忧伤让人困惑。因此,与知音倾吐心声,寻找打开潘多拉盒子的钥匙,就成为当代人不言而喻的期望。可惜,朋友千百容易得,知音一个也难求。
如今,我们每个人都在精心铺路,铺成一条五彩的路,等待着知音的光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