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有道理吗?

标签:
早教婴幼儿智力发展人脑细胞育儿 |
我们为什么要重视早教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大家都知道这是中国的一句古话,这句话流传了多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中所蕴含的育儿道理。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得到了实验的证明
1980年,卡斯比教授同伦敦国王学院的精神病学家对1000名3岁幼儿进行了面试,每名幼儿都被问了22个行为特点方面的问题。根据面试结果,这些幼儿被分为充满自信、良好适应、沉默寡言、自我约束和坐立不安5大类。
2003年,也就是当他们26岁时,卡斯比等精神病学家再次与他们进行了面谈,并且对他们的朋友和亲戚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我国近代著名爱国将领朱庆澜先生,对早期教育亦有真知灼见。他说:“孩子生下来好似雪白的丝,在家里养活6年,好似第一道染缸;6岁进入学堂,好似第二道染缸;20岁以后出了学堂,到世界上来同人办事,好似第三道染缸。”他认为关键是“第一道染缸”。“第一道染缸”打上“红底子”,以后再受到好的教育和影响人就会变成“大红”、“朱红”,即使是后来受到不良的影响,“红底子”也不会很快变化。假如“第一道染缸”染成了“黑底子”,以后就是后来受到好的教育和影响,原来的“黑底子”也很难褪去。朱老先生的“三道染缸”理论,形象地说明了一个孩子6岁以前安装的软件,能关系到孩子今后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