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农业、农村的出路——韩国自然农业创始人赵汉珪
(2011-04-12 11:06:59)
标签:
转载 |
现在,我们的农村现状令每一位搞农业的人痛心。每逢新春,农民都要为该选择种什么、干些什么才能守住这分崩离析的农村、怎样才能维持艰难生计而苦恼和彷徨。难以寻觅负责任的学者理论以及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政策,该由谁来引导这四处飘荡的农业呢?
我呼吁!那些只图方便的文明仪器、科学的合理主义、物理的分析和锱铢必较的思考,是再不能引导我们农业了!不考虑地域特点的“模仿农政和农学”到了该深刻反思的时候了!
没有现实意义的“书本农政和农学”,理应转为尊重地域自立自强的、生活防卫型的实践性农政与农学。倘若没有一个从进口农学到韩国式农学的大转换,没有一个从机械化农业、化学农业到尊重生命、尊重环境的自然农业的大转换,没有一个从掠夺性农业到尊重一切资源所具有的能力的相辅相成式农业的大转换,就无法将农业和农民从失意的泥沼中拯救出来。
换句话说,现在该是呼唤指导的实际利益与真理并行、能够保障现实的实质性收入并有确切的持续性、不愧对后人的生活农业的农政和农学的时候了。
一、新农政的基础应为新农学
新农政应构筑在新农学的基础之上。应摆脱缺乏现实的理论性学问的束缚,创造实际的、简便易学的、人人都能用得上的经济性学问。
基于这种考虑,以多年实践经验为依据,我特向大家提出下列几点实践方案,供大家参考:
第一、应使可保障庄稼人生活的生活防卫型的现实农业方法迅速扎下根。如果还没有这种农业方法,应抓紧研究,尽快推出。如果有这种农业方法,就不要受已有学问和权威束缚,敢于引进,用到实践当中去。
第二、应营造鼓励创新、尊重结果的不断进取的研究风气。为达到这一点,应迅速地向农民提供各种信息,以便使他们选择符合当地特点和自身能力的最佳信息。
第三、为了确立符合当地特点的土著式生产方式,应摒弃过去那种高压行政指导模式,用弹性行政,激发潜能。想依赖补助金重建农村的想法是幼稚可笑的。应推行以信用和协作为基础的星火燎原运动。
第四、千万不要忘记农业的专家是农民、实践的主体也是农民,而学者与研究者和研究机关不过是为农民服务和帮助农民的。学者与研究者不应脱离营造农业环境的领域。
第五、划一的和千篇一律的学术研究风气与行政体系应转到尊重地区特点和个体特性的方面。
二、旨在确立持续型农业的几点实践方案
为了给农村带来希望,救活农土,使国民免受化学农药之害,当务之急是尽快地培育那些能享有不次于城市的滋润生活的自给自足的农户。也就是说,要使生活防卫型和可持续型农业在我们的农村扎下根来,途径有以下几点:
第一、 需要建设自给自足型有畜农业,即自然农业的农业园区。
针对即将出现的国际性的粮食危机,应利用适合当地的小规模的复合型农业园区(部分协作)和有畜农业,提高国民粮食自给及动物性蛋白在国内的自给率。
应用有机质肥料,补充损失严重的土壤肥力,减少生产费用,达到粮食生产的自给,为安全食品的生产打下基础。
建设堆肥工厂,因负有一年四季稳定地提供原材料和运输费用的双重负担,所以得不偿失。因此,需要从制度的角度承认作为纯韩国式的农业方法,即符合当地特点的自然农业。
第二、利用政策杠杆,在产地建设小规模的农产品加工厂、包装中心和集散地,让农民群众直接参与市场和流通,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这需要政府在政策方面给予支持。
而如今的农产品流通格局,是以大规模流通与长途搬运为主,农产品加工厂也以大型企业为主,使得农民无法直接参与市场和流通。
第三、应建设符合当地特点的示范园区及示范村庄,为大家树立样板。
不要固执于现在的化学农业、机械农业的统一模式,应建设符合地区特点的韩国式农业的示范园区与村庄。应给农民提供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农业的机会。
第四、需要建立自然农业教育培训的生活学校以及研究有畜自然农业的常设机构。
我坚信,当我们利用地域的资源解决农业生产资料,靠土著微生物与当地小动物营造土壤环境,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追求产品品质提高和产量增多的生活防卫型自然农业为基点,用辛勤汗水浇灌我们这片热土时,被扭曲的农业、农村和农民才能恢复生机勃勃的面貌。
在过去五十多年的环境保护农业开拓中,诸多前辈从各个方面给予教诲,许多同行不惜付出高昂的代价一直跟随并给予支持和协助,而我只是把他们多年反复实践得到的经验和实绩汇集成这本书作为汇报,献给他们,也献给正在为保护环境而奉献的人们。恳切希望本书为防止亚洲沙漠扩散、回复正被破坏的地球环境、使人类生活得到安定、摆脱威胁人类健康的有害食品,能助一臂之力。亦愿此书为构筑亚洲新农业框架提供参考。
望我们把传给后代的地球,经营成不愧于我们自己的遗产,成为功在千秋、造福子孙的宝库和创造美好未来的基石。
感谢给予帮助的同仁、自然农业研究所、自然农业文化中心以及李远敬小姐。
感谢读者不嫌冗长读完拙著。同时向为本书出版倾注心血的财团法人农村水产信息中心权东变社长先生以及诸位有关人员表示深深的谢意。
备注:本文为2004年8月由延边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汉文版教材《自然农业》一书的《后记》,标题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