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源:我的文章,我的生命
(2009-02-26 13:48:21)
标签:
真情实感小板凳心理医生文笔王华源文化 |
我已经清晰的感到写文章对我的影响之大。
首先,是一种宣泄。这个世界每个人都需要宣泄,每个人都多少有点压抑和神经,可是有多少人拥有良好的宣泄渠道呢?所谓心理医生的功能并不是能为你解决多少问题,而是做你的忠实的倾诉对象,心理医生的技术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倾听的技术。
心理有事有想法得不到宣泄是很要命的,我也是,但是,自从我写文章以后,就找到了自己的心理医生:我在自己的自留地里可以无所顾忌的宣泄自己的感情和想法。现在,我拥有良好健康的心态,比半年前强太多了。
其次,是一种升华。我把自己所看所思写下了,并且竭力用文章的方式表达出来,使我对人生的看法对世事的洞悉更为清晰明了,并且修养和气度也大幅度的跃升。
再次,帮我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通过写文章,我轻轻的敲了文化厚重的大门,继而又用力的企图推开它,现在这扇大门已经对我挤出了一丝缝隙,透过它,我仿佛看到了里面的无限风光。“我要进去”,我告诉自己。
最后,磨练了文笔。现在,回过头来看看我以前的文章,我发现自己的文笔“老道”多了,哈哈哈,也许,我现在的文笔还不怎么样,但是,我在不断的进步。
爱因斯坦的小板凳做的并不好,当老师批评他的时候,他拿出以前做的小板凳:我的小板凳做的是不好,但是,和以前比,我在进步。
一个人现在的水平多高多低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不是一个不断在进步的人。我希望自己是个这样的人,我会尽力做一个这样的人。
我整天写文章,然而,我思考最多的是却是应该怎么样写文章,这个问题不能解决解决不好,写一辈子文章也没有什么意义,只能码出大量的没有生命的垃圾文字。
现在,我写文章的标准是:
一,简洁明了。能用一句话说明的事情绝不分成两句,争取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思想和信息。
读者是聪明的,和作者一样聪明。大家都知道这个道理,也都会说这个道理,然而在实际写起文章来却把读者都当成白痴,尽量把什么都说的“透透”的,绕来绕去,曲曲弯弯,在读者看来:“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了”。
词能迖意就是好文章,写文章应该简洁明快一气呵成,阅读你的文章应该是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
二,自己的语言。写文章很复杂也很简单,为什么简单?平时你怎么说话就怎么写文章,不要平时说话一个“嘴脸”,写文章变成了另外一个“嘴脸”,那样的话,时间长了能把你累死。有人会说,那样写的文章不是很“俗气”吗?不俗不雅,大俗大雅,雅而不雅。
我周围的朋友同学同事都很喜欢我的文章,里面的内容大多都是我平时说过的话,很生活,很王华源,没有任何矫揉造作的成分。
用自己的语言写文章,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这应该是写文章的外在追求。
可是人们不这么认为,这么做的更少,他们写文章追求“排比句”,追求“正规化”“书面化”,他们写文章用的是名人大家的语言或者是社会共同的语言,唯独不用自己的语言。
其实,文章的语言不用追逐模仿,用自己现成的就好,追逐来追逐去,到头来都是镜花水月。
三,真情实感。写文章要倾注自己的真情实感,你有没有倾注真情实感?这里有个标准:写文章的时候你有没有被自己感动的哭过?自己都不会哭的文章就企图让别人哭的一塌糊涂?不要做那样的“高人”,不要做那样的“骗子”。
文章只有从自己心里流出来才能流进别人的心里,文章指不到自己的灵魂深处就指不到别人的灵魂深处。写文章不要玩“空手道”,不要“高来高去”,不要“捉迷藏”。
现在的文章大多和作者自己的感情无关,只关乎别人的感情,或者只关乎一个作者自己虚拟的感情,文章和作者的真情实感是剥离的不相干的。
我写文章的时候常常哭,有时候一篇文章都哭好几次,不得不停下来,后来再看的时候还会哭。我是个“眼泪”男人,我为自己的“眼泪”而自豪。
四,独立的观点。写文章不能啃别人啃过的“西瓜皮”,不能只简单的复述一个大家都知道的事实。思想是一篇文章的内核灵魂,没有独立思想的文章没有任何的价值和意义,这样的文章或许能够喧嚣一时,终究会被历史的老太太轻轻扫进破旧的垃圾瘘篓。
写不出新意就不要写文章,没有和别人不一样的思想就不要写,世界文章那么多,不差你那一篇,不说话没有人把你当哑巴卖了。
总之,写文章要达到这样一个境界:读者能够清晰的感到你脉搏和心跳,能够跟着你一起大哭或者大笑;你的所有文章的字里行间都能够找到你的名字,大家看几个字就知道这是你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