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扭角羚狭路相逢

标签:
羚牛扭角羚独居花蕾不速之客寿命冷汗杂谈 |
分类: 蜂桶寨的故事 |
羚牛,也称扭角羚(本图片是秦岭亚种 转自“野性熊猫”博客
住宿在原始森林之中。搭上简易帐篷,放上睡袋,就算是建立了宿营地。
当巡至青山沟二道坪刚钻出竹林时,大伙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眼前白皑皑的一片,一百余只扭角羚就在前面,离我最近的还不到 10米远。我的大脑顿时一片空白,心想“完了”。扭角羚们对突然“闯入”家园的众多不速之客异常愤怒,发出了“呼呼”的吼叫声。此时,我们正处在45度坡度的半山腰上,前面是一块空地,易遭扭角羚攻击;山下两侧都是一望无际的竹林,退到山下可能会陷入绝境,只有爬树避险才是最佳的选择。大家用眼神交换了一下意见后,我急忙用手势示意大家往树上爬。队员们往树上一看,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原来,四周的大树都是光秃秃的挺拔光滑而又非常高大的乔木。这种树从树根往上4米之内都是光秃秃的没有一根枝杈。当时的情况迫在眉睫,也只有爬树这一条路了。队员们扔下装备、给养,迅速爬树避险。在家从未爬过树的我一着急,也不知哪来的一股冲劲儿,一口气爬上去7、8米,再往下一看,竟吓出了一身的冷汗。狂奔过来的牛王带领牛群已到近前,仰鼻怒视着树上的队员们,鼻子里发出了呼呼的嘶吼,似乎向队员们发出强烈的“不满”和“抗议”。有两头扭角羚还用锋利的角碰撞爬有队员的大树。此时此刻,只要谁出现任何一个不友好的举动,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大家如同一个个固定在大树上的塑像,时间长了,手痛腰酸腿麻,却不敢动一动。队员们在树上与扭角羚整整对峙了近30分钟,扭角羚见这些身着迷彩制服的队伍丝毫没有恶意,才逐渐地平息下来,离开我们慢慢地向森林深处走去。我爬树时手被树皮刮破了,因抱树用的劲儿太大,竟在十多米高的乔木树上留下了5个鲜红的手指印。
注:羚牛,四川亚种(Budorcas taxicolor,英文名 Takin) 分布于青海、四川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四川宝兴。羚牛生活在海拔2,000-4,500米的竹林中,其在中国的分布地区与大熊猫相似,数量稀少,因此也被视为“国宝”。它们主要以草、树叶及花蕾为食,一般在白天活动。冬天组成小规模的种群,夏天时种群数量可扩充到100头以上,年长的公羚牛则基本为独居。
羚牛的肩高为110-120厘米,雄性体重可达400公斤,雌性250公斤,最重的羚牛甚至可达1000公斤。雄性和雌性都长有较短的角,一般长约20厘米。羚牛每胎只产一子,平均寿命为12-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