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印象:大熊猫》第一章
(2010-02-09 20:54:20)
标签:
始熊猫大熊猫亚种物种巨猿中国杂谈 |
分类: 中国印象:大熊猫 |
白云:如今,很多人都说我们是濒危物种,是弱势群体,他们哪里知道,我们从始熊猫分化出来时的义无反顾,我们在扩大种群时的艰苦卓绝,我们在鼎盛时期的飞扬跋扈,我们在面对天灾人祸时的不离不弃……
对于来自远古的物种,我们无法看到他们的过去,只能跟随古生物学家的发现,去想像他们当年的生活场景。
近百年来,古生物学家在亚洲,主要是在中国,发现了近百个大熊猫的化石地点,也将大熊猫从其始祖始熊猫分化出来,之后又经历了大熊猫小种,大熊猫巴氏亚种,大熊猫现生种的演化过程,揭示在世人的面前。
1989年,在中国云南禄丰的褐煤层中发现了始熊猫不完整的齿列化石,定名为禄丰始熊猫(A.lufengensis)。1991年又在云南元谋找到了一件带部分颧弓的上颌骨化石,定名为元谋始熊猫(A.yuanmouensis)。从此,人们寻觅了一个世纪的大熊猫的直系祖先——始熊猫,神秘现身。他们大约生活在800万年——900万年前的中新世中期,生活的环境是沼泽地带。他们的体型比更新世早期的小种大熊猫稍小,但齿形相似,显示出他们和大熊猫物种的家族渊源。
随后,在大约600万年前中新世晚期的法国和匈牙利的褐煤地层中,人们也发现了早期大熊猫类的代表,他们的牙齿和大熊猫物种更加相似,定名为葛氏郊熊猫(A.goali)。遗憾的是,他们没有留下直系后代,成为大熊猫类的一个绝灭的旁支。
1943年,中国古生物学家裴文中在中国广西柳城巨猿洞中,发现4个化石大熊猫下颌骨和72枚牙齿,时代约为180万年前的早更新世,这是始熊猫进步的一支,个体比始熊猫稍大,已完全演化成大熊猫属的一种——大熊猫小种(A.microta)。随后,大熊猫小种的化石又在广东罗定县狗尾塘、四川巫山县大庙龙骨坡、陕西洋县金水河口相继出土。说明他们的领地开始从云贵高原向北扩伸,直抵今天中国的南北分水岭秦岭之南。在这一时期,和大熊猫小种共生的物种大约有30余种,他们和大熊猫一起被命名为“巨猿动物群”。其中绝大部分具有明显的东洋界动物区系的特征,比如,热带亚热带森林动物灵长类、象类,山间草地及干燥地带的动物云南马、鬣狗,山林及疏林草原动物猎豹,森林沼泽动物貘、犀牛等。可见大熊猫小种生活的环境应为热带、亚热带多雨的山地森林,附近有草地沼泽及河流的分布。随着地域的扩大,生存环境的丰富,大熊猫的数量也在增加,从而走向了物种的繁荣昌盛。
距今大约60万年到70万年前的中更新世,大熊猫小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代之而起的是巴氏亚种大熊猫(A.M.baconi),虽然他们的头骨结构特征与大熊猫小种没有本质的区别,体型却比大熊猫小种甚至比今天的大熊猫还要大。从早更新世到晚更新世,在长达70万年的时间里,巴氏亚种大熊猫不断扩大自己的数量和领地。广泛分布在中国的黄河、长江、珠江流域,并西抵缅甸、泰国,南至台湾、越南,北达秦岭以北的平陆和北京的周口店,造就了大熊猫物种空前绝后的鼎盛时期。
时光流逝,到了1.8万年前的晚更新世,随着第四次冰期高峰的到来,天寒地冻加上食物短缺,大熊猫和他们的共生物种遭受了灭顶之灾。剑齿象、貘、犀、巨猿等大型动物灭绝了,巴氏亚种大熊猫也开始走上逐渐衰退,大量死亡的道路。难能可贵的是,就在这艰难困苦的时期,大熊猫改变了自己的食肉习性,特化为以竹子为生,保存了自己的生命和物种的延续。
然而,灾难并没有到此为止,随着秦岭以南人类的兴起,长江和珠江流域的河谷和山麓地带大量被开垦。幸存的大熊猫开始向青藏高原的边缘退缩,在邛崃山、岷山、凉山和相岭等人类尚未占领的有限空间里,寻求自己新的生存环境。这些在残酷的自然选择中顽强生存下来的大熊猫,不但领地小了,数量少了,体型也比巴氏亚种大熊猫小了1/8到1/9,逐渐演化成了大熊猫现生种(A.melanoleuca),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大熊猫。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一个古老的物种,就这样走过了他们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由盛而衰,衰而不竭的生存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