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赶洋沟的变迁

(2009-09-27 14:46:36)
标签:

碉楼

洋人

大熊猫

壮劳力

汪开珍

赶羊沟

杂谈

分类: 《大熊猫的那些事儿》

赶洋沟的变迁

美丽的赶羊沟

在四川省宝兴县境内,有一个洋人盗宝的传说,口耳相传80年就到了今天。

1926年春天,也就是戴维神甫发现大熊猫50多年后,穆坪镇,也就是今天的宝兴县大山里,又来了两个洋人,兄弟两个,都是大胡子,还带了一个翻译,两个厨师。

一班人马到了陇东乡上赶沟,就住在地主汪海堂家里。说是来“打山训练”,其实就是打猎。也不跟当地人来往,成天往深山老林里头钻,一出去就是好几天。怕迷路回不来,就让汪海堂帮忙找些壮劳力,当向导、背夫。每天每个人给一元钱的票子,有时候是两吊铜钱。

早在戴维神甫的年代,这里的山民就知道洋人有钱,大家都抢着去。反正有的是力气,上山转悠,还能赚钱。两个洋人在鹿井沟那边转悠了好多天,什么都没逮着,挺丧气,哇啦哇啦地说外国话,骂外国街,谁也听不懂。

那时候,山里的野物多得很,当地人上山,随手就能打到,就跟地里捡庄稼似的。老外就不灵了,山神不待见他们。但是,架不住时间长,也就能撞上一个半个的。那一天,云淡风轻,能见度特别好,是个打猎的好天气。就让他们撞上一只大熊猫。

大胡子哥哥先看见,使个眼色,两兄弟就一起开枪,就打中了熊猫的腿。熊猫拖着受伤的腿,一边嚎叫一边逃跑,可哪里跑得脱啊?一群人追上去,把它按翻在地上,七手八脚地捆起来,就抬了回来,放到汪海堂家里。第二天,两个洋人找人打了个木笼子,又雇了四个壮劳力,要把熊猫抬到雅安的天主教堂去。那时候还不通车,山路又难走,四个人换着抬,走了三四天,每人得了20吊铜钱。累是累点,钱多啊,山里的人都眼气。后来才听说,两兄弟是美国一个大官的儿子。还听说,那只大熊猫到了乐山,从乐山坐船去了上海,又从上海坐船去美国,只是还没到就死了。

两年之后, 1928年春天,那两个洋人又来了。还是住在汪海堂家里。这一回,他们不说打山训练了,说是要去武檀雪山,杀独脚怪兽。武檀雪山在上赶沟的沟尾,山上有一个小海子,海子里有一个独角怪兽,经常出来伤害过往的猎人。汪海堂以前也听山民们说过,只是没亲眼见过。汪海堂盘算,洋人的枪法好,枪弹有威力,想去就去吧,杀了独脚怪兽,也是一件好事情,况且,还少不了给钱。就又给洋人找了十几个壮劳力。

两个洋人带领一队人马走了三天,才来到武檀雪山上的小海子。水面上风平浪静,什么响动也没有,倒是有一群金丝猴从杉树林中蹦蹦跳跳地跑出来。两个洋人“哔哔啪啪”地开枪,打死了14只,连夜拖到山下,扒了猴皮,做成标本。上赶沟的老人们,小时候就见过戴维神甫扒熊猫扒金丝猴,做标本。不过,这两兄弟好像更麻利。

把标本装到箱子里,两个洋人又上山了。满山转悠,也不去找独脚怪兽,尽是打听大熊猫爱吃什么。大家说,当然是爱吃竹子啦。两兄弟就往竹林里钻。洋人个子大,笨手笨脚的,等他们钻进去,熊猫早跑了。又有人说,熊猫爱闻羊骨头味。大胡子就派人买了一只羊,砍了杀了,用火去烧,满山都是膻香味。这一招还挺灵,烧了没多久,就来了一只大熊猫,有百多斤重。这一回,洋人没开枪,叫大家一起围猎。十几个人忙乎了大半天,才算逮着。就地砍了大树,钉了木笼子,把大熊猫装进去,抬着下山。

抬到汪海堂家里,洋人就收拾东西要走。汪海堂这才明白,自己上当了。狗日的洋鬼子,杀独角怪兽是扯幌子,其实是捉大熊猫。汪海堂一生气,就喊来一帮人,把两个洋鬼子撵出了上赶沟。后来嘛,一传十,十传百,人们就把上赶沟叫成“赶洋沟”了。

如今在四川省宝兴县境内,有一个叫做赶羊沟的旅游景区,山青水碧,风光清丽,特别是深秋,千树万树桂花开,香飘几十里,醺得游人醉。二者有什么关系吗?真的有汪海堂这个人吗?为了证实古老的传说,2006年深秋,我专门去赶羊沟寻访,运气不错,一进沟口就找到了地主汪海堂的孙女汪开珍。老人已经74岁,性情温和,不善言谈,只是一根接一根地抽烟。提起久远的往事,她眯起眼睛道:说不清了!只是拿了手电筒,带着我去看当年她祖父一家住过的碉楼。  

碉楼用深灰色的石片砌成,当年共有五层,住了十几口人,后来年久失修,塌了两层,就只剩了三层,尽管如此,从外面看去依然雄伟健壮。但是,进到里面却看出了衰败。这里已经很久不住人了,黑洞洞的,一层堆了些瓦砾和不用的农具,二层三层基本是空的。楼梯也是石头砌的,很陡,没有扶手,靠着微弱的手电光,慢慢摸着往上走。到了三层,就看见一个两尺见方的窗,透进些许光亮。这方的窗大约有 80公分宽一米半高,像现在的落地窗一样从地面开起,却没有玻璃也没有木框,难道就不怕掉下去吗?汪开珍笑了,告诉我说,那是“高茅厕(音si)”。我听不懂,她又解释说,就是茅房,厕所。当年楼上住着人,要解手又不想下楼的时候,就屁股朝外,蹲在这里方便,而这个方窗下面就是猪圈,“枪林弹雨”掉下去就成了猪的食物。想了半天我才想明白,不得不佩服,又要让方便的东西掉下去,又不能让人掉下去,先人的生活技艺真是高超啊!

碉楼旁就是罗斯福兄弟住过的木屋,还是原来的样子,里面也不住人了,堆放着粮食,外面的木版墙上挂满了金黄的玉米穗子,黄灿灿的,比碉楼显得年轻。

赶洋沟的变迁

汪开珍:这就是罗斯福兄弟住过的木屋

如今的汪开珍和老伴住在碉楼和木屋旁新盖的砖瓦房内,一明两暗,典型的现代民居。汪开珍的老伴熊世轩是个性情中人,他告诉我碉楼是他家的财产,还找了契据给我看。那契据已经很破旧了,却被他当宝贝似的收藏着。问起为什么要把“赶洋沟”改成“赶羊沟”,他很不以为然,说:“赶洋沟就是赶洋沟嘛,而今改成赶羊沟,子孙后代还会晓得当年的历史吗?”

历史当然是改变不了的,只是斗转星移,时代变迁,如今到这里来的洋人,不再是猎杀大熊猫的盗宝人,而是有朋自远方来的友人。如此一来,“赶洋沟”就不太友好了,“赶羊沟”就应运而生了。这就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变迁。说到这里我还想讲讲汪开珍和熊世轩的故事。

看上去,两个老人年龄相当,一个温和,一个爽直,相濡以沫,像是一对老夫老妻。其实,他们也和这碉楼一起经历了坎坷和沧桑。解放那年,打土豪分田地,汪开珍家的碉楼被政府没收,分给了贫苦农民的后代熊世轩。若干年后,远嫁的汪开珍,丈夫过世,碉楼的新主人也没了妻子,于是就续弦了汪开珍,于是汪开珍就又成了碉楼的主人。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云转,生活中就有这样的巧事。

赶洋沟的变迁

汪开珍和熊世轩

也许这正是碉楼老主人的意愿,让他的后人守护这古老的建筑,等待着后人的查证。也许这正是倒在枪口下的大熊猫的意愿,让这段历史的真实存在,揭示出人类曾经有过的一点点良知。

山不转水在转,水不转云在转。如今,猎杀大熊猫的洋人后代,成了保护大熊猫的倡导者;建造碉楼的地主后代和分到碉楼的贫农后代,成了白头偕老的夫妻;剑拔弩张赶走洋人的“赶洋沟”也就成了诗情画意放牧牛羊的“赶羊沟”。这就是历史,更长远的历史。不论怎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