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保护生物学学会吗?
(2009-03-10 09:55:15)
标签:
动物生物学生物多样性大熊猫珍珍杂谈 |
顾名思义,保护生物学,就是保护大自然中所有生物的生存权,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学问。
19世纪的工业革命,20世纪的电子信息,人类智慧空前发达,人类社会迅猛发展。但是,当所有的科学都不足以解决人类生存对大自然的依赖,反而加速了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乃至又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带来威胁时,保护生物学就应运而生了。
1978年,一批先知先觉的科学家,在美国的圣地亚哥动物园,召开了第一届国际保护生物学大会。
1985年,保护生物学学会成立。
保护生物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由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携手联袂,是基础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遗传学、生物地理学、进化生物学、分类学等)、应用生物学(森林学、草地学、水产养殖学、动物养殖学、野生动物管理学、动物育种学、气象学等)和社会科学(人类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民族学等)的交叉融合,具有理论科学和应用管理科学的双重特征。
此前,在科学上,不同的科学家,有手段的不同,派别的争论,似乎理所当然。不论是给大熊猫戴项圈,还是五一棚的珍珍疑案。但是现在,当你的行为对某个物种的生存构成伤害,乃至危及了生物多样性时,保护生物学就会举起自己的旗帜,大声疾呼,拿出决策,采取应急措施。
具有明显的价值取向和强烈的使命感,是保护生物学最重要的特征。
据说,在世界,保护生物学会一经成立,会员就迅速增长。整个地球,整个人类,早就在苦苦期待,生存的需求和生态的发展,有没有共同的出路。
据说,在中国,保护生物学一经传入,就引起了关注。一个有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国家,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怎样才能既养好人民又保住生态?
20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只有狩猎事业管理处,没有自然保护处。狩猎事业管理处的官员主要任务是带领科学家和猎人组成的队伍,去青海湖、塔拉滩、干旱草原、玉树林区……调查研究野生动物的种类、储存量、繁殖力。目的,是利用。手段,是猎杀。那时候,没有保护生物学。
20世纪60年代,为了搞清大熊猫的生理结构,国家林业部特批,中国科学院的9位专家,来到四川平武县的王朗保护区,进行研究。目的,是解剖。手段,是猎杀。那时候,没有保护生物学。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五一棚的大熊猫珍珍,被科学家一次次赶出自己的领地,折腾至死。那时候,国家林业部有了自然保护处,国外也有了保护生物学,但中国的国门刚刚打开,春风未度玉门关。
20世纪90年代,中国有了“熊猫工程”,当有人提出用大熊猫做克隆研究时,就遭到了熊猫工程办的拒绝。那时候,保护生物学已经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落地生根。
20年过去了,朝气蓬勃的保护生物学,解决了多少问题?又面临着多少难题?中国成立了保护生物学学会吗?
(节选自方敏著长篇纪实文学《熊猫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