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后熊猫何去何从?(2)

标签:
杂谈 |

地震前的卧龙熊猫幼儿园
周:
当全世界(特别是非洲)的人们遭遇粮食危机之时,人类的亲密朋友——大熊猫也面临粮食危机。从公开的信息来看,除了甘肃白水江国际级自然保护区的“粮食”较为充足外,更大范围内的野生种群的栖息地被严重破坏,80万亩栖息地被彻底破坏。如今,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卧龙基地、平武、北川、汶川、都江堰等地,都出现“粮食危机”。
据悉,卧龙每周消耗的箭竹量为6000-8000斤,目前都是从外地运竹子来满足需求。这样做能缓解粮食危机,但因运输成本过高、保护区旅游收入锐减等矛盾叠加,难以保证粮食的长久供应。而再过几个月,随着保护区进入冬天,寻找食物更加困难。目前,保护区里尚无“粮食”存储。可以预见,随着冬天的到来,将有绝大部分的野生大熊猫面临死亡的威胁。
更让科学家担忧的是,“地震后遗症”会出现哪些症状?这会怎样长久的影响大熊猫的生存?目前我所了解的情况是,1976年,四川松潘、平武等地发生地震之后,大面积的出现竹子开花,导致竹林成片死亡。这次地震后,会否出现同样的现象?而一旦发生,又将怎么面对?中国林业部门表示要严密监测。
方:
1、
2、
周:
备受全世界瞩目的卧龙保护基地,在这次地震中受损极其严重。32套熊猫宿舍中,有14套全部被损,交通、通讯、电力等设施被摧毁,保护区工作人员死伤惨重,重建工作难度较大。于是,关于卧龙保护基地是否迁址的问题,曾被坊间关注。虽然国家林业局曾表态,目前尚无迁址的想法,但我掌握的信息是,卧龙基地搬迁可能不可避免。大约有三种可能,一是立马启用卧龙保护区下辖的黄草坪基地;二是由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在四川境内规划新址;三是可能转移一部分熊猫去浙江。
熊猫保护基地是否迁址并不简单,其背后都势必牵扯到大量的利益纷争,这有私人的,有保护区的,也有地方政府之间的。我个人甚至猜测,觊觎大熊猫已久的甘肃、陕西和浙江,将可能在这次地震后,通过更高层面的渠道,向四川省政府施压,以谋取保护基地迁址。有这种可能吗?保护基地本身,存在哪些利益纠葛?
除此外,无论结果如何,世界闻名的卧龙熊猫保护基地都恐将名存实亡——是这样吗?
方:
1、
2、
周:
通过此次地震,关于大熊猫保护的种种矛盾、难题都将浮出水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对于如何更好的保护大熊猫有着正面的推动作用。譬如,资金来源问题如何解决?我所掌握的信息是,各大保护区资金严重不足,仅在10万元-50万元/年之间。而一只大熊猫的年消耗,大约在百万元之上。资金缺口矛盾明显,致使一些保护区旅游开发过度、“熊猫打工”现象严重、保护区巧立名目骗取国家资金支持……等等怪相频现。还譬如,大熊猫保护体制如何转型?市场化?公益化?还是两者相结合?如何结合?
以上种种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上层建筑的构建,最终可能推进熊猫保护立法。事实上,在地震之前,成都市已经在密谋大熊猫保护的地方立法,就大熊猫的保护、大熊猫产业的开发等问题,进行立法规范。可继续深入探讨,为大熊猫保护这一世界级难题,提供一种可参照的路径。
方:
1、我去过11个大熊猫保护区,除了卧龙、碧峰峡,都非常艰苦,这是老问题。2、立法问题我不太清楚。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