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地震后熊猫何去何从?(2)

(2008-07-19 08:41:14)
标签:

杂谈

 

地震后熊猫何去何从?(2) 

 

地震后熊猫何去何从?(2)

地震前的卧龙熊猫幼儿园

周:

当全世界(特别是非洲)的人们遭遇粮食危机之时,人类的亲密朋友——大熊猫也面临粮食危机。从公开的信息来看,除了甘肃白水江国际级自然保护区的“粮食”较为充足外,更大范围内的野生种群的栖息地被严重破坏,80万亩栖息地被彻底破坏。如今,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卧龙基地、平武、北川、汶川、都江堰等地,都出现“粮食危机”。

据悉,卧龙每周消耗的箭竹量为6000-8000斤,目前都是从外地运竹子来满足需求。这样做能缓解粮食危机,但因运输成本过高、保护区旅游收入锐减等矛盾叠加,难以保证粮食的长久供应。而再过几个月,随着保护区进入冬天,寻找食物更加困难。目前,保护区里尚无“粮食”存储。可以预见,随着冬天的到来,将有绝大部分的野生大熊猫面临死亡的威胁。

更让科学家担忧的是,“地震后遗症”会出现哪些症状?这会怎样长久的影响大熊猫的生存?目前我所了解的情况是,1976年,四川松潘、平武等地发生地震之后,大面积的出现竹子开花,导致竹林成片死亡。这次地震后,会否出现同样的现象?而一旦发生,又将怎么面对?中国林业部门表示要严密监测。

方:

1、                  野外大熊猫不存在粮食危机。300万年来,地震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当年,大熊猫物种就是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中诞生和成长起来的,他们会怕地震吗?他们应该有丰富的经验去应对地震,当然他们和人类一样会吃苦,会有损失,但是他们也会和人类一样会自救。1976年松平地震,1983年竹子开花,他们经受了,今天一样能经受。

2、                  圈养的大熊猫可能短期缺少食物,但是既然是人类圈养了他们,人类就应该也能在全国范围内调运竹子。等到一两年后,山体稳定,植被恢复,就不存在危机了。

周:

备受全世界瞩目的卧龙保护基地,在这次地震中受损极其严重。32套熊猫宿舍中,有14套全部被损,交通、通讯、电力等设施被摧毁,保护区工作人员死伤惨重,重建工作难度较大。于是,关于卧龙保护基地是否迁址的问题,曾被坊间关注。虽然国家林业局曾表态,目前尚无迁址的想法,但我掌握的信息是,卧龙基地搬迁可能不可避免。大约有三种可能,一是立马启用卧龙保护区下辖的黄草坪基地;二是由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在四川境内规划新址;三是可能转移一部分熊猫去浙江。

熊猫保护基地是否迁址并不简单,其背后都势必牵扯到大量的利益纷争,这有私人的,有保护区的,也有地方政府之间的。我个人甚至猜测,觊觎大熊猫已久的甘肃、陕西和浙江,将可能在这次地震后,通过更高层面的渠道,向四川省政府施压,以谋取保护基地迁址。有这种可能吗?保护基地本身,存在哪些利益纠葛?

除此外,无论结果如何,世界闻名的卧龙熊猫保护基地都恐将名存实亡——是这样吗?

方:

1、          圈养大熊猫的分配纠葛由来已久,因为大熊猫就是摇钱树。我觉得卧龙不会迁址,因为卧龙的环境和历史以及在世界上的影响。要迁也是内部调整。我去过卧龙多次,核桃坪有些狭窄,在峡谷当中,而且圈舍大部毁坏,有可能迁到其他较为开阔的地方,但仍是在卧龙区内。

2、          我要强调的,也是我最关心和担心的是野外大熊猫不要因为人类的利益纠葛而遭殃。历史的教训值得重提。在《熊猫史诗》“熊猫咪咪”和“熊猫部长”中我有过反思。1983年竹子开花,国家林业部曾下文件,要把野外的大熊猫全部救回来,甚至已经建好了圈舍(我在几个保护区都见到过),办幼儿园、养老院,养到灾难过去后再放出去。幸亏一些科学家向中央反映,才阻止了这个做法。否则,恐怕野外的大熊猫早就岌岌可危了。听说昨天的北京晚报,今天的新京报都在报道多少人到野外去找寻大熊猫,我听了就很揪心。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野外的大熊猫还用去找吗?压在山石下的早就没命了,活着的他们自己会应对灾难,可能比人类还有经验,野外山野就是他们的家园。二是,找到了又会怎么样呢?退一步说,就算山上的竹林毁了,你能漫山遍野去撒竹子呢还是在几天之内就种出竹林来呢?如果做不到,不如不去找,野外的种群在地震之后肯定会减少,如果再因为被找到而变成圈养的,这对大熊猫物种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有时候,人类的愿望未必是大熊猫的需要,良好的愿望未必有好的结果。这也是《熊猫史诗》贯穿始终的思想。

周:

通过此次地震,关于大熊猫保护的种种矛盾、难题都将浮出水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对于如何更好的保护大熊猫有着正面的推动作用。譬如,资金来源问题如何解决?我所掌握的信息是,各大保护区资金严重不足,仅在10万元-50万元/年之间。而一只大熊猫的年消耗,大约在百万元之上。资金缺口矛盾明显,致使一些保护区旅游开发过度、“熊猫打工”现象严重、保护区巧立名目骗取国家资金支持……等等怪相频现。还譬如,大熊猫保护体制如何转型?市场化?公益化?还是两者相结合?如何结合?

以上种种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上层建筑的构建,最终可能推进熊猫保护立法。事实上,在地震之前,成都市已经在密谋大熊猫保护的地方立法,就大熊猫的保护、大熊猫产业的开发等问题,进行立法规范。可继续深入探讨,为大熊猫保护这一世界级难题,提供一种可参照的路径。

方:

1、我去过11个大熊猫保护区,除了卧龙、碧峰峡,都非常艰苦,这是老问题。2、立法问题我不太清楚。

(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