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会:盈利10亿还是亏损184.9亿?
文/汪亚民
新华网北京6月19日载,新华社记者张晓松报道, 审计署19日公布了北京奥运会财务收支跟踪审计结果。审计署固定资产投资司负责人表示,从审计结果看,北京奥运会不是一届最昂贵的奥运会。按固定汇率计算,北京奥组委的支出规模低于上届奥运会,也低于下届奥运会的预算规模。审计表明,仅北京奥运会部分,北京奥组委收入就将达到205亿元,较预算增加8亿元;支出将达193.43亿元,较预算略有增加;收支结余将超过10亿元,比预算的4.1亿元增加较多。同日审计署发布的审计结果公告显示,北京奥运场馆建设项目资金使用基本合规,工程质量较好,没有发现重大损失浪费、违法违规问题,部分项目存在的违规招投标等三类问题也得到积极整改。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项目共计102个,总投资194.9亿元。
仔细阅读这则新闻稿,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北京奥运会如果不算102个场馆投入的194.9亿元,盈余是10亿元。如果加上奥运场馆建设费用,实际总支出是388.33亿元,约合56.86亿美元,总收入是205亿元,约合30.01亿美元;共亏损184.9亿元人民币,约合27.07亿美元。按奥运会以往的惯例算法,计算奥运会的盈亏必须把场馆费用有时甚至把基础设施建设费用也计算在内呢;至于是否是史上最贵的奥运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回顾一下具有奥运会历史转折性意义的 1984年第二十三届洛杉矶奥运会对认清这个问题是有益的。
在获得举办权以后,洛杉矶市成立奥运组委会,并且开始了全面的筹划工作。奥运会的花费是巨大的,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花费超过20亿美元;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花了90亿美元左右。洛杉矶奥运会是1896年现代奥运会创办以来首次由民间承办的运动会,既没有政府补贴,又不能增加纳税人负担,加之美国法律还禁止发行彩票,一切资金都得自行筹措。
大名鼎鼎的尤伯罗斯――1984年洛杉矶奥组委主席、现任美国奥委会主席,当时负责资金筹措。借助企业赞助,尤伯罗斯把财政赤字变成了巨额收入。
通过电视媒体和赞助商签订了合同,使得组委会顺利开展各项工作。门票出售也是一个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第四种收入来源就是经过美国政府的批准,发行了奥运会纪念币。通过销售纪念币,奥组委获得了一些资金支持。
仅仅靠赞助商还是不够的;洛杉矶奥组委还必须采取措施控制开支。节省开支的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尽量使用现有的体育设施。当时的洛杉矶拥有举办奥运会所需要的几乎全部场馆。在1984年,我们只有3处体育场馆需要建设,分别是游泳馆、射击馆和自行车场馆。
在1979年,尤伯罗斯成为奥组委主席以后,他仔细分析了自二战以来的多次奥运会,发现只要把体育场馆建设的费用扣除,所有的奥运会都是有资金盈余的。他由此相信,只要洛杉矶能够把场馆建设的费用最小化,奥运会就不会出现亏损。”。当然,节省开支的方法还有很多,包括租借加州两座大学宿舍供运动员、官员住宿而不新建奥林匹克村、招募近3万名志愿人员为大会义务工作等等。本届奥运会的总预算为4.5亿美元,最终的盈余为2.5亿美元。
回顾一下希腊亏损的例子也是有意义的。希腊是自1952年芬兰赫尔辛基奥运会之后,52年来第一次由小国举办奥运。它的国民不到1100万,人口还不如北京多,在欧洲属于经济不发达国家。随着奥运蛋糕越做越大,希腊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有个数字颇耐人寻味:在1896年举行的第一届奥运会上,希腊人总共花费了大约54.2万美元。而当108年后奥运会重新回到雅典时,希腊人却要为它支付大约120亿美元。这相当于第一届奥运会费用的两万两千倍。从投入来讲,雅典人最初的预算是46亿欧元,之后一路飚升,最后竟然超过了70亿欧元!办了历史上最昂贵的一届奥运会。有数字表明,雅典从电视转播权销售中得到的收入是6.05亿欧元,门票销售只有预期的一半多一点,加上赞助、特许经营权这些项目预计能给雅典带来8亿欧元收入,也就是说,雅典将从奥运中总共获得大约14亿欧元收入,与70多亿欧元的投入相比真是一个小数目。
希腊的这个花费远远超过了2000悉尼奥运的15亿美元,亚特兰大奥运会的17亿2000万美元。被称为史上最“烧钱”奥运的2004年雅典奥运的120亿美元开支,是包含基础设施和场馆建设费用的。北京奥运会如果算上基础设施建设费用约为2800亿元人民币投入,总投资超过400亿美元,这在奥运历史上的确是投资超大规模的一届奥运会。
尽管北京奥运会,不算场馆建设费用盈余10亿元人民币,算上场馆建设是亏空了,如果加上基础设施建设亏空就更大;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奥运会让北京的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一跃迈进了现代化的门槛,为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开拓了巨大的空间。虽然花费了巨额的资金,但是,基础设施的完善,改善了北京的投、融资环境,为市民和来北京投资创业、旅游观光的国内外人员和游客,带来了长远的实际的便利和实惠,长远来看应该是划算的。北京的体育场馆投入的确不少,不过有一些场馆完善了大专院校的体育基础设施,对增强大学生体质是有益的。对于其它重要的场馆应该更多的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在投入维护费用的基础上,通过采用先进的盈销和盈利模式,努力实现盈利才有可能回收场馆投资,这是要花大气力做的事情;毕竟 场馆建设的那部分按国际惯例来计算是导致巨额亏损的重要原因。如果这些场馆不能采取有效的经营模式和方式,在后奥运时代实现盈利,令人很困惑和担忧的是:这个巨额的亏空最后将由谁来买单呢?
鸣谢:本文关于奥运的案例部分参考引用了网上的文章,特此鸣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