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吴老师谈作文(1)

(2024-06-09 14:57:17)

吴老师谈作文(1

如何防止离题

历年高考作文总有相当多的考生在不知不觉中偏离题意。有些语言基本功较扎实的考生,由于离题,考分受到很大影响,阅卷老师也为他们感到可惜。为此,笔者结合今年高考作文,就如何防止作文离题的问题,谈一些看法。

首先,审题时必须读懂所供材料,明确材料揭示或隐含的意义。有时还要领会材料的重点指向。

今年高考大作文提供了两则调查所得的材料,一则是人们喜欢的品格是助人为乐,一则是当别人需要帮助时则悄悄走开。对有困难的人是还是不助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因此围绕助人为乐悄悄走开的问题展开议论,揭示、分析它们的性质、表现、原因、意义或危害等都是切题的。如果无限扩大外延,论述奉献教育之类,扣题就不紧密了。同时两则材料的重点在后半部分,如果不从整体上、矛盾的主要方面把握材料,只着眼于其前半部分,从学生青少年言行不一表现不一来论述要实事求是环境的重要作用,显然是离题了。

第二,看清题干和注意事项,明确写作要求,老老实实遵照执行,切莫自作主张。

今年高考大作文题的题干和注意部分,对考生在确定文体、角度、题目、字数上分别提出了要求,必须一一看清,不能背道而驰。这里,对于把两则材料结合起来思考一语,特别要引起重视:一是要找准结合点(人的素质);二是两则材料都应提及,但可有所侧重。只用一则材料,就谈不上结合;如果两则材料都被舍弃,那更无结合可言。自选角度,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要根据材料内涵选准角度,不能大而无当,去谈诸如人生观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之类,也不能误选角度,从尊重、意志、生命、团结及至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角度立论。自拟题目,既要自拟,不能漏题,又要拟得准确。可结合材料,运用材料中的语句以论题形式拟题,如《小议助人为乐》、《从助人为乐谈起》、《助人为乐悄悄走开》等等,或以论点形式拟题,如《助人是一种美德》、《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你不是旁观者》、《要留不要溜》等等。同时拟题还要切合文体要求,议论文不能用《助为人乐的故事》、《雷锋就在我们身边》等记叙文类的题目。

第三,遵守同一律,在论述中要始终围绕中心保持论题的一致性,不能中途转换。

按同一律的逻辑规则,在确定论题以后,必须一以贯之,但有的考生常常违反同一律的要求。这种现象,笔者在今年高考阅卷中也时有所见。例如有的考生虽提到助人为乐不乐于助人,但指出其原因为对人对己言和行错位之后,着重论述的则是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我们要做实干家,并口口声声说《如此双重标准应该批判》等等。这样,论述中心,重点被转移了,并不切合此次作文的要求。

最后,不能无视材料和考题的要求,另立中心。

这种情况,虽然并不多见,但也值得一提。例如,有的考生置把材料(2)和材料(3)结合起来思考于不顾,竟认为材料(3悄悄走开是对的,理由是人家的事要我管啥,他有困难要我帮助,我有难处谁来帮我。于是提出自己的事应自己解决,竭力为悄悄走开辩解。显而易见,如此论述与材料的含义相悖,离旨甚远。

总之,我们要学会审清题意,防止离题,重视上面所述的四点要求,避免劳而无功。否则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实为可惜。

                                                       (发表于19971110 《作文报》)

附文

 

                   “乐”抑或“忧”?

——谈助人为乐

从古到今就有“助人为乐”,名言警句,人物事例无不反映这一点。古人有“达则兼济天下”,今人有雷锋对同志对人民的火一般的热情帮助,助人为乐显然是自古以来的美德,不少的仁人志士将助人作为自己的乐趣甚至是责任。

我们应高兴地看到,某杂志社作调查:“你对同学最赞赏的品质是什么?”调查结果排在首位的是“助人为乐”。显然,人们很认为助人是高尚的品德,人们也知道自己也时常需要他人的帮助。俗话说;“一个篱笆三根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好汉尚且需要帮助,何况那些生活中的弱者?社会中人际关系是人之间的纽带,互助便是人际关系中爱的一种表现形式,没有了互助,社会将变得冷寂;没有了爱的交流,强者成为弱者,弱者将会消亡。助人是乐的,为了自己,为了他人,为了社会。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许多人都懂道理而不去做。为什么?难道他们都是品质差,没有公德的人吗?当然有的人确实如此,但社会也多少要对上述的现象负责。报纸上的一则消息令我惊讶不已:一位老妪被他人撞倒,路人见之,将其送往医院,然而老妪却断定路人是肇事者,向她索赔,可悲!助人为乐者落得如此下场!无怪乎某些青少年认为应该在他人受到麻烦时“悄悄走开”,这个例子也许是他们的“前车之鉴”吧?

助人为乐真是喜忧掺半。但我总以为无论如何一个人应该具有助人为乐的美德而不讲结果如何;同样,一个社会也应为助人为乐者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只有这样,社会才真正成为一个良好的环境。只有这样,社会才真正成为一个充满无私的爱的社会,助人才真能称其为“乐”!

简评以“喜”、“忧”两字贯穿全文,紧密联系实际,扣住“助人为乐”展开议论,显得中心鲜明,思路清晰,论证透彻,富有逻辑性。这是本文突出的优点。

首段概述助人是传统美德之后,在第二段里引述材料,落实“喜”字。从人际关系的角度,通过正反对比,进一步阐明要助人为乐的道理,显得有理有据,有一定深度。第三段是作者表意重点之所在,用“然而”一转,突出“忧”字,以老妪恩将仇报的事例,阐述“懂得道理而不去做”的社会原因,点明题旨,发人深思。最后一段总结全文,首句以“喜忧掺半”照应二、三段的内容,在表明自己的态度之后,呼吁社会要“为助人为乐者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可谓卒章显志,立意鲜明深刻。

本文的成功之处还在于: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结合两则材料论述自然贴切;语言简洁流畅,运用引用、设问、反问、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