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在七中指导《百草园文学社》(4)

(2023-07-27 11:50:46)

  我在七中指导《百草园文学社》(4

             19931225

今阅文学社社员的随笔,看到梅怡同学的文章,感到写得不错。全文如下:

     “追星”之我见

         高一(4)班  梅 怡

正如赵丽蓉老太太演一个小品中的角色所说:“只听说过汉族、满族、傣族,就没有听说过什么‘追星族’。”

的确,近几年来中国大陆不知不觉受到了一股强烈的“偶像”风的冲击。那些“偶像”大都是貌美、嗓子甜润的影视明星。而那些对“偶像”顶礼膜拜的发烧友则是我们的同龄者。

国内的影星受到冲击,古典音乐、民族歌曲被冷落了。围绕在身边的只有那声嘶力竭的摇摆音乐和缠缠绵绵的流行音乐。明星的特写照片代替了日常作息表的位置,白色的T恤衫上冒出两个明星的脑袋,就连好好的作业本的封面上都是一张张冲你微笑的明星玉照。学生上课,闲着无聊竟插上耳机独自享受在另一番天地里。以往塞得满满的参考书的书包如今被什么《港台明星录》《港台影视》取而代之。为了看一场自己心爱偶像的演唱会,不惜重金购买黑市票。不顾寒风凛冽,跑十里路只为能目睹一下偶像的风采,甚至连明星汽车开过溅上的泥巴都觉得是幸福的事。有的甚至觉得摸过明星的手都是香的,而舍不得洗手……

如此这般,太多太多的事令家长与老师堪忧。堪忧什么?为什么青少年会如此“追星”,竟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追星追星到底要追明星的什么地方啊?

可以说,十六七岁是最诗情画意、朦朦胧胧的时候,总以为是什么都懂了,自己有思想有主见的时候。但这时候我们抵御外界新奇的东西的能力并没有加强,而且一旦投人将会把心中偶像美化得如神一般,太过了。

这方面与从小心理发展有关系,不愁吃不愁穿,唯独觉得精神上缺点什么。而那歌星年纪与我们相仿,除了有动人的外表与动听的歌声,就是他们往往唱出了我们最喜欢、最敏感、最想知道、最接近生活的东西。换句话说,流行音乐并不高深,相反它是一种极其通俗化的音乐。一般人愿意接受那些外表美好但实质普通的东西,尤其是青少年,而流行歌曲恰恰迎合了这一心理。另外一种人,由于工作学习上没能很好地把握,在家庭里又得不到温暖。这时便把精神寄托在所谓“了解、知音”的偶像身上去。对他(她)崇敬得超出了应有的界限而变成“发烧友”。

这种情况并不容人乐观。我不禁想起一幅漫画,画着一位博士指着一架火箭向底下一片黑压压的人问:“谁会发火箭?”人群中,都拿着话筒喊道:“我们都只会唱卡拉OK。”当然谁也不希望若干年后的中国会出现这种情况。社会需要多方面才能的人。如果现在追星不加克制,后果不堪设想。

我们不能老是疯狂、跳动、任性。在一段时间之后,是否能静下心来,好好思考一下我们究竟该做些什么。

干些实实在在的事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