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抹去“我”的人
(2023-06-23 12:01:34)
他这学期才正式来往校工作。暑假前已听说他要来我校了。有人告诉我他是杭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办公室主任。开学初,在一次教工大会上,陶德明校长宣布他任校长助理,兼任科教处主任。
开学初,我正愁《求是高中》校报第一版稿件不足。
他知道后,就对我说:“我校与浙大附中结成兄弟学校一事可报道一下。”我连忙说:“好啊。”
没等我开口,他就说:“我来写。”我心里一阵高兴,心想:他真爽快!不像有的人推来推去。
他很快就写好了,并发到了我的邮箱里。
我看了以后,觉得写得内容充实,条理清楚,文从字顺。决定在第一版刊登出来。
当我把清样给他过目时,他把作者署名改为“科教处”,并再三告诫我不要署上他的名字。我只得照办了。
在另一篇《市区领导来我校调研》的文稿中,他也把自己的名字划去,署上了“科教处”。
我的专著《语文漫谈》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后,他真诚地向我道贺。学校为了表彰我,特地召开了“吴增荣老师优秀学术成果颁奖大会”。
会后,他又告我:“这件事在校报上也要加以反映。”他看到我有点为难的样子,说:“我来写。”又是一个“我来写”,我好不感动,他真是实干家。
过了几天,他把《杭州求是高级中学隆重举行表彰活动》的稿子交给我,并交代,我的《获奖感言》一文也要同时刊登在校报校刊上。在《杭州求是高级中学隆重举行表彰活动》中,他对我作了高度评价。我对他表示感谢,并说:“你评价太高了,我受之有愧。”他说:“没有过头,我是客观地说的。”
引起我的注意的是,他在《获奖感言》中删去了重要的一句话。为了便于说明,先看原文:
……现在,我校在陶德明校长的领导下,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各项工作蒸蒸日上,社会声誉越来越好。值得一提的是,在校长助理、教科室主任戴勇老师的指导下,我校教学研究工作开展得有条不紊、扎扎实实:“上一节好课、读一本好书、写一篇好文章”活动的开展;每月写“反思”、每年写论文举措的落实;和浙大附中结成友好合作关系,浙大附中名师来我校上课示范指导;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的进一步细化和实施;等等。凡此种种,无疑将谱写出我校科研工作的新篇章。我校教研空气比较浓厚,科研环境相当好,教研促教改,教研促教学,我感到“求是教育的春天”快要到了。
他把“值得一提的是,在校长助理、教科室主任戴 勇老师的指导下”给删去了。
他的“删”举,着实令我感动,我深深感到他是一个抹去“我”的人,一个淡泊名利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脚踏实地的人,一个高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