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草地》后记
(2022-06-13 14:58:16)
在全校师生的关心和支持下,在《芳草文学社》社员和影评小组组员的共同努力下,面目一新的《芳草地》和大家见面了。
1998年的金秋季节,一朵含苞的花在杭州求是高级中学的校园里出现——校《芳草》文学社和影评小组在省民盟和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相继成立。
两年以来,文学社一直坚持开展第二课堂的活动,学理论,听讲座,谈心得,写随笔,出社刊,并邀请知名专家、教授、编辑来校作报告,与社员座谈。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
通过一系列活动,成效显著,硕果累累。社员们不但扩大了知识面,激发了求知欲和写作热情,而且增强了社会责任感,规范了道德行为。不少社员被评为校、区、市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在众多报刊上发表小说、随笔、诗歌、影视评论等习作400余篇,在省市乃至全国的征文比赛中屡屡获奖。其中获国家级一等奖三篇,二等奖三篇,三等奖十篇,省市各类奖十三篇,特别是胡一泓同学的《墓地里盛开的百合花》荣获“中华杯”第四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入围奖。
2003年3月,《芳草》文学社被全国教育学会中学文学社团研究中心评为“全国校园文学社团百面旗”,指导老师吴增荣被评为“全国校园文学社团优秀指导老师”,其论文《从实到虚 开拓思路》获“二十一世纪第三届‘素质教育杯’全国中小学教师论文大赛”一等奖。
《芳草文学社》和影评小组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被誉为求是校园素质教育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学生们发表的习作,有的选自文学社社员每周所写的随笔和影评小组成员的影视观后感;有的选自同学的平时作文或考场作文。题材较为广泛,内容较为丰富,形式也比较多样化。可以说,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生活,表现了当代中学生的精神风貌,展示了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硕果,体现了我校作文教学的现状和水准。
在编辑过程中,我们受到了各方面的关爱。谈如意校长、闻乾名誉校长始终关心、支持本书的出版,并分别撰写了《寄语“芳草”》和《在阅读和写作中促成学生思维的发展》;《芳草》文学社指导老师吴增荣、影评小组指导老师查挹美数年如一日,呕心沥血,耗费了很多精力;王嘉芹、刘泽民、许捷、成德昭、王联明、韩明祺、周达先、郑竹圣等老师为本书提供了不少有一定质量的学生习作;原省民盟社会发展部部长郑万青,副校长林荣根,历任教务处主任童振家、茅培德、田淦贵等同志热忱帮助我们解决困难;文印室鲁益同志也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加上水平有限,尽管我们作了努力,但书中的错误或疏漏之处,一定不少,敬请批评指正。
附件:
《芳草文学社》指导老师吴增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