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七中《百草园文学社》成立
(2022-03-12 16:03:27)
今天下午,第三节成立高一年级文学社。报名参加的有:
高一(2)徐骁、姚磊、盛芳、管华生、童敏燕、倪华征、马毓萍;
高一(4)魏华林、魏琦旻、钮春皓、顾全、方速。
讨论了文学社的命名、组织、活动。分公关部和编辑部。活动内容大致是:
1.社员每周写随笔一篇;
2.参加校内外竞赛活动;
3.运动会编印快讯;
4.向报社推荐优秀习作;
5.评选班级日报;
6出版特刊;
7.请专家、编辑来校作报告,指导写作。
下午高一年级语文课代表开了一个会议,参加的有:
高一(1)胡为群、高一(2)徐骁、高一(3)章华俊、高一(4)钮春皓。
会议主要讨论了文学社的命名。我首先阐明了命名的意义,然后介绍了社员提供的20多个社名。
经过大家讨论,最后一致定名为:
杭七中百草园文学社
开学初,高一年级成立了文学社,并且在10月初的语文课代表会议上正式命名为百草园文学社。
经整顿,动员再报名,选择佼佼者参加。名单如下:
高一(2)徐骁、姚磊、盛芳、管华生、童敏燕、倪华征、马毓萍、陈波、谢轶骏、金珏艳、腾敏菲;
高一(4)魏华林、魏琦旻、钮春皓、顾全、方速、周剑峰、李骃、王菲、何京、梅怡、王莉莉;
高一(1)胡为群。
发文记录:
1春天畅想曲
2妈妈玩股票
3溜冰断想
4外籍老师
5等待
6互相撞钮
7学雷锋新传
8吃螃蟹的联想
9平凡
自然
年轻
10保姆老师
11从鲁迅的话联想到的
12站在国旗前
13梦
14
梦
15“逃”跑
附文:
今天看“百草园文学社”社员的随笔,看到徐骁《新老师新形象》一文,感到新奇。她观察仔细,感受真切。全文如下:
进入高中了,虽然仍在七中,但老师已大不相同了。
班主任利老师是老相认识了。只是感觉利老师比以前更亲切了。以前她是任课老师,除了上课,不太到班里来。如今她是班主任,是我们高一(2)班的带头人,经常到班级里来,令我感到与初中时缩在眼镜后面的利老师更接近了。利老师就像是我们高一(2)的脖子,没有她,我们就上下不能衔接,工作就不能正常进行。
语文吴老师又是我们“百草园文学社”的指导老师。他上课有一个特点:特讲究抑扬顿挫,上课感情丰富,语言诙谐,经常让我们在笑声中结束一堂课。
数学高老师架一副圆镜片的眼镜,头顶上的“绿洲”已不富裕,微微露出些许“沙漠地带”更令人感到有知识分子的风度。
要说脾气最好的,那非邱老师莫属,真想不到男同志中也有如此“温开水”的性格。有时上课见老师讲得蛮辛苦的,想讲几句废话也于心不忍,强自咽下去。
在众多老师中,我最害怕的莫过于物理老师了。其实,李老师上课顶好的,他讲的例题都是有代表性的,讲课也很清楚,从不放过一个重点。但从初中开始就特别害怕上物理课,因此连物理老师也害怕了。怕老师让我回答问题,怕老师找我,甚至因为物理老师在连办公室都不敢去,越想越害怕,越怕越不敢去问问题。由此恶心循环。现在见到李老师我就心跳加快,更何况他还是我们高一年级的司令官!
不过这只是刚进入高一时的观察所得。经过更长时间的接触,也许我会改看法也不一定哦。
今天看到了高一(4)班长余宏达的一篇文章,题目是《吸引人的角落》。全文如下:
也和每一个教室一样,有这么个普通角落,但每每下课总有许多同学围在这个角落,津津乐道。
“我看哪,右边一张好,书写工整,一定花了不少心血。”
“不,左边一张的所有文章可都是她自己写的,这张好。”
……
看来是同学又在评论本班的《班级日报》了。
所谓《班级日报》是我班一日一期,全由同学编辑的报纸,每天早自修出版。记得高一一开学,语文吴增荣老师就提出了编报方案。他认为语文是一门基础课,要学好它,光靠死读书是不行的,关键还要重视能力的培养。而编报不仅能扩大阅读面,增加写作训练量,提高读写能力,还有助于提高书写水平,培养设计美化能力,可谓一举数得,我们何乐不为呢?就这样,从语文课代表开始,一期期的报纸成了我班课余生活的精神食粮之一。
同学们的积极阅读就是肯定编报者的劳动。大家在编报、阅报、评报活动中丰富知识、培养能力。
我的第一次编报,至今还记忆犹新。就说报名吧,总想取个比别人好的,最后干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宏达小报》。吴老师说:“这倒很有人情味和责任感,不错!表明自己宏大的理想和目标将在自己的小报上展示。”在编报中,我翻阅了不少书,增加了练字、写字的机会,受益匪浅。这时才初步感到老师的良苦用心。
期末编报评比,我还获得了三等奖,更激发了我编报的兴趣。
又是一个新的学期,春天也悄然而至。新的一轮班级日报开始了。我想它一定和春天一般生气勃勃,交流着同学们的情感,丰富着我们的课余生活。
按计划,每学期评选班级日报一次。
第一次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鼓励奖
第二次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鼓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