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朗读者》第二季第十二期——故乡

(2018-08-26 17:18:33)
标签:

朗读者

第二季

第十二期

故乡

http://s2/bmiddle/001DLqSEzy7n8npaPp7c1&690

故乡

卷首语:故乡,是我们年少时想要逃离的地方,是我们年老,想回,可能已经回不去的地方。故乡,是清明的那柱香,是中秋的那轮月,是春运时的那张车票,是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口音。故乡是屈原的秭归,那里是楚国宗祖,洞庭波兮木叶下。故乡是卡夫卡的布拉格,虚幻又现实,欲说还休。故乡是木心的乌镇,五十年未闻乡音,听起来麻痒痒的亲切感。而当我们终于不知疲倦,山一程,水一程,渐行渐远才发现,故乡是根本剪不断脐带的血地,断了筋骨,连着血脉。故乡,是起点,是终点,是即便永远回不去,也依然是故乡的,那个地方。

大地上许多生命,大地上有许多风,风在那里自由地流动,风是这个大地上所有生灵,他们发出的声音,然后有人把他们合起来,就是《国风》。

人可以通过特殊的办法,让自己老了之后,越来越美。

开场白:在文学的世界里,有太多太多关于故乡的描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那是一份想念。“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那是一份亲近。当有一天我们走得很远,走得很久,会发现故乡,就像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我的心胸。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都会有一个或者若干个故乡,地域的故乡安放我们的身体,精神的故乡安放我们的灵魂。



朗读者:白岩松   (主持人)

十七岁时,当离开故乡时,是欢蹦乱跳的,因为你的眼中只有前方,或者说你的未来,你充满着好奇,恨不得再见都懒得说。

故乡是什么?就是你年少时天天想离开,但是岁数大了天天想回去的地方。

跟故乡的告别,会有一部分是和母亲的告别。

每一次离别,都是一次小型的死亡。

走得太远,别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走得太远,别忘了当初在哪出生。

回头的地方越清晰,向前走得恐怕就会越坚定,这就是故乡的意义。

原来爱国,首先是爱家门口的那碗牛肉面。

故乡有时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力量。

那草原的清香,让他到天涯海角都不能相忘。

《长大回家》节选(作者:白岩松)

长大回家,又有几天可以不用说普通话,老友相聚合影像一张泛黄的油画。我们认真地排着谁小谁大,如果童年游戏再玩一下,还是想和你对家,谁都不怕。

女生们很快就开始叽叽喳喳,孩子老公还有全世界的八卦。其实长大后我们就离开家乡四散天涯,你我的生活一言难尽先不提也罢,还是小时候那些悄悄话,让美女们忘了平日的挣扎而笑脸如花。你还记得不,那谁谁谁曾经爱上过他。

长大回家,不用想早点儿上班去刷考勤卡,草原像妈笑着看我们把头发变花,老师出过的题目已没谁能答,生活的考场上跌打滚爬,都有各自的办法,满分才傻。

男人们已经啤酒白酒一口一下,郎平姚明还有足球马拉多纳。曾经以为拿着理想就和世界平等对话,结果是一团乱麻,问谁都嘻嘻哈哈。面对回忆成功又算个啥,听帅哥多说了几句也不过是指鹿为马,看我这伤疤可不仅是因为打过的架。

长大回家,让我们一起唱往日时光吧,歌声中我回到桌边把剩酒悄悄喝下,突然眼中全都是泪花,别怕,这正是最好的年华。长大回家,唱往日时光的我们就在最好的年华。


朗读者:斯那定珠   (巴拉格宗村落筑路人)

十年,他用十年的时间,在悬崖峭壁上下凿出一条天路,在地图上补上了故乡——巴拉格宗的坐标。

做一件好事,却不被人理解的难过。

我们说着我爱我们的故乡时,也能说出故乡也爱我时,就是最幸福的事。

《火塘闪着微暗的火》节选(作者:吉狄马加)

我怀恋,我至死也怀恋,那样的夜晚,火塘闪着微暗的火,亲人们昏昏欲睡。

在河流消失的地方,时间的光芒始终照耀着过去,当威武的马队从梦的边缘走过,那闪动白银般光辉的马鞍终于消失在词语的深处。

此时我看见了他们,那些我们没有理由遗忘的先辈和智者,其实他们已经成为了这片土地自由和尊严的代名词。

当然,我歌唱过幸福,那是因为我目睹远走他乡的孩子又回到了母亲的身旁。是的,你也看见过我哭泣,那是因为我的羊群已经失去了丰盈的草地,我不知道明天它们会去哪里?

我怀念,那是因为我的忧伤,绝不仅仅是忧伤本身,那是因为作为一个人,我时常把逝去的一切美好怀念。

 


朗读者:余华   (作家)

作家也故乡,是相互成就。就像鲁迅与鲁镇,马尔克斯和马孔多小镇。而他笔下的一切,都源自于,那个他出生和成长的南方小镇。

死亡是凉爽的夜晚。——海涅

离开故乡的第一步不容易,但下面的几步根本不用思考。

你只有离开你最熟悉的地方以后,你再回来,你才知道你真正的财富在哪里。

父母健在的话,你和死亡之间有一层垫子,当父母离开以后,你就直接坐在死亡上面了。

一个人能够去的地方很多,但能够回的地方不多。

《在细雨中呼喊》节选(作者:余华)

落日如我所愿地沉没以后,我才看到了祖父孙有元,他就站在我的身后,和我贴得那么近。这个年迈的老人用一种恳求的眼神望着我,我就问他:

“到南门怎么走?”

他摇摇头,嗡嗡地告诉我:

“我忘记了。”

他忘记了?孙有元的回答让我觉得有趣,我对他说:

“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为什么要说忘记呢。”

他谦卑地向我笑了笑。那时候天色开始黑下来了,我赶紧选择一条路匆匆走去,走了一阵我发现后面那个老头正跟着我,我也不管他,继续走了一会,我看到稻田里有一个扎头巾的女人,就问她:

“前面是南门吗?”

“走错啦。”那个女人挺起腰来说,“应该走那条路。”

这时候雨点下来了,我赶紧往前奔跑过去。我看到了远处突然升起一片火光,越来越大的雨点与那片火纠缠起来。

借着火光,我看到了那座通往南门的木桥,过去残留的记忆让我欣喜地感到,我已经回到了南门。

雨开始小下来,我是在叫叫嚷嚷的声音里,走进了南门的村庄。

我的两个兄弟裹着床单惊恐不安地站在那里,我不知道他们就是孙光平和孙光明。同样我也不知道那个跪在地上嚎啕大哭的女人就是我的母亲。

接下去我看到了一个赤裸着上身的男人,秋夜的凉风吹在他瘦骨嶙峋的胸前,他声音嘶哑地告诉周围的人,有多少东西已经葬身火海。我看到他眼睛里滚出了泪水,他向他们凄凉地笑了起来,说道:

“你们都看到大火了吧,壮观是真壮观,只是代价太大了。”

我那时不知道他就是我的父亲,但他吸引了我,我就走到他身边,响亮地说:“我要找孙广才。

 


朗读者:贾樟柯   (著名导演)

我们慢慢长大,是从告别故乡那一刻开始。

每一种语言都是一种思维模式。

那年代,人与人的距离不会被手机拉得很近,但会被思念拉得很近,拉得很紧!

曾经年少爱做梦,一心只想往前飞。

浪子之所以是浪子,是因为有家。

《面对人,我们都还幼稚》节选(作者:贾樟柯)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班主任交给我一项任务,让我每天早上去教室生炉子。

这不是一项被委以重任的工作,而是一份惩罚。年代久远,我已经无法回忆起到底是因为上课时做小动作,还是因为某一次打架。

让我畏惧的是冬天清晨五点多的黑暗,还有县城的寂静。

每天早上,起床穿好衣服站在院子里准备出门的时候,脑子里闪过的都是各种鬼怪故事。我攥紧拳头,迈步进入黑暗,视觉和听觉处在高度紧张之中:我做好了随时邂逅无头女鬼的打算,也有突然要和吊死鬼搏斗的心理预案。

我的形意拳师父告诉我:黑暗中走路如果有人在后面喊你,不应声,更不要猛回头,头上朗月是明灯一盏,左右肩上也各有一盏护法神灯。如果慌张回头,小心肩上神灯跌落。

当我推开学校厚厚的大门,学校里一片黑暗,我找钥匙打开教室的门,然后点着蜡烛。当蜡烛的灯光燃起的时候,我迅速用目光搜索教室的每个角落,发现安全无恙才慢慢放下心来。

我去煤堆取煤,回到教室开始生火。当两个炉膛里跳跃起红色的火焰时,我要把所有的窗户打开,拿一个作业本把弥漫在教室里的烟扇出去。离同学们到来还有一段时间,我会拿起粉笔,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漫无目的地画些图案。这块黑板记录了我的心情。

我会在第一个同学到来之前把这些图案从黑板上擦掉。

但那一片深邃的黑暗,连同冬天刺骨的寒冷;屋檐下的冰凌,连同手上裂开的口子;天边出现的第一抹亮光,连同嘴角突然尝到的一丝咸味——才发现自己已经流下眼泪,那个瞬间:没有人可以从我的心头抹去。

初中的时候,和父亲提起小学的经历,父亲问我:“你是怕人还是怕鬼?”我说:“我打过很多架,见过很多坏人,所以我不怕人,怕鬼。”父亲笑笑,第二天给我买了一套(聊斋志异)。看完后,我不怕鬼了。

我没见过鬼,坏人这些年倒是日新月异了。这当然超出了一个孩子的见识。面对人,我们都还幼稚



 

朗读者:郑愁予   (游子诗人)

并不是所有的记忆,都会消失在时间的长河里,比如说对故乡的回忆。

《错误》节选(作者: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我哒哒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结婚后,才认识到台湾是我的家。

《宁馨如此》节选(作者:郑愁予)

当转身,蓦见在客厅的立灯下正危坐着一个唐代雍容的女子,她会神地读着信,立灯把全室的光亮聚集在眉弯目垂的脸上,竟从一向古典的精致中浮出暗香来。

诗人首先是一个情人,你有资格做一个好情人的人,才有资格做一个好诗人。

走了许多地方,最后留到了祖上最近的地方。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苏东坡

《旅梦》节选(作者:郑愁予)

我从雨地来,我底眼还湿润着,像车上的窗玻璃,静卧着长串的水珠。

我想:我该看见那片土地了,榆树围成广大的打麦场,车停处,妻从树下奔来。

我想:孩子也已长大了,在阶上正扶着老母向我张望。

然后我们默默拥抱着,以带泪的眼频频问询,

然后,我们曾交换简单的言语,把异地的尘土,抖落在自己的家门。

 

中国古代文学中有个词汇,叫书声朗朗,所以朗读指的是一种极其美妙的、天底下的声音,朗读是生命对于文本的全方位的贴近。文学语言被抑扬顿挫的朗读了,会产生非常大的魅力。

《一篇日记》节选(作者:余秋雨)

今天是二十世纪的最后一天,我在尼泊尔。

我是昨天晚上到达的,天已经很冷。这间乡村旅馆,有木炭烧的火炉,我在火炉边上,又点上了一支蜡烛,一下子回到了没有年代的古老冬天。实在太累了,我一口吹熄了蜡烛入睡,也就一口吹熄了一个世纪。

今天一早醒来,我感到屋子里,有一种奇特的光亮。光亮来自一个小小的木窗,我在床上就能看到窗口。一眼就惊呆了,一道从未见过的雄伟山脉,正在窗外,清晨的阳光,照着高耸入云的山壁,无比寒冷又无比灿烂。我赶紧穿衣来到屋外,一点不错,喜马拉雅。

我知道,喜马拉雅背后就是我的父母之邦。我正是为了对比,才投入对人类其他文明遗址的考察,但是那些地方,大多弥漫着恐怖主义。在我之前,世界上还没有一个人文学者,敢于全部穿越。妻子知道拉不住我,却又非常担心,尽量陪在我身旁。要进两伊战争战场的时候,她未被准许。于是在约旦沙漠,有了一次生死决别,我们两人都故作镇静,但心里说的是同一句话,但愿这辈子还能见面。今天我终于活着回来了,现在只想着急地,对喜马拉雅山说一句话,对于你背后的中华文化,我在远离她的地方,才读懂了她。在远离她的地方,才读懂了她,包含着深深的自责。就像一个不懂事的儿子,一天,看着母亲疲惫的背影,突然产生巨大的愧疚。是的,我们一直依偎着她,吸取着她,却又埋怨着她、轻视着她,她好不容易避过很多岔道,走出一条路,我们却常常指责她,为什么不走别的路?她好不容易,在几千年的兵荒马乱中,保住了一份家业,我们却在嘟囔,保住这些干什么?我们一会儿嫌她皱纹太多,一会儿嫌她脸色不好,一会儿嫌她缺少风度,她在我们这些后辈的眼中,好像处处不是。这次离开它走了几万公里,看遍了那些与她同龄的显赫文明,所留下的一个个破败的墓地,以及墓地边上一片片废墟,一片片荒丘,一片片战壕。

我终于吃惊,终于明白,终于懊恼。我们生的太晚,没有在她最劳累的时候,为她捶捶背、揉揉腰,但毕竟还来得及,新世纪刚刚来临。今天,我总算及时赶到。

谢谢喜马拉雅,请给我,让出一条道。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一个人生希望未来要发扬光大,必须通过读书的过程,读书才能增加知识,读书才能认识世间,读书才能改变自己,读书才能增长自己的正知正见,不读书丑陋,读书是每一个人成长的必要的过程。——星云大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