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把良心的袋子装满

(2011-10-14 09:40:26)
标签:

杂谈

174把良心的袋子装满
    父亲常说,只要人人帮人人,世上就没穷人;人人管闲事,世上就无难事。
  父亲不舍得花钱,是村里有名的“抠王”。可是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从不含糊。哪怕他自己不吃不喝,也要尽量去帮助。记得有一次,他把自己的路费给了一个被小偷洗劫一空的老人,自己步行40里路回家。不知情的乡邻以为父亲又是为了节约路费,“抠王”的名号在村里愈发叫得响亮了。
  父亲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也成了小偷光顾的对象。那一次正是春播时节,父亲和几个乡邻去城里买种子。买完种子后,父亲的兜里还剩下100多块钱,他没花,连午饭都没舍得吃,就和几个乡邻急匆匆地坐上了回乡下的客车。大概是买票的时候,被人瞄上了他兜里的那张100元的票子,再翻口袋的时候,那张100元的票子就不翼而飞了。在那个年代,100块钱不是个小数目,可以买很多东西呢。父亲急得满头大汗,在翻遍所有的口袋,确定钱丢了之后,父亲感到眼前一黑,差点晕倒过去。车上人很多,父亲看着满车厢的人,感觉每一个都像是偷钱的人。
  父亲正在心里痛骂自己粗心大意的时候,听到了车下一个女人声嘶力竭的尖叫:“我的种子丢了,你们谁看到我的种子了,那可是我家里一年的种子啊……”
  那个丢了种子的女人在那里不停地抽泣,她说她把种子放在站点,自己去解了个手,就这一小会工夫,种子咋就没影了呢。她说她家死了男人,里里外外全靠她一个人支撑着,她命苦啊。她呼天抢地,车里人都纷纷对这个丢了种子的人表示同情,纷纷谴责那个偷种子的缺德人,他断了穷人家的活路。
  “不管咋的,先上车再说吧”,父亲劝她,忘了自己也是个遭遇了盗贼的人。
  父亲问同来的乡邻要了个空袋子,放到那个女人手里。他解开自己的袋子,一捧一捧地往那个素昧平生的人的空袋子里装种子。一边捧一边说:“你少种点,我也少种点,日子总能挺过来的。”与父亲同来的乡邻,看到父亲的所作所为,也都纷纷打开袋子,往那个人的空袋子里捧种子。不一会,那个空袋子就鼓了起来,仿佛吃饱饭的人,振作了精神。那女人不知道说什么好,一个劲地要给父亲和乡邻磕头。父亲说:“谁还没有个难处,都帮一把,就挺过去了。”
  满车厢的人都亲眼目睹着父亲的小小善举,他们不知道父亲的心灵刚刚经历的创痛。父亲也自始至终没有向人说出自己的钱被偷了。
  下车的时候,人很挤。他感觉被人紧紧地贴了一下身子。父亲再一次翻口袋的时候,发现那张百元票子又回到了他的口袋里,就是他自己的那张。他认得,皱皱巴巴的,那上面还有他的体温呢。
  望着从车上下来的一个个人,父亲看谁都不再像是小偷。
  智慧小语:这个世界上,每一颗良心都是一粒善良的种子。或许你没有财富,无法慈善,但你可以去做一粒善良的种子,把爱孕育,让爱开花。这些种子会让世界阳光明媚,花团锦簇。
    就像特蕾莎修女说的那样“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 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
 

74 救济乡里
  明末的时候,桐城地方有一个张老员外,心存慈善,喜欢施舍。有一年,遇到荒收,米价上涨,一些狡猾奸诈的商人,看到这个情形,反而把米粮囤积起来,不肯出售,于是,老百姓们没米吃,就起了大恐慌。政府官员向朝廷报告这个灾情,却一直没有得到朝廷的回复和拨粮。
  张老员外看了这个情形,很是忧急。于是,他就把家里的存米半价出售,为的是让百姓们有米吃。大家听了这个消息,当然是快乐得不得了。但是,张老员外又想到一般贫苦的人,没有钱买米,仍然在挨饿,所以,他又办了一个施粥厂,受施的人隔天领餐券,统计了人数,煮着大量的粥,按照餐券发送,一日三餐,每餐白粥一大碗,咸菜一小碟,许多人空着肚子来,吃得饱饱的回去,大家都称颂张老员外是个活菩萨。而员外却很谦虚地说:“荒年米价比较贵,半价出售是为了怕奸商乘机赚钱,害得大家没有米吃,至于施粥的费用也不多,只要大家都有饭吃,我就觉得很安慰了。”
  张老员外不断地将米半价出售,又持续地施粥给穷人,家里的钱也渐渐用完了,但是,荒收的现象不可能马上平复,因此做善事当然不能半途中止,老员外心里十分焦急,他想:“我这时候如果把救济的事业停止了,一般贫民就会有饿死的可能,那我当初的救济不就等于白费了吗?救人必须救到底,现在我还有一部分家产,我应该把这些产业变卖了,继续救济乡里才是!”想定了主意,张老员外就去和夫人商量,他的夫人也是十分贤德的,听了他的话,非常赞成,并且说:“积存产业给子孙,如果不是积德,万一子孙不成才、没出息,就算是金山银山也会用尽,如果积德给子孙,虽然没有留家产给他们,但是将来如果子孙好,还是会富裕起来的!田地房屋,就由你作主变卖,我也有许多珠宝首饰也一起卖了吧!”员外听了,一直称赞夫人。于是,两人卖了值钱的东西,继续做善事,直到饥荒的现象消除了,他们才停止。
  张老员外过世后,到了第五代子孙张英,做到了宰相的职位,张英的儿子张廷玉,也继续着父亲的职位,以后的子孙,一代一代都有官职,家中也都有产业,这些都是员外救济乡人所积的德。
  
  智慧小语:历史是一面镜子,因为好心,才能让世代的子孙享受祖先的福份,一代代都发达过好日子。好的教导是以仁心、善行以身作则,父母所积累的德行才是留给孩子可靠的财富。
    俗话讲:“留钱给子孙未必能守,留书未必会读,不如行善积德影响下代”。
    香港富商余澎年说过一句话:“把钱用来做好事比留给儿子更好,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

173三个旅人的雨中哲学
    三个旅行者同时住进了一家旅店。早上出门的时候,一个旅行者带了一把伞,另一个拿了一根拐杖,而第三个旅行者什么也没有拿。
  在他们出门不久,一场瓢泼大雨就下了起来。晚上他们归来的时候,拿伞的旅行者被淋得满身湿透,拿拐杖的旅行者则跌得浑身是伤,而第三个旅行者却安然无恙。于是前两个人很纳闷儿,问第三个旅行者:“你既没带伞,也没有拐杖,怎么会一点事儿都没有呢?”
  第三个旅行者并没有立即回答,而是问拿伞的那个旅行者:“你为什么会淋湿而没有被摔伤呢?”
  拿伞的旅行者回答说:“当大雨来到的时候,我因为有了伞,就大胆地在雨中走,却不知雨中有风,伞遮不到的地方就被淋湿了;我走在泥泞的路上,因为没有拐杖,所以走得非常仔细,专拣平稳的地方走,所以就没有摔伤。”
  然后,他又问拿拐杖的旅行者:“你为什么没有被淋湿而是摔伤了呢?”
  拿拐杖的那个人说:“当大雨来临的时候,我因为没带雨伞,所以只能找那种能躲雨的地方走,所以没有淋湿;但当我走在泥泞坎坷的路上时,我便用拐杖拄着走,却不知为什么频频跌跤。”
  第三个旅行者听完后笑笑说:“这就是为什么你们拿伞的淋湿了,拿拐杖的跌伤了,而我却安然无恙的原因。当大雨来时我在房檐下走,遇到泥泞的道路时我慢慢地过,所以我既没有淋湿也没有跌伤。”
  智慧小语:这虽然只是一个小寓言,但其中却蕴含着丰富的哲理。许多时候,我们常常因为自身所拥有的优势而忘乎所以,认为有了优势便少了忧患,却往往忽略了一个事实:因为优势,我们少了警醒和戒备,从而把优势变成了劣势。所以我们往往不是跌倒在自己的缺陷上,而是跌倒在自己的优势上。
  这就是心理学上讲的“优势效应”,常常是人们的自足和虚荣的心理在作怪。
  有些人自以为家财万贯或天资聪颖,所以忽略了后天努力的重要性,最后坐吃山空,江郎才尽,完全是被先天的优势给害了。但也有人变不利为有利,因为不够聪明所以就刻苦用功,因为身体残缺所以就升华灵魂,最终成为成功者。
所以说,“塞翁失马,福祸相依”。当我们拥有优势的时候,要学会居安思危,同时要把自己的优势给“看好”了,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使优势最大化,从而弥补弱势所造成的损失,这样才能用最高的效率取得成功。
很多时候阻碍我们前进的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

温故知新篇
73南亭北亭
  曾有相邻的两个国家,各在边境设置界亭。亭卒们也都在各自的地界种了西瓜。北边的亭卒勤劳,瓜身长势良好。南边的亭卒懒惰,瓜身又瘦又弱。
  南亭的人觉得失了面子,夜里偷偷地跑过去,把北边的瓜秧全扯断了。北亭的人次日发现后,气愤不平,便报告当地长官,说我们也过去把他们的瓜秧扯断好了。
  长官说:“他们这样做当然很卑鄙。可是,我们明明不愿他们扯断我们的瓜秧,为什么再反过去扯断人家的瓜秧?别人不对,我们再跟着学,那就太狭隘了。从今天起,每天晚上去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长得好,却一定不能让他们知道。”
  北亭的人觉得有道理,就照办了。南亭的人发现自己的瓜秧一天好似一天,而且发现是北亭的人在夜里悄悄为他们浇的,便将此事报告给自己的长官。长官听后感到十分惭愧,又十分敬佩,便将此事告诉给南国的王。南王听说后,有感于北人修睦边邻的诚心,特备重礼送北王,以示自责,也表示酬谢。结果,这一对敌国变成友好的邻邦。
  
  智慧小语:俗语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俗语也说:冤家宜解不宜结。如果你跳脱冤冤相报的恶性循环,始终以善念对待一切人事,就会明白,怎样才能具备伟大不凡的威力。

172创业难守业更难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泣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三点水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论语。卫灵公》

    孔夫子说:靠智慧得到它,不能靠仁德保持它,虽然得到了也一定会失去。靠智慧得到了,靠仁德保持了,不能用庄严的态度去治理,那老百姓也不会服从。靠智慧得到了,靠仁德保持了,又能用庄严的态度去治理,但不能用礼法去约束百姓,那还是没有达到尽善的地步。

    智慧小语:所谓“创业易,守成难”,靠智慧而得到是容易的,但要保持就很难了。一般性的保持也还可以做到,要进一步用庄严的态度去治理,用礼法去约束、指挥,使之长久,那就更难了。因为这已不是消极被动地守树,而是积极主动地建树,是以攻为守了。

    其实,不只是从政如此,诸如我们一般性地做事业、做生意,也都是这个道理。在市场经济的现代,不少人抓住了时机,又凭借这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优势,一“下海”就适逢时机,春风得意的“发了一发”赚了一把。但由于不能“仁以守之”,该刹车的时候不知道刹车,结果一夜之间又成为一无所有的群光蛋。如此等等,其实都是一个“得”与“守”,“进”与“止”的关系,想要事业长久就不能不明白“知止常盛”的道理。

温故知新篇
72拒绝奉承
   宋璟是唐朝武则天时期的著名大臣,以刚正不阿著称。
  有一天,一个人转交给宋璟一篇文章,并对他说:“写文章的人很有才学。”宋璟是一个爱才之人,马上就读起这篇文章来。开始时,他一边读一边赞叹:“不错,真是不错!应该重用。”
  可是读着读着,宋璟的眉头皱了起来。原来这个人为巴结宋璟,在文章中对他大加吹捧,这让宋璟很生气。
  后来,宋璟对送文章的人说:“这个人的文章不错,但品行不端,想靠巴结来升官,重用他对国家是绝对没有好处的。”因此就没有推荐这个人做官。
  
  智慧小语:识人难,识己更难。在称扬和赞叹面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对自己客观的认知,是一件很值得庆幸的事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