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吾心似秋月──佛心.众生心

标签:
转载 |
http://s1/middle/608c6e6dg90d01e2fc150&690
吾心似秋月
──佛心.众生心
时光易逝,转眼已到中秋,悠然令我想起了寒山子的一首诗:「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全唐诗》)
这首诗,首先让我们看到的是一轮皎洁的秋月,它映入碧绿的潭水之中,显得更加的明净、清澈,这种美是没有任何事物能够与它相比拟的,也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诗意超然,充分地描绘了秋月空灵之美。诗句巧妙地用秋月的皎洁来比喻人的心性,也就是「自心」、「自性」;这自性犹如秋月映在碧潭之中,那样清澈明净,世间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与之相比,也没有任何语言来可以将之形容。这就是禅宗所谓「心行处灭」、「言语道断」的境界──透过秋月明澈的特征,反映出深层的意境及禅境。
自心自性,其实就是佛性;「佛性」又称如来性、如来藏、觉性、法性,即佛陀之本性,或指成佛之能性、因性、种子。性者不改、不断、不变之义;佛性虽无增减,但有隐显、净染之分,隐染即生死,显净则涅盘,众生因无明所覆而不能见佛性,若透过修行则能见性而获解脱。正如《大方等大集经》卷十三说:「一切众生心本性,清净无秽如虚空……以客烦恼障覆故,是故不得于解脱。」所以,修行的目的,乃在于破除无明,令原本犹如明月一般清净的佛性得以显现。
因此,觉行圆满的佛陀便成为佛弟子们永恒仰望对象──佛陀的慈悲如明月的光辉般无远弗届,照耀古今;佛陀的智慧如明月般圆满无缺,晶莹透彻,而且佛陀伟大的人格如高悬太虚的明月,一尘不染,温润如玉。可以说,佛陀就是人类信仰中的一轮明月,安静、祥如、慈忍、善良、悲悯。
在佛教经典与佛教文学中,常常以佛性与明月相比拟。如佛性的圆满与明月的无亏;明月的恒久存在与佛性的不生不灭;月光的灵性与佛性的觉性;月光的无远弗届与佛性的普遍无缺;月光的烛幽照暗与佛性的平等无漏,等等。《大法鼓经》卷二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无量相好庄严照明,以彼性故,一切众生得般涅盘。……如云覆月,月不明净,诸烦恼藏覆如来性,性不明净,若离一切烦恼云覆,如来之性净如满月。」
正是源于佛性与月性之间本质上的相通,唐朝诗人孟浩然才有「野客云作心,高僧月为性」(《忆周秀才·素上人》)的感概。可以说,在人们的眼中,月亮不仅是远在天边的自然景象,她还承载了他们的情感、理想、意志与信念。皎月悬空,银辉万里,既是一副动人的自然画卷,更是净化心灵、升华信仰的最佳意象。月光似水,温润如玉;佛心清净,湛然如水,无论在感性上还是在灵性上,二者的关联总让人遐想无限,发思古之幽情。
首先,佛陀涅盘与圆满的明月:
佛陀相好庄严,超凡脱俗,如浩瀚夜空中的秋月,一尘不染,洁净无瑕;佛陀澍甘露法雨,灭除众生烦恼,如明月清辉遍洒,万众得益。如《长阿含经》卷二云:「尔时,五百隶车往至庵婆婆梨园,欲到佛所,下车步进,头面礼足,却坐一面。如来在座,光相独显,蔽诸大众,譬如秋月。」
《大般涅盘经》曾多次「以月喻佛」。如卷九中强调佛陀虽已入灭,但如来之性实无涅盘,就好像明月因须弥山遮盖而隐没,但月之本性并不消失。同时,经中更将佛陀从出生至入灭的过程,比作月亮从初一到十五的阶段:「如来……现始生时犹如初月,一切皆谓童子初生,行于七步如二日月。或复示现人于书堂,如三日月。示现出家如八日月。放大智慧微妙光明,能破无量众生魔众,如十五日盛满之月。或复示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以自庄严,而现涅盘喻如月蚀。」悉达多太子降生古印度迦毘罗卫国,因感悟人间生、老、病、死、苦之无常,而决意放弃宫中的荣华富贵、权势与地位,出家修道,经过多番艰苦的探索与寻求,最终证悟佛道,正如月亮经历由不圆满到圆满的阶段一样。月蚀并非月亮的消失,因此佛陀虽然示寂,但佛性常在。
在该经卷二十八与三十中,更提出了著名的「月有十一事喻如来说」,对佛陀与明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阐释,也道出了佛陀为何选择在月圆之夜涅盘的原因。经中说:
「师子吼言:『如来初生、出家、成道、转妙法轮,皆以八日,何故涅盘独十五日?』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十五日月无亏盈,诸佛如来亦复如是。入大涅盘无有亏盈,以是义故,以十五日入般涅盘。善男子,如十五日月盛满时有十一事,何等十一?一能破暗;二令众生见道非道;三令众生见道邪正;四除郁蒸得清凉乐;五能破坏荧火高心;六息一切贼盗之想;七除众生畏恶兽心;八能开敷优钵罗花;九合莲花;十引发行人进路之心;十一令诸众生乐受五欲,多获快乐。善男子,如来满月亦复如是,一者破坏无明大暗;二者演说正道邪道;三者开示生死邪睑、涅盘平正;四者令人远离贪欲瞠恚痴热;五者破坏外道无明;六者破坏烦恼结贼;七者除灭畏五盖心;八者开敷众生种善根心;九者覆盖众生五欲之心;十者发起众生进修趣向大涅盘行;十一者令诸众生乐修解脱。以是义故,于十五日入大涅盘。』」
这十一点可归结为以下几方面,即(1)去暗:明月去除自然界的黑暗;如来根治众生心中的愚痴。(2)鉴真:月光为人类辨析道路提供了方便;如来为众生学佛、修行指明了路向。(3)摧邪:皎洁明月阻截了盗贼的邪念;如来正法清除了邪魔外道。(4)鼓励:月光令人敢于在夜间赶路而无所畏惧;佛法给人战胜三毒的信心。(5)得乐:皓月当空令人心情舒畅,如来常驻世间让人法喜充满。
由于二者有如此多的共性,「以是义故,(佛)于十五日入大涅盘。」涅盘是佛教修行人精进行持所达到的最高境界,离生死痛苦之患,入解脱安稳之地。所以《大宝积经》视为「三乐」(其余二乐为「天乐」、「禅乐」)之一。「涅盘乐」是断诸惑、离生灭的究竟之乐。入涅盘是一种圆满的解脱,可以说是惑无不尽、德无不圆,正如十五的明月一样,圆满无缺,纤尘不染。所以,「涅盘」含有究竟圆满的意思。
其次,菩萨悲愿与月光遍照
菩萨是以智上求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梵行,于未来成就佛果者,自利利他,福慧双修。虽然在觉行上不如佛陀圆满,但悲心广大,勇猛精进,且平易近人,深得众生敬仰,往往被比作温和平易的明月。《佛说罗摩伽经》卷中云:「(菩萨)于念念中,庄严教化一切众生,成就满足智慧性海,除灭无明迷惑颠倒,普施净慧,犹如秋月。菩萨住世,遍照三界,不着众相,消除热恼,示现三世,自在神通,运载众生,开示正道,出生三世圆满,清净一切音声,充溢十方一切法界。」
佛教中以「月」名菩萨亦是一种普遍现象,如《法华经》卷一有「月光菩萨」、「满月菩萨」、「宝月菩萨」;《悲华经》卷七有「无垢月菩萨」;《药师琉璃本愿功德经》有「月光菩萨」(又称月净菩萨、月光遍照菩萨。与日光菩萨同为药师如来之胁侍);《华严经》卷一有「大光海月菩萨」、「德宝胜月菩萨」、「解脱月菩萨」。《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卷一有「大月菩萨」、「善月菩萨」、「月功德菩萨」、「宝月菩萨」、「月光普照菩萨」、「法无垢月菩萨」、「月普照菩萨」、「月名称菩萨」、「放月光明菩萨」、「满月菩萨」等等。而在三十三观音画像中,水月观音更是表达了一种丰富深刻的哲理。
此外,在《除盖障菩萨所问经》中,曾以地、水、火、莲花、月等比喻菩萨的十种「善法」。「善法」指合乎于佛教伦理的道理、原则,如五戒、十善、三学、六度等。佛教强调,五戒、十善是世间善法,三学、六度为出世间善法。
该经认为,菩萨尘缘净尽,体性圆明,慧光普照,有情归仰,如月天子,离诸翳染,圆明朗彻,光照一切,功德无边。卷八云:「菩萨若修十种法者即得如月,何等为十?所谓一者,令诸有情皆生欢喜;二者,众所乐见;三者,善法增长;四者,恶法损减;五者,咸皆称赞;六者,体相清净;七者,乘最上乘;八者,常自庄严;九者,游戏法乐;十者,具大神通威德。」
又在《文殊师利问菩提经》中,文殊菩萨也曾以菩萨四心喻月之四相。该经卷一云:「诸菩萨有四心,能摄因、能摄果。何等为四?一者初发心,二者行道心,三者不退转心,四者一生补处心。初发心,为行道心作因缘;行道心,为不退转心作因缘;不退转心,为一生补处心作因缘。……初发心如月新生,行道心如月五日,不退转心如月十日,一生补处心如月十四日,如来智慧如月十五日。」
该经强调,菩萨虽具智慧,然惑业尚未尽断,故未圆满,如白月之生长。而佛陀三惑净尽,众德悉备,如月圆之皎洁晶莹、清澈灵动。当然,不论是新月、半月、圆月,月性之高洁、超越,月光之普照、无漏是根本无二的,正如《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二所云:「佛与菩萨功德有差,法身无别。何以故?如来功德一切圆满,尽于十方,遍众生界,清净离垢,障碍永无;菩萨之身,功德未满,有余障故。譬如初月十五日,月亏盈有异,月性无差。此等诸身皆悉坚固,犹如金刚不可破坏。」
而于《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经中,亦指出月亮与清净佛心的关联;月之圆缺只是表相,其本性湛然不动。从月亮的比喻中,我们可以体会「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实为大乘菩萨道的精神:
1.明月本身就是自觉。
2.月光的普照,众生的受益,就是觉他。
3.明月本性的皎洁、真空、常在,就是觉行圆满。
唐朝诗人李白《把酒问月》诗云:「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确,明月千古有,代代人不同。沧海桑田,物换星移,如水的月光却依然滋润着人类的心灵。
二千五百多年前十二月初八夜晚,在尼连禅河畔的毕钵罗树下,当悉达多太子夜睹明星,觉悟了宇宙人生的真实,从金刚座起身后,一轮明月从始高高升起,照耀着所有行者的修行之路。古今多少事,如云烟聚散,缈无影踪,而这轮明月却依旧熠熠生辉,圆润无穷。正如《大般泥洹经》卷三中,佛陀所说:「我所说法,譬如秋月盛满之时,离淫怒痴,无诸障蔽,亦无隐秘。」正觉、圆满、永恒、无尽的佛光,恰如皎洁、温柔、清净、无我的明月,地久天长,无远弗届,无幽不烛,无论在何时、无论在何处,都照亮着每一个有情生命的道路,给人们带来温暖、带来幸福、带来希望。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浮云任来去,明月在天心」;际此中秋佳节,月满团圆,但愿有情人、有缘人皆能共聚一堂,普茶赏月,藉境观心,透悟生命清净明澈、犹如明月的本质。
~普茶原为佛教丛林传统;普者,普遍周详之意,虽然只有一盏茶,然而上奉十方诸佛,中供诸贤圣,下及六道品,如大雷音,如大云雨,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莫不沾染茶露,生欢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