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后重建手册》——晒晒我们的新书

标签:
杂谈 |
地震灾后家园重建手册》前言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没有几天,四川辞书出版社社长雷华就派员向笔者所在的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约写《地震灾后重建手册》。他说,关于地震本身的书各出版社都在组织出版,他们不赶这个热闹。因为要出一部有一定水准的书,是需要时间的。根据出版的科学规律,这样的书出来,应是地震灾后重建的时候了。这是十分有远见的。
抗震救灾工作需要我们,我们义不容辞。我们立即组织专家编写。最初,由原重庆市地震台台长、著名地震专家、《废墟的呼唤》作者李盛祥熬了七天七夜,写出了两三万字的稿子。这是一篇质量很高,也很“科普”的文章。但是,我们感到仅从地震一个视角来编写这部书还不够,必需从多学科的角度来探讨地震灾后重建的问题。正好,我们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是个各类专家营集的协会,有综合优势。于是,我们约请了著名建筑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王道义,著名地质学家、科普专家刘兴诗教授及两个年青的学者参加到这部书的创作队伍中来,共同编撰这部书。
这一批专家,都是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到重灾区去考察过的。王道义高工,曾参加“四川倒塌房屋成因专家鉴定组”,鉴定过聚源中学等许多处著名的房屋坍塌造成大量死亡的案例,刘兴诗教授几次进极震区龙门山考察,为景区提出重建的意见,笔者和董晶走遍了龙门山中段、北段,以及这次地震灾情不太重的龙门山南段灾区,写出了大量考察报告。
由于这批专家掌握了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有关灾区地质地貌、受灾情况和震后建筑物倒塌成因方面的第一手资料,一致认为,地震灾后重建除了考虑选址等因素外,重点应该放在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上。笔者曾在重灾区的崇州街子镇考察,镇上建筑质量较好,除了一座古塔坍塌以外,其他房屋没有一座完全坍塌的,但镇外的农房则全部坍塌。我们在都江堰二王庙及灵岩寺考察时也看到,二王庙中古建筑经过现代砖混改造的房屋坍塌严重,而附近至灵岩寺沿线穿斗结构的中式房屋却很少坍塌。
同时,我们也一致认为,本书的重点应放在分散的农户自建房上。因为城镇的抗震房有专业人员设计,有许多规范所循,而自建房则遇到的问题较多,需要科普读物的指导。
在这些共同认识的基础上,本书专家组的成员本着为灾区民众服务,为灾区重建负责的宗旨,群策群力,与四川辞书出版社的编辑一起,通过一个多月日夜奋战,完成了本书的编撰工作。希望这部手册,能对灾区重建工作发挥一点作用,余愿足矣!
撰稿:王道义 李盛祥 刘兴诗 董仁威 董晶 王莹
前言(董仁威)
第一章 地震对房屋的破坏作用(李盛祥)
第二章 地震震后家园重建刍议
第三章 国内外灾后重建经验借鉴(李盛祥 董仁威)
第一节
第五章 重建规划(李盛祥、王道义、董晶)
第六章 重建与民族文化保护(董仁威、董晶)
第七章 农户重建(王道义、王瑩)
第二节 类型选择
第三节 农房的平面和立面设计
第四节 确定建筑高度的主要因素
第八章 地基与基础(王道义)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九章 墙体砌筑工程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十章 楼板、地面与屋顶(王道义)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十一章 农房设计安全及卫生措施(王道义 李盛祥 董晶 董仁威)
第十二章 优秀农房设计图(王道义 王莹)
附录: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
国务院关于支持汶川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