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单元教学整体性原则的运用
曾店镇中 袁新明
新编初中语文教材在结构形式上与旧教材的显著区别是体现了以单元为基本教学结构的整体性原则。如何体现单元教学的整体性呢?下面仅就我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于知识序列的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
新编初中语文教材虽然以单元为基本教学单位,每个单元突出二、三个知识点,与其相邻的单元比较,好象是一个独立的整体。但如果站在初中整套语文教材的高度去看,就可以发现这六本书四十八个单元以及汉语知识,古代诗词等教学内容并不是互不相联的拼凑体,而是经过编者精心编排的由各种不同文体课文、各种文体知识.、写作训练、听说训练应用文练习等由浅入深排列的知识面组成的教学整体。如以记叙文与记叙文文体知识这个知识面为例:第一册安排了三个重点单元的记叙文,即第一、三、五单元,第二册也安排了一、三两个单元的记叙文。编排在这些单元后的记叙文、知识短文分别为“记叙的要素",“记叙的顺序",“观察的记叙",“记叙的中心和材料”,“记叙的详略",这些课文和知识短文形成
一个知识系列,来突出一年级以记叙文为主这个教学重点。到了二、三年级则分别安排了说明文、议论文重点单元及其文体知识,各种文体的教材和各种语文知识不仅有重点地分布在各年级,而且有计划地分布在整套教材中。它们编排的顺序是内容由浅人深,文体由易到难,
目的是让学生循序渐进的系统学习新知识,对各方面的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因此,要想达到此目的,教师在单元教学之前必须手头准备整套初中教材,明确本单元知识在整体知识中的地位,把它作为知识序列中的一环看待,这样才不会把本来系统性很强的知识教得支离破碎,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纵横联系的能力。如在教学初中第四册第一单元时,我和同学们一起四顾了我们以前学习了哪几个单元的散文。通过回忆,同学们知道,第一册第三单元有一组写景抒情的散文,第二册第四单元有一组叙事抒情的散文。然后,再告诉大家本单元是一组借物抒情的散文。同时,要学生们回忆一下,前两单元的散文有什么特点?再告诉同学们:学习本单元的课文时,前两单元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又有什么共同点?这样,不仅使同学们理解本单元在整个初中学段散文中的地位,而且了解了本单元与其它散文单元的联系和区别。有时为了突出散文的整体性,我常常把同册课文中同一文体的两个单元编在一起教学,如第四册第一、二单元散文,第二五单元的说明文,第六、八单元的文言文。这样整体性更强,印象更深,学得的知识更系统,更扎实。
二、从单元整体出发设计教学方案
既然新教材把一个单元作为一个基本教学单位,那就是说,在教学设计上不能像以前一样以单篇教材为基本单位设计教案,而应把一个单元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这种整体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确定单元的教学要求和教学重难点。
即每个单元有一个总的目标要求和重点,这个教学要求一般就是教材上的单元要求,当然,也可根据教学实际补充或调整。重难点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知识水平确定的。如第一册第二单元我确定的教学要求是(1)理解记叙的顺序(2)掌握中心思想(3)体会重点词语的运用;教学重点是理解记叙的顺序;教学难点是掌握中心思。
2、规划单元教学设想。如每个单元都有讲读、课内自读、课外自读三类课文,有作文训练(或听说训练),有知识短文或应用文练习。对于这些教学内容各用多少教学时间,各采用什么教学方法,进行何种训练事先应有个通盘考虑,把考虑的结果写出来便是教学设想。如五册第二单元的教学设想是:讲读课(两课时),牵着学生走:以写为主,适当串讲;借助工具,抓住典型文段,讲清阅读议论文的方法,运用论点和论据的知识阅读议论文。课内自读课(一教时),指着学生走;分类阅读,“分层提示,学生为主,自己思考、解答,教师补充、总结。课外自读课与单元总结(一教时),看着学生走,以训练为主,举一反三,体现单元总要求和整体性。作文训练(一教时):训练结构思路,从事实中提炼论点,再根据论点找相应的论据,列出作文提纲。
3、安排单元教学程序。
单元教学的程序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单元总预习(课前进行)。一般两课时,:老师布置预习提纲,学生预习。预习内容一般包括通读教材,了解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和文体知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