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记忆》《人·漫话生命》张福生(1235)

分类: 科技 |


关于人性,《三字经》中讲人“性本善”,这是孔孟的观点,而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性者伪也。”西方基督教认为,人有“原罪”,故有人性恶之说。善恶争论各持一端。有人认为,“人”其实是“人之初,本无性”,随着后天的生长发育,教育塑造,人才形成“善”“恶”观念,这种善与恶产生自人的本身,深深隐藏在人的本性里。
物种基因学研究证明,人与黑猩猩的基因98.87%相同,其差别远小于黑猩猩与其它灵长目的差异。这进一步证实了达尔文与赫胥利的“人猿同祖论”,证明了人与其它猿类的主要差别不在于结构和基因,而在于社会生活与行为,人性的文明中也必然保留着兽性的潜意识。所以,在一个人身上根本找不到一个单一、同质的“性本善”或“性本恶”。善恶就在一念之间,世间人根本无纯善、纯恶,纯善的人活不了,纯恶的人别人容不了你,所以制定法律制度,惩恶扬善。
人之为人的特性就在于他的本性的丰富性、多样性、多层性和微妙性,这才构成人类世界的绚丽多彩。人之所谓“善”,是压制人的本能,即多替别人着想,这是人能做到而动物不可能有的。所谓人和动物不同之处是本能的压抑。《准南子》指出:“节欲之本,在于反性。”
人性中“善”与“恶”是钱币之一体两面,人既善亦恶,亦好亦坏。古往今来,引起无数哲人、学者对人的褒贬。
西方哲人惊叹:人啊,一半是野善,一半是天使。此言直指人心,因为心是变化之源,貌随心变,天使和野兽都是人变的,当人心理充善时,人变天使,当人心里充恶时,人变野兽。
法国思想家、文学家罗曼·罗兰对善、对人性探讨深入,富有人情味。他曾说过:“善和恶是一块钱币的正反面。”;“不要希望人们一点也不虚伪。你只希望人们在虚伪中仍不忘善意,并且人们能在该诚恳的时候诚恳这就够了。”;“不要对人类失望!我们生来就是这个样子。有好处,也有缺点;有可爱的地方,也有令人失望的地方,能承认这些,我们才可以用宽容的态度来对待人生。”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人性的评价更一针见血:“如果人没有美德,人就成了动物中最邪恶、最残暴、色欲和食欲最大的动物。”;“人在最完美的时候是动物中的佼佼者。但是,当他与法律和正义隔绝以后,他便是动物中最坏的东西。”
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用诗语言这样赞美人类自身:“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圣经》诗篇的作者也称人类“比天使稍差一点”。
我国古代学者荀子曾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人之性善性恶的争论,无论那派意见均承认,“人性”是可塑造、可改变的,如孔夫子所言:“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性的善恶,是上苍的平衡智慧,一方面要生存,另一方面要抑制。一物降一物,人有不同于动物之处的良知和理性,可以抑制恶。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也说,一个人,既是人性的,也是兽性的;既是强大的,也是软弱的;既是想完善的,又是害怕完善的。一句话,我们谁都常常是一个“动物世界”,这一点也不怪异。就像恩格斯指出的:“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多些或少些,在于人性和兽性程度上的差异。”
佛教《大乘起信论》认为,人们的精神世界生来就具有善恶两个方面,前者就是众生所秉有的“佛”性,后者即情欲烦恼。善来自人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对超凡入圣的向往,恶来自人的占有欲。无论是善还是恶,都是人们的需求,深深根植于人性之中。人要生存,就有欲望,就有占有欲,这本无可非议,然而这种占有欲望如果不合情、不合理、不合法,一味膨胀,就成了恶。要知道,人毕竟不同于一般的动物,是宇宙中唯一需要对自身的生存价值进行思考、探究乃至评价的高等动物,这种对价值的追求就超越了人类自身的物质范畴,就形成了善。在人的意识里,在人类社会中,善与恶的斗争至今看不到停止的征象,但总是正义战胜邪恶,文明战胜陈腐。为使人类社会能永远迈向光明之途,就要用法律、制度、道德、宗教,以及各种制衡力量,教化众生,修心养性,遏制欲望(度),止恶向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当心灵天秤平衡时,人类就表现出是非分明,善恶清楚,充满爱心,就会制止心灵魔鬼的出现。人性的不断丰满,意味着人类不断弃恶从善的净化过程。
作者简介:
张福生,男,汉族,1943年2月生于陕西省三原县,祖籍山西省临猗县北辛乡张家坡。1969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原西安医学院)医疗系,分配到陕西省柞水县红岩寺地段医院从事医疗工作。1988年调回三原县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职称,曾先后担任医务科科长、业务副院长职务,2003年退休。医学知识和技能全面,业余兴趣广泛,涉猎哲学、文化、宗教、心理学、生命科学等领域。2012年4月,张福生著书《人·漫话生命》,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