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恩寺,明,四川省平武县,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报恩寺在平武县城东,出汽车站右拐不到5分钟就看到寺前广场。过去这里是菜地,周围应也未建房,如今成了热闹场所,有事没事的人都在这里溜达。经幢边坐满居民,偶有娱乐运动的人,把栏杆当成了挂衣服和包包的地方。
三门的台基用挡板封住,以为又是一处正在维修谢绝参观的地方。询问后才知为了杜绝居民上台基玩耍。寺院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教学科研基地,难道是因为这里距离九寨沟近,教研、旅游两不误?
寺院建于明正统五年(1440),历七年告成,寺内大雄宝殿后立有两碑,《敕修大报恩寺碑铭》(1446)云“殿宇深峻,阶墀轩敞,殿之前则有天王殿、三桥、三门、二狮、二幢、钟楼,而极其华美,殿之后则有七佛楼、二亭、戒台、龙神祖师之堂,而极其壮丽,殿之东西峙以大悲殿、轮藏殿,而翼以廊庑,楼之后则环以方丈、僧寮、斋厨、库舍,悉完整清洁,其妆塑点染,雕琢藻绘,黝垩丹漆,金碧琉璃,争光照耀,炳焕夺目,盖巍巍乎其不可及也。”
参照这段文字,现在万佛阁之后就是大街了,估计那些方丈僧寮之属已经消失。寺院保安的大叔说,以前寺后街上全是庙子,我看到街名叫武庙,但听来的意思倒应该是五庙了。寺后原有小学,是过去的昭忠祠,现在还剩一堂及四株古柏。地震后的文物维修,捎带把这里也整理了,新建了祠堂,尚未开张。现在文物维修招标,都是全国各地的施工队伍,会不会修完后带来了一点异地的风格呢?
报恩寺建筑、陈设基本完整,两侧廊庑的壁画已全毁。在寺外往后边走地势明显升高,入寺内转了大半天,却无此感觉。维修时刷红了柱子和门窗,总觉色彩不太协调。建寺的王玺是土官,听本地人讲,在土官中王家排在第三,也有说排第二,倒是他家的东西留了下来。据说整个寺院都是楠木修成,引来了动歪主意的人,光绪二十年和二十一年(1985),府、县正堂各自刊石告示保护古寺。看来我国盗卖古建由来已久啊。

春节前,寺前广场在做彩灯,天气也不好,阴沉沉

北边的这座经幢刻的是藏文,看过介绍说报恩寺是汉地样式的藏传佛教寺院

三门前,门外间有金刚神像两尊,内间有明王神像两尊,像是震后维修重绘了颜色

注意到台阶下的小石兽了,进门后才知道三桥前都是

听导游说这块匾是杨升庵手书

拽住匾额的武士,不知道拽的绳子或铁索是不是另有实物

三门两侧的八字墙,南边墙内是轮藏殿

八字墙

天王殿和三桥,听说这一进建筑修得最精致,后来缺钱了,建得就马虎一些了

匾额

门内屋架

其中一尊天王

三桥的栏板

北边的钟楼,南边是后来迁建过来的王玺公衙,当时不知就在这里,转完后也忘记这事了

钟楼底层

大雄宝殿,这块地方还宽敞,但树木遮得比较厉害,而万佛阁前则觉太狭窄了

从背面看大雄宝殿,底层加深了一间,内部塑有三大士

台基

前檐下的木雕

楼层转角,上面刻了小人,之前并不知,当场也不知,回来看介绍说这是古例,才翻看照片找小人
背面
内部一间的天花
三世佛之一
当今皇帝万万岁,其左不知是否是木鱼
当初的地面,如今围起来不让游客踩踏,想着即使古代,也不会随意让人去踩踏吧
两山是十二圆觉和二十四诸天的壁画,报恩寺的壁画损毁比较严重
三世佛背面三大士塑像中的童子,是否是善财
俗称四不挨的斜廊,连接起大雄宝殿和两侧廊庑
北侧的大悲殿
楼层斗栱
底层后檐,看上去有些木料已经更换了
栱眼壁的彩绘花草
内部屋架
殿内供奉的千手观音,两山有妙善出家故事的壁塑
轮藏殿侧面
前檐
楼层转角
内部屋架
华严藏,至今仍可推动
华严藏局部
碑亭
北侧碑亭,内为“奉圣旨既是土官不为例准他这遭”,碑阴为《敕修大报恩寺碑铭》
南侧碑亭,内为“敕赐古刹道场额名壹拾肆处”,碑阴为《敕修大报恩寺记》
碑亭楼层斗栱
北侧碑亭内部
万佛阁,楼上已不允登临
侧影
平坐
同上(背面)
上檐转角
上檐戗脊
吻兽
内部屋架,塑像似乎是佛祖说法
内柱
万佛阁的天花保存很好
佛祖左右各五位弟子,佛前侍立好象是王氏父子
后壁有菩萨像,保存状态也优于大雄宝殿
文革后重新公布的第一批省保单位,报恩寺里包含了镇羌门及城墙、王玺公衙和昭忠祠,大致将县城遗留的古迹都囊括进来。除了公衙迁建到寺内被我忽略外,又去了寺后的昭忠祠,建于明代,大堂前的四株古柏倒是不错,祠为龙州宣抚司使薛氏所建。山上宿舍楼后还有一座《祐圣宫记》碑,可能建于明宣德九年(1434),碑上部刻当年的皇帝敕命,陞龙州为龙州宣抚司,命薛忠义为之。宫已无存,比较可惜。
龙州城墙也为薛忠义所筑,建于宣德五年(1430),时为知州。城高一丈八尺,周九里三分,门四道,东迎辉,南清平,西通远,北拱宸,东关设迎恩楼,西关设镇羌楼。今存西门及西、南、北残墙1840米。在报恩寺工作人员的指点下,找到西门和南边一段,现已维修,不太能看出原貌,西门外的居民说老城墙被包在新砖里面了,维修前也是断断续续,现在能看到露出来黑色的便是。南边段落在医院附近,城墙的文保碑和简介就刊在这里,远远看见一处象是墩台,七拐八绕竟找不到接近的道路,也许舍近而求远,本就不是明智的选择。
如今能看看的还是西门,大致为原貌,城门外有砖雕的仿木斗栱和屋檐,象征性地装饰一下门洞上方。城楼应是新建,远观还好。一直不赞成恢复城楼,钱花了,又没实质性用途,成了粉饰太平的工具。

昭忠祠前的古柏

维修后的昭忠祠,室内堆满木材,象是更换下来的,不知是这里的还是报恩寺的
《祐圣宫记》碑,碑后平房是小朋友学习绘画的地方
上部为敕命,边缘刻了鹤、龙、云等纹饰
通远门,省保名录上称为镇羌门

从城内向外看
城门洞
从城外看,门洞上的仿木装饰
西门外的一段城墙,维修得太新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