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庙全貌,清,四川省资中县
武庙是和文庙捆绑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与文庙隔条状元街,其南端修建了小广场,名武庙广场。
建筑群落位于重龙山下,国保碑就立在上山的大路边,不远又有东岳庙,仅余大门和戏楼。武庙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补修,同治四年(1865)、十三年(1874)两度扩建。前部分如照壁、月池、七星门已毁,现为恢复重建的,但七星门两侧的门又是原物,类似文庙灵星门的格局。门后为朝贡殿,再后为崇宁殿,重檐歇山座于素面台基上。两侧有钟鼓楼和厢房。武庙未对外开放,但到此院坝是可以自由出入的,文管所就在这里办公,会举办一些活动,我造访时布置有摄影展,许多市民前来参观。
崇宁殿两侧也是小斜廊与两厢相接。其左右檐下堆放着古典家具之类,前用档板封闭,里面栓着狗,未靠前窥看。殿东侧砌高墙,辟一门,内院为武星殿,曾用于文物展览,但现在没开放。西侧转弯又一院子,为办公场所,里面可能有通向三义祠的廊道,红色高墙之间有两座厅堂。
朝贡殿
同上

钟楼
鼓楼
崇宁殿
同上

同上
崇宁殿东侧连武星殿院墙
崇宁殿东侧一隅
冒出院坝西墙的三义祠封火墙
三义祠和崇宁殿
武庙俯瞰
绕到庙后田地里,画面左边即是武星殿
崇宁殿和钟楼
永庆寺位于重龙山上,明嘉靖《四川总志》有载,与迁建过来的禹王宫木牌坊及寺后的“玉虚宫”石牌坊共同入围四川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寺院始建于唐宋,明洪武十四年(1381)、嘉靖三十八年(1559)两次重修,清康熙(1662-1722)、嘉庆(1796-1820)年间改修。
寺院由山门石牌坊、天王殿、藏经楼、圆通殿、天池、大雄宝殿、配殿、厢房组成,至于水阁凉亭,绕寺一周也未见,不知隐藏在哪里。山门石牌坊因破败已重建,正面刻“重龙古迹”,背面刻“西蜀名刹”,乍看以为原物,大概日晒雨淋缘故,再细看雕刻,就不能不起疑心了。
山门石牌坊已经依原样重建,门前设两经幢、两旗杆,原坊建于清嘉庆六年(1801)
山门两侧墙上,正面各嵌四块石刻,背面各嵌一块,应是介绍所云1970年代搬迁至此的谷田坝螺蛳坟石刻
山门后为天王殿,题匾署宽霖,莫非就是成都文殊院的方丈,这块匾将来也是文物了,木牌坊即紧贴建于殿前
其后为藏经楼,即来鹤亭,始建于宋,清康熙时重建,庄重典雅,颇为喜人
亭内柱础也古朴
圆通殿涂得通红,未拍照,殿左前有清光绪癸巳(1893)知州、贵筑高培谷题《来鹤园记》,高又题有“古北岩”三字,其德政坊在谷田坝,与前之螺蛳坟石刻来自一地
大雄宝殿前有穿堂,与圆通殿之间为天池,明嘉靖《四川总志》有载,或许这就是把重龙山括入城内的缘故吧
寺后有内城墙,城墙外山崖上有经幢一座,不知何故置于此地
禹王宫木牌坊原在城内大东街,本是禹王宫[建于明嘉靖六年(1527)]的大门,1968年迁于永庆寺内,紧贴天王殿而建。牌坊所建年代不详,简介只云1911年辛亥革命期间,同盟会员曾举行起义,将川汉铁路督办大臣端方杀死于此坊附近的天上宫内。

“玉虚宫”石牌坊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位于永庆寺后内城墙之外的山坡上,如今坊侧建有罗汉堂。“玉虚宫”三字明显系改刻的,不知是旧物利用还是当年刻错了字,又或许更改了宫名,如今也不得而知了。石牌坊风化严重,刻有龙凤、仙鹤、团花、浮云、人物等。背面两次间刻有文字,一侧刻有主持、荣昌石匠、木匠等人名,以雷王两姓为多。另一侧刻有“生员眭升仝/父典膳眭廷才/叔佥事眭明才/兄生员眭谦/弟眭颐/侄官寿、任寿/立/明嘉靖巳未十二月吉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