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龙山摩崖造像,唐、五代、宋,四川省资中县,四川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
造像位于重龙山半山,分两处,共157龛1650尊,其中君子泉115龛,古北岩42龛。以天王像最多,占十五分之一,还有四川地区常见的千手观音、西方净土变等,以及较少见的维摩诘经变。
胡文和《四川道教、佛教石窟艺术》(后文皆摘录此书)根据《金石苑》引录的《重修北岩院记》[邵度,唐咸通十二年(871年),清存,今佚]云,寺院始建于唐建中四年(783),会昌五年(845)灭佛,寺院被拆毁,咸通七年(866)邵度任资州刺史,募资营建,至咸通十二年,建“僧房门屋总二十三间”,“依崇崖镌众像总一百三所”。现存造像记最早至大中八年(854),所敬造为地藏菩萨一身,迟至广政二十一年(958),所敬造为释迦牟尼佛并部众。重妆记则有大中祥符二年(1009)和三年。
古北岩在高处,造像区前曾建有栈道供参观,现已封闭,估计年久失修,此处未得游览。有说法因人为破坏和泉水浸渗影响,造像保存不佳,风化严重。栈道两边还有数龛,残留部分仍可想见当年的精美。栈道下有两处大字,一为“唤鱼池”,相传为东坡手迹,但字是1928年重刻的。一为“古北岩”,是清光绪八年(1882)知州贵筑高培谷题、中书舍人修文袁思韠书。高培谷有德政坊在北门外谷田坝。





君子泉在古北岩的下方,建铁栏围护,拍照不太方便。岩下有泉池,最左为释迦牟尼立像,北宋,龛高7.05米,像高5.35米,右手施说法印。比较奇怪,这里连省保碑的区域也用细网格的铁栏围着,却允许信徒在香烛之外燃放鞭炮和纸钱,距离如此近,灰飞烟灭之后,对造像影响又几何?




中段造像多是小龛,有些在低处,又被上层岩石遮挡,需弯腰蹲下才能看清。有西方净土变、维摩诘经变、三世佛、药师佛、观世音、地藏菩萨、毗沙门天王、老君等。




重龙山的天王像之多,也超出了想象,比较著名的是88号龛,高2.88米,天王头戴胄,身著两当甲,头顶上方悬七宝盖,足下有二夜叉作托脚状,二者之间又露一夜叉头部。







信徒最为顶礼膜拜的可能就是千手观音了。龛高3.9米,观音呈善跏趺坐姿,面部和上身部分经后人修补,三十二臂作辐条形排列,各执法器,据说是四川中晚唐同类作品中保存最完好的。椭圆形举身光中排列三圈手掌,左右壁雕刻千手观音部众。此龛左壁较右壁保存好些,一些精巧的小像值得细味。




千手观音旁有大龛,刻释迦三尊。龛高3.2米,宽3.62米,深2米。龛内摆了许多供奉的佛和菩萨像,加之红布覆盖在主尊上,令人抓狂。释迦佛趺坐于莲台上,文殊菩萨头像全毁,普贤菩萨头像上部被毁,壁上刻天龙八部。龛外的力士、右壁的菩萨更易摄入影中。




此外还有维摩诘经变,大小造像60尊。曾在敦煌壁画的图册中看过,又在云冈远远瞧见石刻版,如今近距离欣赏,颇觉希奇。此龛大概是问疾一幕,与维摩诘对坐者当为文殊师利,维摩诘右手执麈尾,过去一直以为是把扇子。此龛左有绍兴己卯(1159)王槐、王正升等饭于此的题记。



西方净土变的题材颇为常见,感觉重龙山的这龛布局过于规整。正壁最下层立姿菩萨,左右各十尊,靠内的四尊似乎手执仪仗一类的器具,菩萨之外又刻力士。第二层刻坐姿菩萨二至四排。西方三圣之间的菩萨皆坐于莲台上,两壁也刻莲台上坐姿菩萨,各七排。两塔和两幢略存形状,天宫楼阁仅刻出屋檐,空中似乎刻有云团中诸佛。龛外小方格内,左侧皆两小像,似乎一为供养人,一为佛或菩萨。右侧则似为一供养人配一法物,有佛堂、经幢等。龛左有南宋游记题刻。




另一龛净土变刻有六座佛殿,四柱间趺坐三佛像。下部岩石应是崩塌了。

重龙山造像初视觉数量不多,大型龛较少,保存状况也堪忧,细细看下来,始知各有各的精彩,无论多么壮观华美的石窟寺,也无法替代乡土小庙对本地人的心灵抚慰,何况艺术的创作,总在不经意间散发出别样的光辉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