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高处可以看到主寺大致的平面结构
德格八邦圣教法轮寺是四川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藏语名土登青可岭。13世纪中叶就在八邦岗上建有寺院,后毁于火灾。1727年,28岁的八世司徒活佛曲结迥乃在第十二代德格土司登巴泽仁的支持下重建了八邦寺,历两年建成主寺卓拉康和25间僧舍,之后陆续扩建,始成今日规模。
民改时八邦寺作为保留寺院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但文革时仍受到冲击,损坏了一些殿堂、陈设和经板,80年代后逐步恢复,由神奇画师通拉泽翁大师主持重绘了大殿壁画,前两年又重置金顶。据四川省文物局网站的资料,寺院保存的古建筑有集会大殿、印经院、金塔殿、时轮佛殿、新佛殿、司徒活佛修行坐静堂及部分僧舍。对修行佛法起重要作用的佛学院和闭关中心也是80年代重建的,保持着传统的风貌。
寺藏文物,据民改时的统计包括:大像镀金菩萨7尊、大小红黄铜菩萨9835尊、唐卡10150幅、经书32400余部、经板129845块、其他宗教佛具3000余套,另有历代诏书、印章等。
1、主寺卓拉康
1727年创建,1729年建成。主寺由三个天井组成,第一个天井就是大殿所在。大殿中间的柱子比四周的长很多,撑起高大的空间,四周则形成二楼的回廊,回廊四壁都是绘画,远看似乎是历代司徒活佛的画像。回廊向内悬挂着数十幅唐卡,可能就是40年代通拉泽翁与同门师兄索郎尼玛共同绘制的噶举金鬘。八邦寺是我国唐卡绘画的三个传承地之一,正在编撰的《中国唐卡艺术集成》就列有八邦卷。我们在寺里看见唐卡的机会并不多,除大殿外,只在恩根活佛的居室看见数幅,年代已经久远。喇嘛没有带我们去大殿之后的强巴佛殿,不知是不对外开放,还是我们没有要求。
从第一个天井上楼转弯,就是活佛居室和专修房,面向的即是第二个天井。这里的房间都采用道孚至德格地区常见的崩空结构,据说主寺的房间有百余间,也有介绍说近40间。活佛居室都是套间,外面有走廊,面对小天井,环境十分幽静。在钦哲活佛居室外的走廊上,看见门两侧的木板画,左右各三幅,右面绘的寺院,我认出布达拉宫和雍布拉康,第三幅很熟悉却说不上名字,送我们的喇嘛,他应该是照顾活佛的侍者,很纯真的笑容,告诉我这画的来历,但我一直无法与记忆中的词语联系起来,只知道应该是西藏颇为偏远地区的一座寺院,建有九层塔——与米拉日巴有关的经典建筑。回来查资料才知是洛扎县的色喀古托寺,米拉日巴是噶玛噶举派的开创祖师,八邦寺作为该派的两大圣地,将尊者创建的寺院绘制在木板上也就十分自然了。
第三个天井就是客房所在,这里的外墙已不象主寺那样涂成绛红色。因为不重要,客房走廊木柱上的图案反而没有重新绘制,保留着班驳的色彩。

八邦岗上的卓拉康,被称为康巴建筑的典范之作
从山间回望主寺
大殿所在的天井,当时正好下课,小喇嘛们在玩耍,很热闹

大殿门廊壁画——六道轮回图
北方多闻天王
东方持国天王
南方增长天王
西方广目天王,据说大殿门饰的制作工艺已经失传
四大天王壁画上方的装饰图案

大殿内司徒活佛的红宝座
主寺楼上的玛哈嘎拉专修房大门,没好意思拍摄活佛的居室
大殿二楼的排窗
主寺屋顶
客房走廊
靠近客房一面的排窗
窗上的装饰画
2、不知名的佛殿
其实我问过小喇嘛,他也告诉了我,用的藏语,我没有记住,只记得是两个字的发音。这座佛殿的左侧和前面都有装饰了边玛墙的房子,应该有其来历。前面那座可能是灵塔殿,我一直以为是拆除了老建筑重修,但现在不敢这么说了,因为没有进到正在建设的房子里亲眼见证,或许只是在古建筑外加盖了一圈呢?这是我美好的愿望,真怕这样的老建筑陆续被拆掉。
某座佛殿
3、印经院
名正法宝库,九世司徒活佛创建,十一世司徒活佛扩建,有经堂和经板库房。曾藏有12多万块经板,文革时损毁4万多块,现存7万多块。看过一篇国家图书馆工作人员写的文章,讲述建国初期图书馆委托几位藏学家赴德格印刷书籍,便是跋山涉水来到八邦寺,如今已是国图的重要收藏。但我怀疑文章混淆了八邦寺和更庆寺,在四川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的说明中,也将德格印经院说成了八邦寺的印经院。也难怪,德格印经院的创建和发展都与八世司徒活佛密切相关,来德格印书,综合了两座寺院的收藏也不希奇。我们到的时间不凑巧,经堂没开,二楼收藏八世司徒活佛时期经板的库房也没开。
遥望印经院
印经院内景
一楼的经板库房
老人正在印刷经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