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发售=大小非变新股发行
(2008-08-20 08:20:59)
标签:
身边的奥运股票 |
分类: 股市评论 |
二次发售的政策已经推出,这个政策很值得市场人士深度研究。这个政策是管理层在法律外所能找到限制减持的一种中庸之策。而且这个政策可以说是市场多方寻求平衡的一种政治智慧。换句话来说,就是让券商变相竞价包销。让大非变成二次新股发行。但与新股发行唯一不同的是,已有的二级市场筹码的价格做参考,而不是靠管理层来定价发行,其发行价必然比新股发行便宜太多。从总体来看,这个政策是解决大小非压力的长期拖延战术,且定价权掌握在券商手中,是个长期利好。我们来分析一下二次发售将对市场产生什么作用。
首先,大小非其实一直被市场所不能认可的主要原因是,大小非的成本根本无法和流通市场中的投资者同权。所以大小非按目前任何一种方式来减持,必然会有套现的冲动。而当市场完全没有套现冲动的可能只有2个,一个是市场已无钱可套,二是股价跌到了净资产或者净资产以下,无套利空间。这样的状况要完成,可能不是一年两年可以完成的。我们光按小非和地方资产的大非来计算都有10万亿的套现压力。而证券市场目前一级市场的资金也就2万亿左右,而真正能进入二级市场的资金可能连1/3都没有。几千万的接盘资金和10万亿的套现筹码的对抗,那只能把市场砸到让大非都无法接受的低价去。而从中国证券市场这18年的总融资额来看,也不到目前套现资金的一半。再加上国有大非的筹码,那再给市场10年的养息之时也无法消化,更何况现在的IPO都已经承受不起了。在中国这样一个无产阶级社会里,国有资产和企业资产要这样套利的话,那只会把证券市场的溢价全部挤干。这样的结果是,今后的证券市场的IPO功能彻底丧失。其实管理层不至于连这样简单的一笔帐都不会算。前面的文章,我一直提出,大非的套现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大非不做产业资本,那么威胁到整个中国的经济,按原来随意套现的话,中国的资本市场将被大非彻底压跨。而现在用这样的变通方法,其目的还是限制了大非的减持方式,无限地延长了大非的减持压力。证监会在多方利益的围攻下,无法取舍。保了股民就要背上牺牲国有资产市值的罪名。保了国有资产增殖,那就必然牺牲所有的民间资本。在权利的局限性下,做任何一种政策都必然得罪一片群体。而二次出售的政策也是被流动市场的骂声和跌势给逼出来的。感觉证监会已经成了太极高手,让大非和流通市场投资者们借力打力。
其次,二次出售的核心问题有2个,一是定价机制,二是出售的量和周期。按目前的说法来看,价格按竞价形式,让券商来包销。假如价格过高,按大小非的流通量来看,一定无法抛出,但一旦券商拿到筹码,都会用新股上市拉高的方法来出售。这就必然会有一个市场博弈价格的过程。拿价越高对二级市场的指导价就越高。而拿价越低,二级市场的重心也必定会被拉回。所以券商对大非的定价取决于大小非抛压和券商资金能够承接力。而按目前的券商资金状况来看,几乎很难包销大非的筹码。所以很多大非的筹码将出现无人问津的局面。只有部分优质资产会相对争竞激烈。因此大非的压力无形中被软化,这应该是证监会在太极里学的绝招——四两拨千斤。大非的抛压数量也将会因为无人接手而无限延长出售周期。
最后,二次出售的细则还需进一步确认。目前来看,二次出售的规则还没有完全明朗。一是券商的申购资金要求,二是国有资产二次出售的定价权被谁掌握。三是一次抛出的大非比例是多少。四是券商拿到筹码是否有锁定期,五是出售当日的交易规则等等。等这些规则进一步明朗后,市场的后期作用将逐步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