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春瑜伽六式及练习的基本规则

(2008-11-06 11:24:12)
标签:

仪式

瑜伽

西藏

杂谈

分类: 《回春瑜伽》拙火

        回春瑜伽六式及练习的基本规则

回春瑜伽六式(点击可查看):

第一仪式  第二仪式  第三仪式  第四仪式  第五仪式

第六仪式(一)     第六仪式(二)   第六仪式(三)

 

《6个仪式的基本规则》

    坚持就是力量,每天坚持就是恢复的捷径。

 

    回春瑜伽是能用任何人都能做到的簡單動作就能恢復年輕的夢幻體操。可
是,如果要看到效果,即使只有短時間也無妨,每天持續才是最重要的
 
   或許聽來有些刺耳,「我經常看减肥雜誌,知識很豐富,但實際上卻無法
瘦下來」!  妳是否曾經有過這種經驗? 如果光是吸收知識就覺得滿足的話,就
一點意義也沒有了。

 

    在西藏密宗的書籍中有寫到,「將一項修行持續一輩子,就是頓悟的捷徑]。
西藏體操也一樣。將簡單的東西長久持續,就是返老還童最快的捷徑。

   一旦開始,請務必一直持續下去。

 

    一天当中的任何时刻能能做。特别建议在早上

 

   回春瑜伽在一天當中的任何時刻都可以做,但最好是在早上。


    如果在晚上做,就很容易分心想些有的沒的,像是[今天一天發生了這樣
的事、那樣的事」等等。普通瑜珈、太極拳、冥想也是一樣,早上剛起床時雜念
最少,比較能集中意識進行

   
   但是,覺得早起會對精神造成負擔,或是在時間上無法配合、只能在晚
上進行的人,當然也可以不在早上進行。只要在自己能放鬆的時段每天持
續,一定能看到效果的

 
   从一天各做3次开始,以最高各做21次为目标。

 

   西藏體操的動作,從第1 到第6儀式總共有6個。請先從將第1 到 第6儀
式一天各做3次開始。然後每一個禮拜增加2次,最後以一天各做21次為目標。
不要第1儀式做了21次,第2 到 第6卻只做5次,而是要將第1 到 第6儀式都
以相同的次數進行

 


   如果過了一個禮拜,還是覺得增加次數很困難的話,就不要勉強,在可承
受的範圍內持續就行了。有些人會覺得,如果不做到21次就沒有效,實際上
並沒有這回事。就算一天只各做3次出有效。最重要的是,要一面和自己的身
體對話,在感覺舒適的狀態下持續進行。


    平常有在做運動或瑜珈鍛鍊身體的人,從一天各做10次開始也沒關係。這
時,可以一天增加一次,以21次為目標。但是,不能因為對體力有自信,就
在剛開始實施時突然就一天各做21次。由於做西藏體操會產生排出體內老廢物
質的淨化現象,如果突然就各做21次,強烈的淨化作用可能會讓人早上起不來,
全身倦怠無力

 

  深沉的呼吸法能提高效果,消除压力。


  在西藏體操中,配合動作所進行的呼吸法也是一項重點。呼吸法的基本
是,從鼻子吸氣,再從鼻子或嘴巴吐氣的腹式呼吸。吸氣和吐氣請各用5秒左
右的時間進行。慢而深的呼吸可以使能量的代謝良好,提高免疫力,有促進
氣血循環的作用。

 

    此外,在吸氣時,請想像全身充滿了幸福與滿足感;吐氣時,請想像體內
的緊張感都被排出:心情變得輕鬆----像這樣一邊想像一邊進行。如此可以加
強放鬆,達到減輕焦躁和壓力的效果。

 

    意识Grounding,从第一仪式开始

    記住以上的事項後,我們就馬上從第1儀式開始吧!
    在進行第1儀式時,請意識到【Grounding】(和大地之母连接)。
第1儀式足以提高所有脈輪的回轉速度,並吸收天地能量為目的。將「自己是生
活在萬物之母的大地上] 劳記於心,確實地進行Grounding,就是提高效果的關
键。

以上选自:

《宛如魔法的西藏體操》英文名为:《MAGIC NO TIBET TAISOU》
作者:岡本羽加
譯者:賴純如   出版社:漢欣

 
作者介绍:
岡本羽加:东洋医学博士、美容心理学博士、针灸师、灵气疗法协会主办人。清爽堂治疗院院长。
          年幼时就有过许多不可思议的体验,积累了不少神秘的经历。
          透过研究神道、密宗、佛教....而对西藏密宗的非暴力与慈悲心深有同感,跟随许多西藏佛教的仁波切进行冥想修行并接受灌顶。
          之后,以实践慈悲心为目的,成为了针灸师,以研究代替疗法及“如何与自然、美丽共同生活”为主题,提出了许多养生法及饮食法。
          2004年,由于在美容及健康方面多所贡献,轻盈养生汤减肥法、西藏瑜伽、灵气疗法也受到认可,因而获得日本文化真行协会办法的社会文化功劳奖。
 
特别提示:BLOG里所有作品都是从“正知正见”上善因觉得值得分享,但对其作者本人是否“正行”是否“究竟”,方法是否真正有效,只能请行者们在实际中“火眼金睛”去判别印证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