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扶贫形式主义的四种表现

(2017-02-13 23:32:58)
标签:

杂谈

分类: 扶贫文摘
>>>
扶贫资料收集中的形式主义
为确保扶贫实体正义、程序正义,同时展示扶贫成效和不足,有必要通过文字、图片、影像资料来记录扶贫过程。但一些地方却有意无意“患”上了收集扶贫资料过多过滥的毛病,出现了“资料扶贫”倾向。“扶贫工作干得再好不如资料收集整理得好”,不看实效看资料,既分散了扶贫精力,也可能导致“重面子不重里子”。


>>>>
扶贫督导评价中的形式主义
一些地方的扶贫考核只重“两率一度”,即贫困人口识别准确率、贫困人口退出准确率和群众满意度考核。如此考核本是“精准扶贫”的根本要义,但是在实际执行中,一些考核者只凭暗访、只听贫困户一方意见,就简单地对一线扶贫人员的工作成效下结论,并据此问责、处罚等,让扶贫工作者无形中背上了过大压力,对于扶贫力量的进一步集聚和积极性的更大发挥带来了不同程度的阻滞。


>>>>
扶贫能力评价中的形式主义
对基层一线扶贫人员能力的评价,毫无疑问最根本的就是看当地的脱贫效果。但有些地方的评价方式很刻板,要求一线扶贫人员对上到中央、下至县乡的有关政策条规一字不落背下来,否则就是扶贫能力不行,轻则警告、通报批评,重则因此“召回”扶贫人员等,被基层讽为“瞎指挥”。


>>>>
扶贫政策中的形式主义
在一些地方,扶贫政策看似很好而且也不少,却有“中看不中用”之嫌。比如政府贴息贷款扶持贫困户自主创业,但到金融机构办理时却被要求必须有公职人员担保才能贷款,极大限制了这一政策的落地范围和效果,不但让有创业意愿的贫困户很是失望,也让一线扶贫人员颇为尴尬。

“精准扶贫”中存在的这些或明或暗的形式主义,很大部分是“四风”陋习的凸显和折射。只有对此予以足够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破解,“精准扶贫”才能更好地成为我们决胜全面小康的利器。

来源:湖南日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