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推进乡村医疗迈向新台阶(乡村医疗5—5)
(2017-02-12 14:14:06)
标签:
杂谈乡村医疗脱贫攻坚旅游军事 |
分类: 扶贫论文 |
文/王思铁
过去的2016年,笔者花了75天到过60个行政村,在了解调研脱贫攻坚的同时,着重过问了乡村医疗等问题。总体感受是,对广大乡村居民来说,“健康就是财富,疾病就是贫困”;在乡村由传统向现代的转换过程中,任何单一的医疗保障模式都是独木难支的;推进乡村医疗迈向新台阶,需要综合施策,建立起一个多元化的、充分考虑成本效益的新型制度。
(一)着力补齐乡村医疗短板。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统一后,必然会进一步提升乡村居民的基本医疗保健需求,但大多数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在基础医疗方面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短板,难以适应这种需求提升。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大各级财政对乡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支持力度,改善医疗环境,更新医疗设备,提高及保障乡村医疗卫生机构职工工资待遇,完善乡村公共医疗卫生网络。也需要整合现有医疗资源,弥补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人力资源等的不足。
(二)加快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县级公立医院主要承担县域居民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急危重症抢救与疑难病转诊,负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培训指导,开展传染病防控等公共卫生服务、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等工作。因此,应加大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力度,理顺医疗服务价格、落实政府投入责任的新的运行机制等,以充分发挥县级公立医院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龙头和纽带作用。
(三)创新对下支持指导机制。创新县级公立医院对乡镇卫生院的支持指导新机制,以提升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为导向,以业务、技术、管理、资产等为纽带,探索构建包括医疗联合体在内的各种分工协作模式,完善管理运行机制,引导开展有序竞争。探索建立县级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定期交流轮岗的工作机制,实行统一招聘、统一管理、统一使用、统一培养的人员管理体制,加强纵向协作,整体提升乡村诊疗服务能力。
(四)推动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着力构建分级诊疗制度,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乡镇卫生院提供基本医疗和转诊服务,县级公立医院应为基层转诊患者提供优先就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便利。围绕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和服务能力,确定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诊疗的主要病种,明确出入院和转诊标准。做到“小病不出村、中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以克服和避免产生村民无奈“看小病上大医院”的现象。
(五)实施医疗健康精准工程。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乡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真正解决好乡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特别应当实施健康精准工程,完善医疗救助和重特大疾病保障制度,把新农合大病保险支付、医疗救助等结合起来,使患大病者得到兜底保障。
(六)推进巡回医疗成为常态。巡回医疗对于解决乡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公立医院和乡镇卫生院逐渐退出或减少了巡回医疗。可以委托相关企业,定制移动诊所车辆,配备便携式健康体检、常规医疗检查设备和常用药品,形成一个移动诊所标准配备。将这种“移动诊所”配备给县乡医疗机构,向乡村提供定期的巡回医疗服务,送医送药到乡村,解决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和留守妇女儿童方便就医问题。
(七)积极拓展乡村医疗空间。县乡村三级医疗是一个系统医疗,互为补充才是系统化的标志,但是,对于乡村老年病医疗、康复医疗、医养结合、家庭病床、临终关怀等,这些都是县级医疗机构短期无法快速发展的,而这又恰恰是乡村医疗机构可以作为的。在拓展乡村医疗空间问题上,如果乡镇医疗机构主动出击,寻求与社会资本进行合作,料想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或缓解资金、设备及人才等发展瓶颈问题。
(八)推进中西医疗并行发展。目前,乡村医疗机构中的中医药发展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和发挥应有功能。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独具整体观、系统论和辨证论治思维,是祖先留给我们探索医改中国式办法的一条独特捷径。乡村医疗应坚持中西医并重,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推进县级公立中医医院改革,探索建立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政策机制,为完善中医药服务提供和利用的鼓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