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生态功能区建设带来的新机遇(5—3)

标签:
杂谈生态功能区扶贫政策脱贫攻坚军事 |
分类: 扶贫论文 |
生态功能区建设带来新机遇
一是探索新型经济发展路子。由于资源、土地等要素价格体系没有理顺,长期以来资源耗费和环境代价难以得到真实反映,使得市场经济内在节约机制失效,使得一些县在发展中走了一条粗放的工业化道路。纳入国家生态功能区的县在建设中可以通过技术和产业组织方式的创新,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和某些污染型产业的生产边界条件,从而扩大经济发展容量;自然资源丰富的限制开发区,根据生态功能区建设总体要求,在确保环境生态安全前提下,可以进行有序适度的开发,促进经济发展。
二是提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推进生态功能区建设,要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基础上,明确区域开发重点,哪些区域要控制开发,哪些区域不应开发,因势利导地引导经济布局,使其与人口分布相适应,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这种根据实际情况而进行的科学定位、合理发展,将从根本上避免资源环境的过度开发,有利于实现县域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共进。
三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生态功能区建设将有效改变市场中微观主体的约束条件,县域政府和企业的经济行为将得到强有力的约束和激励,这使得区域的空间开发格局更具有合理性,迫使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决策具有科学性,避免因短期行为导致的生态和经济的不可持续性,以及因恶性竞争而导致的产业趋同,最终将能极大优化整个县域经济系统的运行效率,促进各生态功能县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步形成科学的空间开发结构,使县域经济建设逐步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四是推进合理分工协调发展。根据生态功能区保护建设的内容和要求,县域政府需要在自己所处的功能区所界定的经济活动框架内进行产业选择,企业也需要在主体功能区所界定的经济活动框架内进行经济活动。这必将有利于发挥县域资源比较优势,优化资源空间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县域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结构和合理的区域分工格局。这也必将使不同类型区之间的功能互补性更强、关系更加紧密,进而推进资源重新配置等,使得分工更加合理、一二三产业发展更加协调。
五是提升公共产品保障能力。推进城乡间、地区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建设生态功能区的核心内容之一。随着生态功能区保护建设进程加快,国家已经并将投入更多的财力用于保障限制和禁止开发区的公共服务供给,这些县域特别是其农村的公共服务将会得到明显改善,这必将为生态功能区县域长期发展提供良好基础。
六是优化经济发展空间布局。从四川、贵州等的情况看,纳入国家生态功能区的县多数属于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两类。为了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现在和今后的一个很长时期,限制开发区将重点发展区域特色产业,禁止开发区将重点发展区域旅游、生态建设和恢复性产业。这两类区其他经济活动开发将受到严格限制,从而使县域产业分工更加明确,特色更加突出,产业空间布局更加合理,产业梯度与发展链条更加清晰完善,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同时,还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城镇化发展的空间格局。
七是提升资源要素配置效率。生态功能区保护建设可以打破原有市场阻隔,资源要素可以自由流通,可以发挥市场机制的优胜劣汰作用,使资源配置于高效产业、提高经济效率。同时,随着生态功能区建设推进,资源价格体系将进一步理顺,资源环保的长效投入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必须加快完善。县域在煤、石油、天然气及其他自然资源方面将分享到更多的利益,资源节约、环境修复与保护的投入将得到更好的保障,从而有利于资源丰富、生态功能突出的县域地区实现资源优势转为发展优势。
(作者: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四川省扶贫外资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