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川省凉山“悬崖村”被曝光 州委书记连夜回应(另一篇)

(2016-05-25 19:40:11)
标签:

杂谈

旅游

精准扶贫

凉山天梯

分类: 扶贫文摘

四川省凉山“悬崖村”被曝光 <wbr>州委书记连夜回应(另一篇)

 

四川省凉山“悬崖村”被曝光 <wbr>州委书记连夜回应(另一篇)
    5月14日,15个孩子走崖壁,爬藤梯,大约用了2个小时到达“悬崖村”。 本版摄影/新京报首席记者 陈杰

 

 

航拍凉山悬崖上的村庄(上)

视频地址:http://tv.sohu.com/20160525/n451297772.shtml#84

悬崖上的村庄(下)https://www.baidu.com/link?url=cdupm23I9bbSuqrLmnSUzIUH545YZf-CQnoFRMvZXJ0gt_VVDmRC3NbyPJXk5Zl3o95ehxSSVTF27KTxEO6EiOuMVS5y-c3jer-rEj76bNEijnI3EyWYzMMJUKZY2Nxq&wd=&eqid=f57bfe9200052557000000055746cda3

昨日,新京报以《悬崖上的村庄》为题,报道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勒尔村,通向外界需要顺着悬崖断续攀爬17条藤梯一事,引起广泛关注。昨晚,凉山彝族自治州州委书记林书成表示:先施工一条钢筋结构梯道,解决群众出行安全问题,接下来马上组织论证彻底解决方案。

昨晚,昭觉县委相关人员称,当地交通部门此前已有修路计划,正初步实施中,并多次前往阿土勒尔村查看天梯安全情况。“想将道路规划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在修建过程中尽量维持当地自然风貌”。

昭觉县委书记子克拉革表示,悬崖村此前已纳入县重点工程规划。他说,最近县乡干部和旅游扶贫帮扶单位正密集调研,也外聘了地质学家杨勇对旅游和道路规划进行科学评估,力求在保护好当地宝贵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制定道路开辟和旅游开发规划,带动当地脱贫。

他说,昨晚县领导已经带领工作组,攀爬天梯进入村子里开展工作。

据凉山州消息,目前该州已成立工作组,今日将带领施工、设计单位,进入“悬崖村”,应急解决天梯的道路安全问题,消除一切安全隐患。

此外,乡村干部和村民称,未发生学生死亡事件,为保障学生安全,乡里和学校都制定了护送方案,通常是村干部带队,和家长到山脚下,按预案带领孩子上山。

建议未来不单纯发展旅游

地质学家杨勇说,自2005年以来,他和团队考察发现,凉山深处仍隐藏着很多景观,如大峡谷、大裂缝、山顶平台等,有着广袤的原始森林和多样化的生态系统。

“阿土勒尔村的悬崖由石灰岩、玄武岩、变质岩等构成,建设工程难度太大,一定程度上也会破坏自然景观”。杨勇说。

此外,凉山州的扶贫空间大、任务重,精准扶贫落地是未来的发展重点。除昭觉县外,比较贫困的几个县都有着高品质的资源,对旅游、康养度假产业有很大作用。

对于悬崖村庄的未来发展,杨勇建议,不单纯是发展旅游产业,还要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包括现代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和旅游产品等的发展,让彝族群众参与到旅游当中。此外,集体验、探索、公益、观光于一体,结合生态环境,推动彝族村寨新农村建设。

村民每周下山赶集一次

“悬崖村”从东到西长约一公里,宽数百米,东高西低,大概相差200米。

村庄通向外界,需要顺着悬崖爬17条藤梯:有些几乎垂直90度的藤梯里面嵌入钢筋焊接的钢梯,有些则是嵌入粗木桩。往下看就是悬崖,几乎没有任何遮挡。

村民陈古吉说,藤梯历史悠久,随着风吹雨淋日晒,加上上下攀爬,藤梯会不断损坏,哪儿坏了,就修哪儿。

村庄分布着数百亩田地和72户人家。房屋是土坯墙体,一部分屋顶是彩钢瓦,一部分是就地取材的木头屋顶。

村组长俄的长江家的情况相对较好。彩钢瓦屋顶,约40平米的屋内,地面是不怎么平整的土地,一个老式的带烟囱的锅台,两张床之间有个土坑,用来烧水和天冷烤火用。唯一的家具就是靠着一面墙的窄柜子,上面放个20多英寸的廉价液晶电视,也“很少打开看”。

村民进出村子,平时就是山下藤梯,一般每周下山赶集一次。种植的花椒和核桃丰收时,他们就背到离山脚几公里远的莫红小集镇交易。

“一些收购商知道我们是悬崖村的,断定我们不会再把东西背回山上,故意压低价格。”村民们说。

大件物品,村民是不会买的,因为无法上山。大多数赶集,是下山买些日用品,还有生产工具及肥料。

此外,村里养的牛、羊和猪,都没有办法运到山下交易,所以,都是自产自销。

村民生病是个麻烦事,年纪大的基本上都靠村里有医术的老人用土方解决。如果年轻人病重,尤其是女人,年轻力壮的男人就把她绑在身上,前后几个人协助背下山进医院治疗。

孩子为何需下山上学?

山上面积太小,修建学校不太现实

阿土勒尔村有15个6至15岁的孩子在山脚下的勒尔小学上学,每次上下山,家长们都会轮流接送。

孩子们背着书包,里面塞满了书和作业本,分量不轻。他们爬山动作娴熟,在家长的保护下,行动非常有节奏,一旦有掉队的,家长会控制队伍速度。有孩子累了,家长就安排其在相对安全的地方休整。

“孩子们就读的勒尔小学位于牛觉社,靠近公路,比山上的基础条件要好,起码能保证有水有电”。支尔莫乡党委书记阿皮几体告诉记者,孩子们一个月放两次假,需要家长下山接送。因为吃饭和住宿都在校园,每学期需交300元费用。

阿皮几体称,政府一直在努力,保证乡里学生都有学上。虽然阿土勒尔村孩子们上学路辛苦些,但除一名生病孩子及一名残障孩子外,都已入学。

昭觉县委办公室秘书吉克劲松表示,政府部门曾在山上建过学习点,但“山上面积太小,修建学校不现实,只能搬到山下”。

村民有无整体搬迁可能?

或失去生活来源,而城内生活成本高

吉克劲松介绍,若要对村庄进行整体搬迁,首先要说服老乡们离开自己成长、生活的地方,多数人是舍不得的。

“搬出去可能要失去自己的土地、甚至失去生活来源,村民搬到就近城市,也只能选择劳动型的苦力工作。”吉克劲松称,如若在城内收入不高,则很难面对高额的生活成本,一次性几万元的安置费也无法完全保证他们今后的生活。因此,搬迁无法彻底解决问题。

阿皮几体曾考虑过村子搬迁问题,但凉山可耕种土地本来就稀缺,安置的地方很难找,而且,“悬崖村”土地种植条件比较好,弃之可惜。

阿土勒尔村山上植被茂密,水土适宜,农作物产量高,村民能自给自足,且脱贫并不困难。“山上土壤适合种植青花椒和核桃,产量高、品质好”。吉克劲松说,2007年左右,当地政府想了很多办法,在附近的雷波县和金阳县引进优质的脐橙和花椒苗子,在河谷、公路旁边种植,产量可观。

温饱基本没有问题,但交通严重限制了村庄的发展。尽管丰产,但农作物输送不出去,全靠人工背下山。吉克劲松表示,同样是青花椒,但悬崖村的村民卖不到好价钱。购买者知道他们不可能再背回山上,“就压价,别人卖100元,可能只给他们三四十块。”

村里修路究竟难在哪儿?

地质结构复杂,打通需要五六千万

吉克劲松称,其他村庄能享受到的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阿土勒尔村民无法享受。“以前路不通可规避战争和危险,但现在限制了村庄发展。”

修路难在哪里?吉克劲松介绍,悬崖村的道路规划最早上溯至上世纪90年代末,但由于缺口资金无法保障,只能把规划放到施工较好的地区。

此外,当地地质结构复杂,是导致收费高的一项原因。吉克劲松说,崖体结构为玄武岩等,在崖壁上面开凿道路难度很大。同时悬崖比较垂直,如果通路,要将附近的依沃阿觉村及树主村一起算进去开通,打通费用高达五六千万元。

高额的公路筹建费,村民自己筹钱不太现实,当地政府亦无法承担。阿皮几体表示,昭觉县的收入几乎都来自个体商店,然而县里商户并不算多,政府收入也不高。2004年、2007年都曾有过相关规划,但是县里能拿出来的修路款项也就20多万元。

“目前大家迫切需要解决交通问题,其次是整体发展规划,在旅游开发中寻找机遇,从长远的保护性、试探性地开发。”吉克劲松称。

村民进出山靠爬“天梯” 支尔莫勒尔村:悬崖上的村庄

四川省凉山“悬崖村”被曝光 <wbr>州委书记连夜回应(另一篇)

四川省凉山“悬崖村”被曝光 <wbr>州委书记连夜回应(另一篇)

 http://imgs.sc.gov.cn/10462/10778/10876/2016/5/25/201652591553_6091276.JPG州委书记连夜回应(另一篇)" TITLE="四川省凉山“悬崖村”被曝光 州委书记连夜回应(另一篇)" />

勒尔村就在这悬崖之上

多年前,我就听同事和朋友说过,昭觉县支尔莫乡有个叫勒尔村的地方,住着几百户人家,村庄的上下方都是悬崖绝壁,村民进出山都得爬木棒编制的藤梯。听过也就过了,原因也许是他们描绘得不够引人入胜、惊心动魄。近日,与央视记者同行,我终于亲身体验了一回天堑支尔莫的险峻与巍峨。

攀爬在悬崖绝壁间

汗水涔涔,半是累的半是吓的 

站在支尔莫山脚,抬头看一眼山顶,帽子就要掉到地上。上勒尔村最近的一条路要沿着悬崖直上。悬崖的左侧,已经在几年前建成了一座名叫苏八古的水电站。支尔莫乡阿皮书记介绍,苏八古电站是亚洲第二大高落差电站。

上山的羊肠路在杂草间拐了几个小弯,大家就不得不手脚并用了。小路的右侧是古里大峡谷的“一线天”,对岸是壁立险峻的悬崖。有人说,悬崖间也有小路,还有乡民背着东西在其间跋涉。停下来寻找了好一阵,才看到几个小如蚂蚁的人在悬崖间向上蠕动,我用50倍变焦相机找了好半天才拍到了一张近照。大伙感叹不已。

继续攀爬,全是杂草与“山皮条”混杂在一起,仰头看去已经全是绝壁。“这哪里还有路啊?”有人小声地嘀咕却没人回答,因为大部分人都是第一次攀爬这条小路,心里犯嘀咕却都不愿显出胆怯。小路越来越险,有的地方,需用木棒横担着以供落脚,每走一步都得踩稳实后,用右手抓住头上方的一簇山草,然后再迈出下一步,那简直就是救命山草。汗水涔涔地流着,半是累的半是吓的,每个人都在不停地揩汗,几步不揩汗水就流进眼里。

向上再向上,双脚颤抖得不停。悬崖渐渐变成了接近90度的直角,许多地方连放脚的位置也难找,得紧紧抓住悬崖上拴着的一条钢索才敢移步。山脚下电厂坝子里停放的轿车,此时已像一只甲壳虫。后边赶上来了几个背着大米和小猪的村民。我们拽住灌木丛给他们让道,只见他们爬得轻松自如,甚至有的背着重物竟然连钢索也不抓就走了过去。谁不叹服?

颤巍巍爬上天梯

村长端来酒,给我们压压惊

“天梯”出现了,那是用硬杂木搭成的,上面还捆缚了钢筋焊接的微型小梯,每一段长5、6米或10多米不等,合计有十几段。有几段干脆就悬空地架着,只在靠悬崖的一方拴有钢索。要抓牢钢索,不看下面才敢挪步。乡上的人说,以前完全是用藤条捆的藤梯,“在上面每走一步都会吱吱嘎嘎地响,那才真吓人。修苏八古电站后,有两个工人爬这天梯摔死了,公司才拉来了钢索进行加固,已经安全多了,不过好几处钢索没固定牢,大家还是要小心”。

颤巍巍、汗滚滚,总算爬过了悬崖第一段。上面是一片百余亩的缓冲地带,长着茂盛的蒿草和灌木丛,四面皆高峰,像蹲在一把太师椅上。淳朴的村民们知道我们要来,竟从家里把土鸡拿到中途来烧烤,为的就是犒劳大家。村长下山背上一桶白酒从我们后面追了上来,一定要每个人都喝一口压压惊。撕吃着香喷喷的烤鸡肉,喝着甘甜的美酒,我们被淳朴热情的老乡感动了。我们又能为他们作点什么呢?

大伙最佩服的是唯一的一个登山女性——央视女记者白露,胆子和体力,太多男子汉都比不了。一路上,她还告诉大家矿泉水不能多喝,盐分蒸发快了就没力气,这是有野外生存的经验之谈,大伙纷纷点头。

稍事休息后,我们又开始了第二段蹬爬。那壁立的天梯像从空中甩下来沿绝壁悬挂着,给后面的人拍照就会把自己的脚也拍进去。我相机的旋转按键挂住一根茅草,“呲”地一声按键就被挂脱飞进了深渊。我只有张望一下的份,谁还有本事去找回来哦?

住在悬崖之上

400余户村民,进退两难

4个多小时的攀爬后,我们终于安全到达勒尔村勒尔社。村民们都跑出来看热闹,着装清洁干净、面貌干练精神,看不见一个胖子。

他们笑言,都是猴子。的确,跑动着的一群孩子都具有猴子的机敏与灵巧。勒尔社只住着47户人家。村民介绍,近十多年来,村里爬天梯已摔死了5人,还有8人伤残。政府也想了很多办法,用光伏为他们发电,也解决了饮水困难,但交通成了头痛的大问题,交通技术员也曾去勘测过,要8000多万元才能修好通村公路,架电还需要2000多万元,也研究过移民搬迁,但400余户人家搬迁不是小问题,土地、山林等后顾之忧难以解决,现在听说准备为他们实施“整村推进”,但不清楚方案的细节,总之是进退维谷。

白记者问我,有什么好点子?我思忖一会儿后说,只能做三件事:一是从山下建索道上来,可以解决村民的交通和物资运送问题;二是将索道一直延伸进古里大峡谷,与该村不远的洛木拉达悬崖古迹连成一片,打造旅游景点。游客能在索道上领略大峡谷风光,欣赏到猴群,探秘悬崖古迹,体验天梯,与原始森林里的各种动物亲密接触,品尝当地老乡家最原生态的土特产食品……这样,不仅能盘活整个古里大峡谷的旅游资源,还能增加当地老乡的收入;三是所有的荒山荒坡全部种植适合当地土壤气候的中药材,使之最终变成野生中药材,那将更加吸引游客,并逐渐形成品牌景点。那样,当地老乡的问题就自然解决了。呵呵,这些构想都离不开巨额的投资,也只是纸上谈兵罢了。

在我们走访的几个农户家里,卫生搞得都很好,家家都换上了青瓦,还建有汉区居民常用的土灶,生活用具摆放得整整齐齐,院墙的铁丝上晾晒着干干净净的衣物,屋内挂着长串长串的腊肉,不少人家还用水泥硬化了地面,有的人家还在厢房顶上打了水泥坝子……

他们富足的生活状况和先进的生活理念甚至超过了一些汉区居民。“难道你们是从天梯上背瓦片和水泥上来的吗?”我纳闷地问。社长说,“那成本太高了。也有人请人从山脚背过水泥上来,一袋水泥运到公路边卖15元,背一袋(80斤)上来要100元运费,夏天太热还没人愿意干。能把住房换成瓦房,是我们从汉区请来的烧砖瓦师傅的功劳。水泥是用羊子、猪、核桃、花生等当地土特产跟电站换来的。电站的进水口要用水泥,虽然从进水口背一袋水泥回来也要一天,但路没有这条危险。”听了介绍,我们对当地老乡自强不息的精神无不肃然起敬。那是怎样的一种艰辛啊!

老乡招待我们吃羊肉汤锅,还有酸菜鸡、包谷饭等当地特色食品。因为他们自己养殖的家禽从没喂过配合饲料,那味道实在是香。

天黑前返回

走另一条路也很危险

白记者赶时间,必须返回。老乡说,天要黑了,顺原路返回太危险,只能走另一条路绕道,那条路一样要走天梯,但稍微安全一些。晚风轻拂,暮色渐渐苍茫,巍峨的群峰像一群巨人站在四周,默默交谈。拽住灌木丛,我们又在另一片悬崖上摸索前行。村里派了两个小伙子,专门负责护送白记者。在黑夜的悬崖间,大家开着手机电筒,半步半步地往下梭。下几段天梯的时候,大伙拽着钢索的手更紧了,因为看不清下面究竟有多高,好些落脚处的旁边杂草间有黑洞。问:“下面有多高?”答:“100多米!”禁不住心发紧,汗直流。在女记者实在无法下去的地方,两个小伙子就轮流着背她一段。

两小时后,我们总算下到了谷底。沿着轰鸣的溜筒河水顺流而下,大岩石在面前横七竖八、河水的咆哮声震耳欲聋,鹅卵石磕得脚板脚踝生辣辣地痛。到处是障碍,攀岩石,跳沙滩,过河水,钻石洞,难度跟爬天梯差不了多少,手臂、大腿、脚杆好多处被石头碰伤,生疼生疼。渴了,大家就喝河水,峡谷中的小河没有任何的污染,入口清甜甘冽,润肺清心。涉过一段河水后,已没路可走。“这边来钻洞,”带路的老乡招呼着,原来老乡居然在悬崖脚底凿出了一条几丈长的隧道来。过隧道要蹲下低头,像鸭子一样迈步,那步态自己想着也会忍俊不禁。出了隧道,双腿酸得要扶住旁边的岩石才站得起来。有人开玩笑:“隧道要钻一小时的话,我们大家都会变成功夫王!”

夜里的大峡谷只能看到模糊的轮廓,两岸数百丈高的悬崖顶形成了不到100米的“一线天”。仰望星空,群星闪烁,带给人无穷的遐想。不知道翻越了多少岩石,终于从“一线天”的缝隙中,看见了远处几点闪烁的灯火。老乡说,那是对岸美姑县乡村的灯光,我们离出口不是很远了。不是很远了?已是疲惫至极的大伙兴奋起来,毕竟望梅止渴的效用还是有的。但大部分人的手机电筒已耗光电,只能在暗夜里摸索着、趔趄着、搀扶着爬行。爬上一道石崖,是一道饮水的堰渠,沿沟渠是茂密的草甸,爬了一天的山路,忽然行走在草甸上,简直比走地毯还要享受。大概人都是这样吧,经历过艰辛后,对哪怕一丁点的幸福都会自然地加倍珍惜。

终于安全下山,回到了公路上,大伙激动地相互握手拥抱,像庆祝得胜归来一般。一天里,我们跋涉了8个多小时的险路,感受了一回终生难忘的体验。摸着浑身每一块酸痛的肌肉,有人打赌:“谁能明天再爬一次,回来我给500元!”一个个直摇头,没一个敢挑战的了。

归途,大家讲着爬山的惊险细节,设想着如何改变天梯上面村民的未来,在搬与不搬的问题上仍然争论不休,但我相信:勒尔村光明的未来一定不远了!(记者戴自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