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妙招”(另1篇)
(2016-03-23 23:26:41)
标签:
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杂谈军事旅游 |
分类: 扶贫文摘 |
“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一般来说,精准扶贫主要是就贫困居民而言的,谁贫困就扶持谁。”(王思铁语)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结合实际,提出“一市五金多套餐”问需式精准扶贫方案,实行精准化识别,并据致贫原因精准施策,对贫困户进行精准化帮扶。“一市”指建立“免费苗木超市”。“五金”指建立大病医疗抵垫周转基金、产业发展扶持基金、精准扶贫风险兜底基金、小额贷款贴息基金、壮大产业发展担保基金;“多套餐”指精准扶贫多套餐。
“一市五金多套餐”问需式精准扶贫方案把“投入侧”改革作为扶贫供给侧改革重点,通过创新扶贫“供给侧”管理机制,将扶贫资金细分为“五金”,实施根据农户需求而制定的“多套餐”,实现扶贫中的供需平衡。
通过这一政策,七星关区吸引了近七成的外出打工者回乡发展产业,张永志便是其中一位。2015年9月以前,张永志还在浙江温州打工,虽然挣得稍多些,但花销也大,基本剩不下什么。听说家乡有了“一市五金多套餐”政策后,果断回乡,申请了2.4万元贴息贷款,花了1.6万买了2头能繁母牛,在家养起了牛。
对于年收入只有2000元的张永志而言,政府提供的这项帮扶政策让他很满意。“这比在温州打工强多了,守家在地,能照顾妻儿老母,还能有不菲的收入。今年下
像张永志这样的贫困人口在七星关区还有23.18万人。通过“一市五金多套餐”问需式精准扶贫方案,七星关区力争到2018年,全区12个贫困乡镇、258个贫困村实现省级“脱贫摘帽”,23.18万贫困人口全面脱贫。
事实上,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扶贫的“扶”与“贫”,就是“供给”与“需求”的关系。精准扶贫其实就是要解决扶贫中供需不平衡的问题。(王思铁语)
长期以来,由于贫困居民数据来自抽样调查后的逐级往下分解,扶贫中的低质、低效问题普遍存在,不少扶贫项目粗放“漫灌”,针对性不强,更多的是在“扶农”而不是“扶贫”。精准扶贫要从扶贫投入侧入手,通过优化扶贫投入结构、增强有效供给来提高扶贫质量。通过对各地贫困户进行建档立案,针对各地不同的地域环境和各贫困户不同的致贫原因,实施相匹配的政策,带动贫困户主动脱贫,让扶贫资金实现效益最大化。
转自贵州省扶贫办官网
乌恩委员:精准扶贫 要树立供给侧改革理念
“精准扶贫”无疑是今年全国两会上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驻我区全国政协委员乌恩认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从供给侧改革的角度进行深入研判,使贫困落后地区尽快融入经济大循环体系中,从而产生真正的内生动力。
民族地区贫困成因复杂,扶贫难度较大,仅仅靠物质投入能不能改变落后面貌?乌恩的答案是否定的。他认为,民族地区致贫的物质条件可以通过投资解决,而传统的自然经济结构和由此形成的思想意识,以及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劣势,是扶贫工作最难攻克的“堡垒”。
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入精准扶贫工作,在民族地区以融入大市场为目标选择发展路径,以融入大市场为目标构建特色产业,最终实现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与市场经济体系的对接,才能增强贫困人口自身的“造血能力”,扶贫工作也才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为了实现脱贫成效的精准性和稳定性,乌恩建议各级政府在已实施的一系列扶贫政策和措施的基础上,继续引导贫困地区人民发展适宜当地条件、产业融合度高、市场需求强的特色产业;国家应给予财政支持,鼓励贫困地区的优势产业规模化经营,公司化、股份化发展,增强其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探索发达地区、大型商业企业与贫困地区建立产销合作模式,带动贫困地区的经济积极融入市场发展,确保脱贫成效的精准性和稳定性。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